视而不见的人吧 关注:8贴子:664

【精神分析】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有一位外国作家,写了一个神秘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主人公是一个水手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第一次随大人上船去玩。
他伏在甲板上看海,忽然他看见船后有一条很大的大鱼。他指给别人看那条大鱼,但是没有人能看见这条鱼。
大家想起一个传说,说海里有一种怪物形状像鱼,一般人看不见。如果一个人能看见它,那就是不祥的,这个人将因它而死。
从此这个人不敢再到海上,不敢再乘船。
但他经常走过海边,每次他走到海边,都能看见这条鱼在海中出现。有时他走在桥上,就看见这条鱼游向桥下。他渐渐习惯了看见这条鱼,但他从不敢接近这条鱼。就这样他生活了一生。
在他很年老,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决定到鱼那里去,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他坐上一条小船,划向海里的大鱼。
他问大鱼:“你一直跟着我,到底想干什么?”大鱼回答:“我想送给你珍宝。”他看到大量的珍宝。
他说:“晚了,我已经要死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死在海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11 11:38回复
    作家说,这个故事是从他做过的一个梦中得到的灵感,我们知道,很多故事都是作家的较深层的潜意识的产物。那么我们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梦的例子,来解析一下人类的潜意识。他看见船后有一条很大的大鱼,他指给别人看那条大鱼,但是没人能看见。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察见渊鱼者不祥。”在这里的海就是潜意识的象征,海像潜意识一样,浩瀚无边又深不可测,隐藏着无数奥秘。大鱼就是大海的奥秘,是潜意识中精神的象征,直觉的象征,大鱼可以看做我们所谓的潜意识中想要却得不到的事物。
    有些人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更容易见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天才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一种人。
    如若一个人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那他就注定不能过一般人的生活。进入潜意识是危险,你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是怎样的非凡世界。如果你的潜意识存在心理矛盾,而你又无力解决,又贸然介入太深,你的心理平衡就会受到威胁。精神病患者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潜意识(注意是精神病不是神经病)。精神病患者会听到我们听不到的声音,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种种人物鬼怪。而他们把这当成真的存在,不知道这只是种象征形象而已。精神病患者就是“醒着做梦而又把梦当成真的人”。天才的艺术家也说是可以进入潜意识的人,正是在潜意识他们获得了那么多新奇的想象。所以天才艺术家很像精神病人,他们和精神病人的区别在于:精神病人已经完全不会和一般人沟通了,艺术家还会;精神病人在潜意识里充满了恐惧等,天才艺术家在潜意识世界如鱼得水。
    那个孩子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鱼,就让大家担心他,如果一个人能看见它,这就是不祥的,这个人将因它而死。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他也可能成了精神病人,也可能成了艺术家。即使成了艺术家,他也可能像许多艺术家一样饥寒交迫,像梵·高一样几乎饿死。
    于是他不敢再到海上,不敢再乘船。也许他从此找到了一个一般工作,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但他经常走到海边,体验潜意识和艺术的冲动,也许还玩过艺术,但他不敢让自己投身大海。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固然有危险,更有无尽的珍宝。如果那个人早进入它,他也许已经是艺术大师了,而他的心灵也一定可以更丰富了。
    我们解梦,就是进入大海。不过不是自己盲目闯进去。而是在解梦技术这一指南针的指导下进入,我们可以没有多少风险,而得到极大收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11 11:39
    回复
      2025-05-25 11:39:02
      广告
      楼主非常喜欢
      精神病患者就是醒着做梦而又把梦当真的人 这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11 11:40
      回复
        先说下,荣格和弗洛伊德都是精分大师。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11 11:45
        回复
          2.恋足癖
          我(弗洛伊德)曾碰到过一个男子,他对女性的生殖器及其他一切诱惑无动于衷,能激起他强烈欲望 却是穿上某种样式的鞋子的脚。
          原来在他6岁时,发生了一件事,以至于造成他“力比多”的执着。当时他正坐在保姆身边的板凳上,跟着他读英文。保姆只是一位相貌平平的老妇人。不过那时,保姆的一只脚受了伤只好穿呢绒的拖鞋,把脚放在软垫上,腿部则很端庄的稳而不露。保姆瘦削有力的脚给他造成了强烈的印象,多年以后不能忘怀。即使到了青春期,他尝试了正常的性活动后,也不改变,只有类似保姆 脚才能成为他唯一的性对象。但他没病,只是“力比多”的执著让他成为一名脚崇拜者。
          另附:力比多(libido)即性力。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弗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1]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力比多定理是指:一个人的力比多(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他/她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而在荣格作品中所表述的是指个体指向自身发展或个性化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力,或称之为心灵能量。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11 11:45
          回复
            3.最为著名的兽孩是“野彼得”,早在1724年,人们在英国汉诺威附近发现一个全身赤裸、褐色皮肤、黑色头发的怪物,当时他才有12岁。他可以很容易地攀爬在树枝之间,以植物为食,却不会说话。当人们试图接近感化他时,他拒绝食用面包、却宁愿剥树皮吸树汁,不过最终他还是学会了吃水果和蔬菜。由于他的行为非常怪异,人们都叫他“野孩子”,并对他起名“彼得”。后来,被视为“怪物”的彼得送到了乔治一世的宫廷中进行展示,然后被送到英国,在那里他学会了说几个字母。他在英国的上流社会中被当成“宠物”,生活了68年,直至80岁才逝世。他一生除了“彼得”、“乔治国王”之外,几乎不会说任何话。但据称他的听力和嗅觉能力“异常敏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11 11:50
            回复
              兽孩成因:多数兽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三岁之前跟动物生活在一起。
              “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胎儿期,生成动物大脑;3岁时,生成人的大脑。婴儿诞生是从娘胎转移到“环境子宫”中,是环境的刺激,促进人脑发生巨大变化。人脑前3年的发育关乎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都有“3岁看大”的俗语。
              胎儿期,人脑中生成了数十亿个叫神经元的细胞,这时的细胞散散的,纯粹是自然状态,就像电脑中没有配线的一个个晶体管。婴儿出生后,10周到2岁间,脑细胞进行第二次猛长,其特点是神经元的体积开始增大,这时每个神经元开始向各个方向生出许多极细突触,同数以万计的其他神经元相互联系。人脑只有等众多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信息。这些脑细胞的迅速连接,70%——80%的工程是在3岁之前完成的。随着大脑“配线”的形成,脑的重量也在增加,半岁时婴儿的脑重量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到成人是百分之八十。
              这些成为“兽孩”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在最关键的发育期与野兽的成长环境嫁接到一起了,最终完全成为脱离人类习性的“兽孩”。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 所具备的脑功能,也不能产生与之相关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那环境子宫是如何让我们的人类孩子跟着动物妈妈走呢?这首先要从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的发现说起。劳伦茨在观察小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小天鹅第一眼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跟前,它就跟着老天鹅走;如果孵出时看见劳伦茨就跟着劳伦茨走。劳伦茨去什么地方,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
              劳伦茨把这种;令人兴奋的发现成为印刻现象。通过研究,他发现,印刻现象与普通学习不同,其不同点在于:1、它只限于出生后一个短暂的特定时期,超过这一时期就不能形成了。2、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现象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具有不可逆性,而不像学习那样经常会遗忘等。3、印刻现象的形成不需要食物等的加强,一次即可形成。4、各种动物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小鸟‘母亲印刻’的敏感期是破壳后10——16小时,30小时后,“母亲印象”就建立起来了。小狗的“母亲印象”是3到7周,错过这个时期,这种行为就得不到发展了。
              动物如此,人亦如此。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11 11:51
              回复
                另附:阴影
                阴影。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原型理论的概念之一。每个人的人格当中都有的隐藏在潜意识当中的黑暗面,可以说是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若不是用面具加以掩盖,人就难以逃脱社会的批评指责。而有时阴影会成长为独立的人格,造成精神分裂症。而由于父母在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使男性的阴影原型的发展方向由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决定,而女性的阴影原型的发展方向由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决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11 11:52
                回复
                  2025-05-25 11:33:02
                  广告
                  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见图。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11 11:53
                  回复
                    月考我就写到了“三我”主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11 11:54
                    回复
                      7、过分讨好你的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那个男人可能已经在暗地里看她了。
                      那天下午,凯莉把采购的东西从车里拿下来,想一次都拿上楼,因为天色正在暗下来。她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她踏上台阶,看到公寓大门没锁。她一面对邻居安全感的缺乏感到困惑,一面又庆幸这下省去了掏钥匙的麻烦。
                      凯莉抱着东西进来,侧身把门撞上,确认门已经锁上了。这表明,那个人早就在公寓走道间守株待兔了。
                      凯莉家住四楼。她走到二三楼的拐弯处时一个袋子从怀里掉到地上。袋子摔破了,里面的猫罐头骨碌碌沿着楼梯往下滚,最前头的一罐在二楼转了个弯,继续往下滚,消失在凯莉的视线外。
                      “捡到了!我帮你拿上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从楼梯下方传了上来。
                      凯莉不喜欢这声音,从一开始这声音就听着不大对劲儿。一个面容和善的年轻人随机出现在她面前。
                      他一边捡着掉落在楼梯间的罐头,一边快步走上来,说:“我来帮你拿点东西吧!”
                      “不,谢谢,我自己拿得了。”凯莉回答。
                      “你看起来不像能拿得了。你到哪楼?”
                      她犹豫了一下,然后回答:“四楼。我自己拿没问题。真的。”
                      他没听她的话。他一只手把刚捡上来的罐头抱在胸前。说道:“我也是要到四楼。我已经迟到了,不过可不是故意的,我的手表坏了。我们赶紧上去吧,我来拿那一包吧。”他说着就把手搭在一只看起来比较重的袋子上。
                      “真的不用,谢谢。我自己可以的。”凯莉说。
                      但他仍抓住袋子不放,并感叹道:“有些人总是那么骄傲,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
                      凯莉听到这话,稍微坚持了一下,就松手让年轻人把袋子拿了过去。这看似是个小动作,却传达了一个重要讯息:凯莉选择了信任他。从她交出对袋子控制权那一刻起,她也就把对自己的控制权交给了对方。
                      “我们最好快点儿,”年轻人大步走上楼梯,边走边说,“有只饿坏了的猫在楼上等着咱们呢。”
                      这个年轻人看起来全无恶意,只是想帮忙,不过凯莉仍觉得有什么地方怪怪的,但她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凯莉觉得这个陌生人友善、有礼貌,她为自己的多疑自责。她不想成为一个不信任别人的人。转念间,他们已经走上了四楼。
                      “你知道吗?一只猫三个星期不吃东西也照样能活。你猜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答应一个出远门的朋友帮他为猫,结果却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凯莉到了公寓门口,她打开门。
                      “东西给我就可以了。”她希望他把袋子递过来,接受道谢,然后离开。
                      但是,他并没有这么打算:“我可不想前功尽弃,只差这么几步路,却看着你把另一袋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11 11:56
                      回复
                        食打翻。”
                        在她觉得为难的时候,他又说话了:“你要是担心的话,就学学老片子里那些老太太,把门开着不就得了。我把东西放下就走,我保证。”
                        最后,凯莉让他进了房间,但他却没像他保证的那样离开。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11 11:58
                        回复
                          7、危险时刻,你的第一反应往往能拯救你的生命。
                          在接下来三个小时里,凯莉遭受了这名男子的强, 暴和凌虐。
                          在我(加文·德·贝克尔)的办公室里,凯莉一边对我讲述自己的遭遇,一边不时地停下来,默默掉泪。她现在已经知道,那个对她施暴的男子,曾用刀捅死过另外一位女性。
                          我和凯莉促膝而谈,她始终紧握着我的手。
                          凯莉今年27岁,她的工作是为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做心理辅导工作。再时间发送后,她已经很久没有回去工作了。那个看似面容和善的男人给她带来了三个小时的身体折磨和三个多月的心灵创伤。她那被摧毁的自信有待重建,被刺伤的尊严有待复原。
                          凯莉的双眼湿润而清澈,她坚定地看着我,迫切想知道那个施暴者所使用的每一个伎俩,以及为什么自己会死里逃生。
                          如果说凯莉一开始忽略了那些危险讯号而将自己置于险境的话,那么,接下来,在最危险的时刻,凯莉则靠自己的第一反应识别出了更危险的讯号,从而救了自己一命。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一反应呢?这种反应又识别出了哪些更危险的讯号呢?从凯莉的描述中,我们会慢慢得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11 11:59
                          回复
                            “他下了床,穿上衣服,把窗户关上。他看了看表,一副有急事要赶着去做的样子:‘我得去一个地方。你不必害怕成那个样子,我保证不会伤害你。’”凯莉肯定他在撒谎,知道他要杀她。凯莉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恐惧。
                            他把枪朝凯莉晃了晃,说道:“你给我老实待着,不要动。我去厨房找些喝的,然后就会离开。我保证。你留在这,不要动。”他没怀疑凯莉会违抗他的指示,因为自始至终凯莉都完全在他掌控之下,从她允许他提袋子开始。
                            “我不会动的。”她作出了保证。
                            就在他踏出房间的一刹那,凯莉也披上床单,跟了过去。“我像影子一样跟在他身后,但他并没有察觉。我尾随他走过走廊。他停了一下,我也立刻停了下来。他把目光转向正在播放音乐的音响上,将音量调大,然后继续前进。就在他转向厨房时,我却悄悄趁机朝客厅方向逃去。”
                            就这样凯莉一边听着他在厨房翻箱倒柜的声音,一边穿过客厅,打开房门,逃了过去。她径直逃到对面一户人家,房门半开着,她推门走了进去,因为她知道这户人家常不锁门。她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惊诧的邻居不要讲话,然后轻轻把门关上。
                            “我知道,如果我留在卧室,他就会过来杀我。我很肯定,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肯定。”
                            “你知道的,相信你自己。”我说。
                            她叹了口气,然后继续清理脑中的千头万绪。
                            “他起床、穿衣、关窗户、看表。他答应不伤害我,但这听起来并不像个保证。他说要到厨房找饮料,但我后来却听到他拉抽屉的声音。他在找一把刀,这点毫无疑问。其实在他拉抽屉以前,我就知道他到厨房要干什么了。”她停了一下,“我猜,他之所以 找刀,是因为他怕用枪声音太大。”
                            “你凭什么觉得他在乎杀你时会不会有声音。”
                            “我不知道。”她停顿了一下,眼睛望着远方,“啊……我知道,我懂了,是因为他关窗户,我是从这一点知道他想杀我的。”
                            假如他真的准备离开,他没理由去关窗户。这个细微的动作提醒了凯莉。
                            显然,当时的凯莉虽然在大脑的意识中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她却完全相信了自己的第一反应。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比大脑的意识思维快得多。那么这种第一反应从何而来呢?我多年的研究表明,它来自恐惧。因为恐惧会使一个人对危险产生本能的反应,并激发出巨大的勇气。换言之,是恐惧让凯莉感受到了死亡的危险,也是恐惧驱使凯莉有勇气从床上下来,跟在施暴者身后。
                            据凯莉描述,他所感受到的那种恐惧超出了身体里任何的感觉。这种恐惧像一只潜伏在体内的野兽,支配她腿部的肌肉让她站了起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11 12:00
                            回复
                              2025-05-25 11:27:02
                              广告
                              让她站了起来。“我好像什么也没做,只是跟着它穿过了走廊。”
                              凯莉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恐惧,它不同于我们看恐怖片那种感觉,也不同于我们被迫在人群面前发言时的那种感觉。这种恐惧是一个人身处险境时最有力的盟友,它会对你说:“照我的话去做。”有时,它会教你装死;有时,它会教你暂时屏住呼吸;有时,它会教你全力奔跑、大声尖叫或反击。这次,它教凯莉的是:“跟我走,我一定会带你脱离险境。”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11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