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台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有了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
同时,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也进一步与国际趋同。
计量标准统一化
其实,早在2014年1月底,财政部就发布了会计准则39号文,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及确定办法。而近日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针对公允价值进行的修改,则是为了保持法规上的一致性。
会计准则39号文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其对包括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做了相关规定,规范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企业在做财务报表时,会按照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金额。与公允价值同为计量属性的还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
目前,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方面的会计处理都会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
然而,据中美集团首席财务官罗胜强介绍,在会计准则39号文出台及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订前,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分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不一样,甚至各个准则间还有些矛盾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务工作者在会计处理中往往找不到标准,拿不定主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会系主任彭浪也认为,尽管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计量,但当时并没有颁布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具体准则。
“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在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业务处理上,凡是涉及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地方就‘犯迷糊’,往往采取似是而非的办法做出处理,有的干脆就‘绕道而行’,采取其他变通方法处理。”彭浪说,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更是导致会计计量上的混乱,导致一些金融企业家底不清、风险管理出现严重漏洞。
因此,会计准则39号文的出台以及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显得尤为重要,也非常必要。
“新规定把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和方法明确下来了,也使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有了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罗胜强说。
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改变带来的影响方面,显而易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越多的行业,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
“比如金融行业,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金融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一步影响利润计算。”彭浪说。
以“脱手价格”为准
查询会计准则39号文及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公允价值的新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而在此之前,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对照两个定义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周华首先注意到了“脱手价格”在公允价值定义中的出现。
“众所周知,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一直存在颇多争议。修改后的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有助于各界统一认识。”周华说。
罗胜强也认为,以“脱手价格”为准是定义改变的核心内容。
“以前的定义并未明确交易价格是买入还是卖出价格,而现在的规定是以‘脱手价格’为准,这最为显著的变化。”罗胜强说。
同时,业内比较关注的变化,还包括定义中出现的“有序交易”取代了“公平交易”。
对此,彭浪认为,自愿双方认可的“公平”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对交易公平性的认可度,也就不能作为公允计量的标志,而“有序”则强调市场的有序性及其表现出的交易的稳定性,体现市场广泛博弈的结果。
对于公允价值定义的改变,周华认为,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重要进展。
记者了解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值得各国学习的大量成果。
IASB于2009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基本沿用了FASB于2007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即“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从资产销售中收到或因负债转移而支付的价格”。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定义,正是一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动趋同。”彭浪说。
周华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他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所定义的公允价值仍然是“别人的交易价格”,并不是“记账主体的交易价格”,因此,公允价值信息是缺乏原始凭证的,也就不符合会计原理关于“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也并不见得是完美的。
同时,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也进一步与国际趋同。
计量标准统一化
其实,早在2014年1月底,财政部就发布了会计准则39号文,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及确定办法。而近日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针对公允价值进行的修改,则是为了保持法规上的一致性。
会计准则39号文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其对包括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做了相关规定,规范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企业在做财务报表时,会按照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金额。与公允价值同为计量属性的还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
目前,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方面的会计处理都会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
然而,据中美集团首席财务官罗胜强介绍,在会计准则39号文出台及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订前,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分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不一样,甚至各个准则间还有些矛盾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务工作者在会计处理中往往找不到标准,拿不定主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会系主任彭浪也认为,尽管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计量,但当时并没有颁布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具体准则。
“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在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业务处理上,凡是涉及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地方就‘犯迷糊’,往往采取似是而非的办法做出处理,有的干脆就‘绕道而行’,采取其他变通方法处理。”彭浪说,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更是导致会计计量上的混乱,导致一些金融企业家底不清、风险管理出现严重漏洞。
因此,会计准则39号文的出台以及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显得尤为重要,也非常必要。
“新规定把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和方法明确下来了,也使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有了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罗胜强说。
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改变带来的影响方面,显而易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越多的行业,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
“比如金融行业,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金融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一步影响利润计算。”彭浪说。
以“脱手价格”为准
查询会计准则39号文及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公允价值的新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而在此之前,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对照两个定义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周华首先注意到了“脱手价格”在公允价值定义中的出现。
“众所周知,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一直存在颇多争议。修改后的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有助于各界统一认识。”周华说。
罗胜强也认为,以“脱手价格”为准是定义改变的核心内容。
“以前的定义并未明确交易价格是买入还是卖出价格,而现在的规定是以‘脱手价格’为准,这最为显著的变化。”罗胜强说。
同时,业内比较关注的变化,还包括定义中出现的“有序交易”取代了“公平交易”。
对此,彭浪认为,自愿双方认可的“公平”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对交易公平性的认可度,也就不能作为公允计量的标志,而“有序”则强调市场的有序性及其表现出的交易的稳定性,体现市场广泛博弈的结果。
对于公允价值定义的改变,周华认为,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重要进展。
记者了解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值得各国学习的大量成果。
IASB于2009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基本沿用了FASB于2007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即“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从资产销售中收到或因负债转移而支付的价格”。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定义,正是一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动趋同。”彭浪说。
周华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他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所定义的公允价值仍然是“别人的交易价格”,并不是“记账主体的交易价格”,因此,公允价值信息是缺乏原始凭证的,也就不符合会计原理关于“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也并不见得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