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自由的科学吧 关注:100贴子:5,755

关于人类灵魂的提取与永生的讨论(向真正自由的科学吧致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人类灵魂的提取与永生的讨论
所谈,或许是这世界最叛经离道的话题。每言之,总是口水滔天,或污蔑“伪科”“民科”,或干脆腆脸封号。伪科?一切超越认知的,都伪科?现在依然烧死布鲁诺?民科?身份与真理有关系?即便科学研究员,也要分科级、副处、正处,副局,,,,敢情行政级别越高,越掌握真理啊!别研究学术了,先想怎么当官吧!呵呵!
好了,废话说完。直入主题。
灵魂,意识和记忆的复合体。
记忆,人生经历积累,存储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中,是一种结构编码的信息。
意识,由刺激信号激发对应神经元组产生的电脉冲。一点不复杂,但估计真正看明白的没几个,多解释一下。
刺激信号带有强度特征,传导到大脑“解码区”(我现在还不知道它具体在哪里,明白的说说)。解码区相应神经元组兴奋,并根据刺激信号强度结合组内神经元数量,发出强度
不同的电脉冲。这些电脉冲当然还会沿着树突渠道(也既关联性),去激发其他神经元组,类似闭循环。最终,我们的大脑内如同木星大气一般,意识的闪电不熄(否则人已OVER
了)。
一定有人问,那么,人岂不时淹没在闪电风暴中了?
你没混乱为神经病,是因为你大脑的另一个关键区域正常,这里很贴切地称它“擂台”吧(我也不知道它具体在哪里),规则之有一个,最强者王!哪个意识强度最高,哪个就可以通过这个区域被反馈,从而形成信息闭循环。你能一心几用?
这个闭循环就是所谓的“思考”。未通过“擂台”的意识叫潜意识,除了做梦时,你一般察觉不到它们的。那么这个“擂台”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智”或者“理性”。
你的血糖降低,胃部平滑肌收缩强度增大,,,这些刺激信号穿到你脑子里,激发了神经元血糖组,神经元胃部平滑肌收缩组,,,,发出他们的电脉冲,这些电脉冲又沿着树突渠道共同激发了神经元饥饿组。这神经元饥饿组可是“身材粗壮”!即使小刺激也能发生强大电脉冲!其实,同时,还有其他很多信息刺激穿来,但:
1、刺激信号特征码越少的神经元组,一般越低级,而且个体差异小,例如“血糖”,几乎就1个刺激信号特征码。反之,越高级,例如“友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人与人差异
大;
2、尤其对高级,满足度越高,越像越正确。换句俗话说,甲工资5,给5,甲100%开工放电,而同时,乙工资3,只给1,乙也只出1/3的电。
所以,无论饥、渴、累,,,,最终,只能是最强的通过“擂台”。神经元饥饿组获得胜利,于是你感觉到“饿了!”
饥饿信号被反馈,又去刺激其他与之关联(也就是树突联络,一样是用尽费退,常联络,也越强,甚至绕开中间环节的神经元组,直接发生连接,并越发加强,这就是记忆力的本质)神经元组,例如,吃什么的问题,哪里吃的问题,,,,,
其实,想入非非的你正在开会,你很饿了,可你会离开会场吗?
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对概念,本能欲望与理性人格,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大脑运作的。
大自然的亿万年进化,将本能欲望物理硬件化于我们和所有生物的DNA中,生存和繁殖,最最基本的本能,大脑内与之相关的神经元组,在DNA的决定下个个天生强壮,决定了:
1、很小刺激就能产生强大刺激;
2、同等强度的刺激,也几乎能战胜其他非本能的潜意识升级为意识!
为什么说几乎能?首先向伟大的邱少云同志致敬!经过无产阶级的锻炼学习提高,他的革命意志(也就是信仰)所对应的神经元组,已经强大到足以对抗最最基本的本能-生存!否则,即便他心有余,而将会神经元不足啊!
所以,一般情况下,你不会一饿就离席。除非你很饿了,也就是输入的刺激信号进一步加强,越发强大的“饿”最终将“不能走”挤下“擂台”。或者,更极端的例子,是会场着火了,这是比饿更强大的本能,而你毕竟不是邱少云同志啊!
其实,更常见的是,你无精打采(饿啊!)心不在焉(想吃什么,哪里吃,和谁吃,怎么去,,,,,)的等待你老板过足领导瘾,然后按你刚才的安排实行,约小丽去了所谓浪
漫的情人餐厅,补充了碳水化合物,血糖逐渐升高,胃部平滑肌收缩减弱,,,刺激信号强度减弱甚至消失,你头脑的“饿”也逐渐淡去(强度减弱了啊),最终被其他念头赶下
“擂台”。
这就是你,一整天想着吃喝和小丽,并为吃喝和小丽忙碌算计着,呵呵。


1楼2014-08-08 18:47回复
    懒得看字的,看下图吧。

    看不懂?
    呵呵,您还是去看文字吧。要问轻留言。
    把这步搞明白,后面讲如何提取“灵魂”,能少很多口水,多共鸣,必须的。


    4楼2014-08-11 13:29
    收起回复
      2025-05-16 13:58:50
      广告
      再贴个公式,自己看吧。


      5楼2014-08-11 14:09
      收起回复
        难得有空,再贴一图,呵呵,看不明白的,自己去看字。


        6楼2014-08-11 15:04
        收起回复
          发现最像大脑神经网络的自然景观——闪电!


          7楼2014-08-12 20:13
          回复
            好的,回应jerry56827朋友,我再最精简的解释一下。
            身体接受的所有刺激信号(Stimulus Signal,SS),传输到大脑后,激发(1对1或多)对应功能神经原组(Function Neurons Group,FNG)。功能神经原组有先天DNA预设(往往都是些非常基础的,但也往往非常“强壮”)。FNG根据上述公式,产生强度不同的电流脉冲,沿神经树突联络,同时或单独激发其他FNG、基本条件反射区(Basic conditioned reflex zones,B-crz)、高级条件反射区(Senior conditioned reflex zones,S-crz)。
            B-crz,是先天的,控制肌肉运动、血压、心跳等最基本功能的区域,一般不会通过人的意识(conscious)来直接指挥人体的运作,既潜意识运作,并通过肉体取得反馈SS。
            S-crz,则多半形成于后天,并通过锻炼可得到加强,它既是我们能自我感知的所谓意识(conscious),它有个最突出的特点:对所有关联监视的神经网络回路,最强的电流脉冲得到连通,从而形成反馈回路,参看上图。此过程不断往复,也就是我们的所谓思考。最终,S-crz也要通过B-crz间接控制人体。
            再多说一句,这其实对生命(也保守一下,限地球)是普遍适用的,但仅有B-crz是细菌,S-crz越强大生物链条中的等级越高。


            8楼2014-08-12 20:43
            收起回复
              大脑运作长期不清,与人们的错误认识有关,大脑(或者可说自然)其实不聪明,不是数字电路,就是个类似分形体结构的“模拟电路”。结合上面的基础,我这就把看似高深无比的“思考”问题,拎出来溜溜。
              所谓思考,就是霸占擂台的最强电脉冲一遍又一遍的反馈运行于关联网络,与粉刷匠刷墙没多大区别。别不信!
              始终同刷一个地方,你是一筹莫展啊!例如你看见隔壁王二家的西瓜挂屋檐上,你嘴馋了,于是你脑子就从2开始了,2-30-50-11-39-100001-78,之后形成的最强电脉冲,反馈回来,后依然沿袭2-30-50-11-39-100001-78的老路,你的思考就是停滞的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解决,而且再循环下去,就是病态了,就一蛇精病。
              话说当年范进同学,就刺激太强大了,被陷在不断反馈回路中出不来了,多亏他丈人及时一大巴掌,那是神马概念勒,同学们,范进同学最怕他老丈人,再狠狠一大巴掌,强强联手啊,终于将死循环中断,从而救了范同学。所以啊,对中二蛇精病,电疗是有科学根据迪!
              玩笑开过,回来继续扒。
              一般反馈回来,可能2-30-时,还流转到76去了。因为别的刺激的参合,因为量子不确定性?总之30后又到76去了,形成新的分支(老的还在哈!),最后新老擂台对垒,依然强者为王。新替老,问题有进展,反之,思考错误,被否决。大脑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满脑子刷啊(所以想久了累啊,尤其对满脑子浆糊的蛋白质们而言)!
              最终,2-30-76-66-4-9901-10001-1000001-3,被你辗转反侧整夜的刷好多次,都是老大,呵呵,你的计划也成熟了,不是吗?
              至于最后,你能否吃到西瓜,还是被隔壁王二家的阿黄追咬,那是B-crz和BODY的问题老,呵呵。
              当然,教训也是经验,至少你脑子再想到隔壁王二家屋檐挂的西瓜时,2-30-76-66-4-9901-10001-1000001-3不会最强了。还强?!真TM记吃不记打!B-crz和BODY的反馈不强烈啊!
              终于,第101次,夜黑风高,恰好王二全家旅游,阿黄也恋爱去了,你从隔壁王二家屋檐拿到了西瓜。回家一咬,TM这么涩口?!!!话说,你见过西瓜牵藤爬屋檐的?呵呵,
              那么,接下来,我来告诉你,你脑子是怎么认识西瓜和南瓜的。
              (待续)
              再呵呵,想知道永生的,也别急。尽力不弃楼,讲到最后,永生自然水到渠成,一切都不神秘,我是因果论唯物主义者。


              9楼2014-08-12 21:53
              回复
                出差,无外网暂不续,留言下周一回,抱歉。


                10楼2014-08-13 10:31
                回复
                  2025-05-16 13:52:51
                  广告
                  太多了,没看完。我个人观点是提取记忆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意识,我觉得不太容易模拟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14 23:25
                  收起回复
                    说到这里,需要谈一谈两个关联问题。
                    首先:大脑是如何学习(记忆)的?
                    经常性的同类刺激,引起同一路径保持常态兴奋,例如:SSx→FNGa→FNGb→FNGc→FNGd,会刺激路径起始端FNGa向路径离散分支起点FNGd伸长树突以连接。
                    例如:SS1→FNGa→……FNGd→FNGe,同时又有SS1→FNGa→……FNGd→FNGf,那么FNGd为路径离散分支起点,FNGa→……FNGd为一条路径,经常保持刺激,FNGa将向FNGd不断伸长树突,当FNGa的树突连接到FNGd时,一个新的FNGx诞生,记忆形成。树突伸长需要时间,需要维持路径的稳定,伸长速率与刺激强度正比。所以你背古文记单词,需要一遍遍地读。而过眼云烟的东西,一旦刺激消失,对应的路径崩溃,树突还远不及伸长到位,根本无法形成记忆。
                    最初形成的连接树突,往往很纤悉脆弱,重复刺激可增强其粗壮。除此之外,当一条树突连接常时间处于满负荷传导时,还会激发同功能组的同质其他神经元细胞也伸长同向树突,使得单轨变双轨至多轨,以增强联络和传导更强脉冲。反之可逆,随着神经元细胞的逐渐衰老死亡,长期闲置的联络会逐渐削弱,对应的记忆将越来越模糊,最终联络完全中断,对应的记忆彻底灭失。用进废退,大自然的规律无处不在啊!
                    那么:快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天生对快乐趋之若鹜?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愉悦快乐,最终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就是快乐的本质。无论来源渠道,最终都化为多巴胺,它越多,我们越快乐。
                    大脑内,多巴胺通过生化作用,对所有FNG的潜意识激发输出与传导起增益效果。增益效果强弱与多巴胺浓度正比,与具体FNG的耐受度(Tolerance,Tol(i))反比。正是这种机会增益,会改变大脑原有潜意识的常态格局,原本弱小的潜意识,突然“开挂”一般变得异常强大,严重时我们将一反常态。
                    一些FNG与大脑内控制多巴胺分泌的FNG(Happy-FNG,H-FNG)连接。天生连接由DNA控制,几乎都属生理本能FNG(Instinct FNG,I-FNG),因其Thr(i)强壮,能给H-FNG更强刺激。后天形成连接,也是个学习(记忆)的过程,由SSx→FNGx……→(I-FNG)→(H-FNG),最终SSx→FNGy→(H-FNG)。显然,I-FNG是桥梁,并非所有FNG都联络到I-FNG。例如:除了肉骨头,无论怎么表扬赞美一条狗,都不能让它兴奋,因为狗只有I-FNG,而我们,特别是成长后,建立了SSx→FNGy→(H-FNG),荣誉、赞美、爱情也能使我们快乐,甚至能强到压抑住我们的I-FNG对肉骨头的渴望。
                    受多巴胺影响的潜意识,在擂台争霸中几乎稳操胜券,客观表现出一种选择趋势,既我们追求快乐,更快乐。这或许不好理解,换种说法,有了多巴胺影响,擂台霸主几乎都是被多巴胺影响的,看上去就像我们主动选择了快乐,其实我们是被动的。


                    13楼2014-08-19 20:33
                    回复
                      这个标题看着听深远的,可是下面的内容,仅仅描述了大脑如何对来自五官四肢给出的信号做出反应而已。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跟意识,灵魂毫无关系。
                      人的意识体是主人,是司机。肉体是载具是公交车。物理载具本来就有限的,必然老化,报废,所以存在载具生命。而意识体司机就不同了,因为不具备物理形态特征,所以不收到物理世界的时间限制,换句话说,意识体或者描述为你理解的灵魂,是永生的,本来就是永生的。而你所面描述的提取,不过是司机下车了,换乘了而已。


                      14楼2014-08-20 10:12
                      收起回复
                        接上,顺路再把所谓“情感”释明。
                        其实,我们大脑内,除了H-FNG,还有“哭/悲伤”功能的FNG(Cry-FNG),这也是由DNA天生构建的。似乎(据剃刀原理,不会有另“忧愁”等其他负面情绪的FNG了,请了解的朋友斧正!)Cry-FNG会随SSx的由弱到强也逐渐增益兴奋,再配合其他SSy,对应我们情绪由淡淡的忧愁到悲痛欲绝。最初,仅一些“饿”FNG、“疼”FNG这些I-FNG与同属I-FNG的Cry-FNG关联,经过后天上述的桥联作用,其他非I-FNG也能联络到它,所以我们对诸如朋友爱人受到伤害、国家遭受侵略等非自我的刺激也会哭,甚至为一首诗、一段曲而忧愁悲伤。
                        H-FNG与Cry-FNG不断在擂台比试着,使我们的喜怒哀乐,共同构成我们的情感。


                        15楼2014-08-20 20:45
                        回复
                          好的,对6楼guihuanlin同学的问题,在此予以解释。
                          那是主楼强调的所谓“擂台”的结构图,不敢装神弄鬼,只是依样画瓢,不过确实画得难看哈。
                          运行原理:大脑在各种刺激SS下,对应被激发的各种FNG无时无刻不在发出意识电脉冲,如同遍布风暴闪电的木星大气,但我们并没有淹没在“闪电”海洋里,是因为大脑内部有这个功能结构,它监控着许多FNG网络的回路,如阀门一般,控制着这些网络的联通与断开,但只有最强劲的意识电脉冲才能被通过,得以反馈形成所谓思考回路,同时被我们感知到,我们称其为“意识”,之前未通过的就是“潜意识”。
                          图解说明:这图就是个层级监控的多路开关,一排竖线是被监控的FNG网络回路,竖线间的半截竖线是监控神经元细胞(就是那些方框)的树突,有许多回路需要监控,自然有许多
                          这样的神经元细胞,而且是多层级(最高5层?6层?忘了)管理的,以判断那一时刻Imax(见竖线上),并联通它(由OX表明)。
                          逻辑关系:层级递归、COMPmax、DUX。层级递归:设监控回路数n,层级m,n、m∈N+;则:Imax=Ineu(m)!=max[Ineu(m-1):Ineu(m-nm)]!
                          (待续)


                          16楼2014-08-20 21:58
                          收起回复
                            那么“感受”的本质又是什么?
                            作为最基本FNG(碎片),我们却只能体会,而无法言传,任何言析的结果都将陷入循环解释,正如你不能抓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拉离地面。
                            我们第一次吃糖醋盐、第一次喝酒、第一次被火烫,第一次被冰冻,第一次触电,第一次看到云雾……,这些刺激作用在空白神经元输入端口上,激发它释放出电流脉冲,并如同闪电印影于感光底片,在那刹那间留下几乎永恒烙印,形成“感受”,并在非同源(释:例如由眼建立的,非需眼激发)的对应(释:录入原有SSa、SSb、SSc形成感受,那么现在至少需要其一,越对应,越强烈,符合FNG的基本特征)刺激下,能再次释放与当初一模一样的电流脉冲。
                            正是上述过程,尽管我没吃糖,我也会说“幸福是甜如蜜,而爱情比蜜甜”,旁听者不但没吃糖,也没经历我的幸福、爱情,但一听我说,他懂的;尽管我吃柠檬没吃醋,甚至只是听到某人的言论,我也会说“酸”,旁听者不但没吃醋和柠檬,也没听到某人的言论,但一听我说,他懂的;我们看风中摇曳的风筝,会想到醉汉;我们看着优美的建筑,赞美它如少女般袅娜;我们听到某些乐章,仿佛看到了建筑的雄伟;我们沐浴在冬日暖阳下,会还念母亲的怀抱……等等,这便是所谓“联感/通感”。
                            再解释一句,像图像识别方面,例如输入验证码,呵呵,我们大脑的效率完胜电脑,正是凭此!我们的大脑是靠“感受”了解世界的,非真正的看到,或者说是“透过浮华看世界本质”,“看神看态非看形”,呵呵。例如验证码中的“1”,即便把“1”画得再稀奇古怪,花里胡哨,还与背景勾勾搭搭,混淆不清,但只要“1”的“神韵”还在,大脑瞬间就能将它拎出,大脑就从没精细化过“1”,记得就是“1”的“神韵”,正好对路。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慢慢体会吧。


                            18楼2014-08-22 2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