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认为,阿细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和撒尼人十分相似,所以断定“阿细和撒尼是两兄弟”。我认为,如果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可以的,正确的,但从民族的起源和演化角度讲,这句话是错误的。阿细和撒尼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地方,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族系。撒尼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主要来自于曲靖陆良一带;阿细,虽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来自于滇西宾川一带。但是,自从弥勒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来到西山,那时的西三一部分属于路南府辖区,这样,阿细人分成两个不同州府管辖。马龙、阿基邑、勒克等属于弥勒州管辖。但油柞地、凤凰山、林马硐等一大半都属于路南府,这样,阿细和撒尼大部分同属一个府管辖,接触的时间多了,交往的事情多了,慢慢地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例如“穿麻布褂”,撒尼和阿细都穿;阿细跳乐,阿细、撒尼都跳;摔跤、斗牛,阿细和撒尼都举办。但衣着和风俗也有很多不同,如穿“麻布褂”,首先是布料不同,阿细人用的是细麻布,撒尼人用粗麻布,其次是扣子和镶边不同,撒尼人用的是宽兰布镶边,兰布兰线编织成兰扣,阿细人红黄兰三色镶边,红排扣子装饰;另外是条纹不同哦,撒尼的褂子直线纹宽又粗,阿细的条纹窄而细;最后,制作的风格不同,主要是妇女搓麻时工艺有很大的差别。就说“阿细跳月”,撒尼人学“阿细跳月”,主要是抗战胜利以后才开始的。一开始,大三弦的制作,主要的弹法,都是在西南联大60多名学生到圭山、西山采风时阿细人教的。后来,经舞蹈家梁伦改编的“阿细跳月”在昆明公演,引起社会轰动。正如《路南县志》中说的:“撒尼人跳大三弦舞,是从阿细人跳‘阿细跳月’借鉴过来的”。但是,撒尼人利用石林名胜风景区这一环境优势,为“阿细跳月”的普及和推广作了很多工作。现在,很多音乐家感到阿细和撒尼的歌曲越来越像,都是“1-3-5-i-”的音调,很难区分开来,大概是文化融合的缘故吧!但是,不得不承认,撒尼人作曲家、演唱家、舞蹈家、作家等,就是阿细人多。就从现在说起吧,撒尼人在省歌、中央歌舞团专司作曲、演唱、演出、编剧的就有10多人,而阿细一个人也没有。近几年,撒尼人先后出了68本反映民族文化的书,而阿细人才写了寥寥几本。所以,要承认,阿细人经过多次磨难,人才十分困乏,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阿细文化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