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这条路总是会让我想起五年前。”吴邪踢着脚下的石子,蓦然开口。
“那天连月亮都没有,风里带着冰雹,刮在脸上生疼。”解雨臣扭头看向两旁的宫灯,“宫灯倒是明亮得很,照在你脸上,惨白的吓人。”
那是崇安二十二年,深秋的风初露凛冽的苗头,刮净枝头枯朽的叶,裸露粗糙斑驳的枝干。吴三省战死的消息传入京城,吴邪和解雨臣星夜奔赴西北,回京后奉旨入宫面圣。
那天他们似乎也是这样风尘仆仆,衣摆上沾着马蹄踏过水坑时溅上的泥泞。吴邪没有任何表情,脸色煞白,麻木的跟在解雨臣身后,眼神是空洞的,时不时闪烁着惊恐。
解雨臣望着吴邪的模样,眉头微蹙,却也无法。
他劝不了吴邪,凉州城尸横遍野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无辜的平民百姓不瞑的双目昭示着死前痛苦的挣扎,鲜血渗进干裂的泥土沿着沟壑蔓延,干涸后呈现出狰狞可怖的图案。
城内是枉死的百姓,城外是战死的士兵。最外沿的,是被数十支箭贯穿胸膛的将军。
吴三省死亡的姿态是跪伏着的,跪向东南,跪向京城。
那样的情景,解雨臣见了第二次,也仍是触目惊心。
他带着吴邪登上凉州城楼,对着大漠的落日长烟,轻描淡写地讲述着童年的惨痛经历:“……我们回来的时候,所有人死了,突厥人抢走了所有能抢的东西,我爹也战死了……我娘没有哭,也不准我哭……”
末了,玩笑似地一句,“吴邪,我们终于,同仇敌忾了。”他笑了,他也笑了,笑容里渗出同样的苦涩。
刻骨的恨意,是解雨臣那时能理解吴邪的唯一心境。
直到回京,吴邪一直是沉默的,解雨臣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时候,他猜不透他的心思,就像他猜不透自己。
吴邪茫然的站在宏伟的大殿前,茫然地望着雕梁画栋。解雨臣轻轻地握住他的手,十指相扣。吴邪扭过头,有些意外地望着解雨臣。对方没理会他的表情,只说:“总觉得会有人刁难咱们,说话小心。”
空阔的殿堂里回荡着苍缓而有力的声音。
“凉州兵力薄弱,吴三省自不量力,与突厥兵相争,致使全军覆灭,百姓枉死。”
吴邪垂着的脑袋猛然抬起,盯着眼前的九五之尊。
天子的嘴角勾起一抹狡黠,望向身旁沉默的新任宰相。
“朕本欲置其失职之罪,奈何吴三省已为国捐躯,且念及吴氏一族世代忠臣良将,免其罪责,令与百姓共葬于凉州……司业以为如何?”
吴邪看着那双因年老而混浊的眼睛,余光扫向一旁依旧不动神色的汪藏海,直到眼神中酝酿出同样的深不可测。开口,说出三天以来的第一句话:
“陛下所言甚是。”平和清朗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滚落在大殿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化成天子眼角交错的诧异与欣喜,拨动汪藏海眼底的平静,最后落进解雨臣的心里,碰撞出复杂异样的滋味。
就在六个月前,这个人还以国子监司业的身份,带着数百国子监生跪在朱雀门前,请求天子收回议和之命,派兵攻打突厥。
他还记得他带着羽林卫将这些学生押往监牢时这个人倔强的脸。
“为什么要抓我们?”
“陛下只说把学生带走,司业博士只令闭门思过。”
“思过?我们有什么过可思?监生议政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你先回去,陛下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
“你也不想抓我们对不对?”
“别犯倔。”
“这种无理的命令为什么要执行?你不恨突厥人?难道突厥人侵犯我们的城池,掠夺我们的粮食,欺侮我们的百姓,这些都可以忍?”吴邪越说越激动。
“你以为跪在这里有用?我不忍我能怎么办?羽林卫统领我当了还不满四天。”解雨臣的声音忽然冷了下来。
吴邪不说话了,讶异地望着解雨臣,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
解雨臣看着吴邪的眼睛,初夏的风似乎吹出了凉意,下意识地低头,躲开了他的目光。笑容有些凄然:“吴邪,你、你别这么看着我。”
吴邪没有答话,起身离开了。解雨臣一个人站在朱雀门前的海棠树下,熏风拂过,吹落了他一身的繁花。
后来的六个月,吴邪都没有再找过解雨臣。直到那个星夜,他焦急地敲开他的门。他什么都没说,提了剑,牵了马,陪他去凉州。
天子走到桌边,挥笔写了一份诏书,递给吴邪:“祭酒一职悬空多时,不如由爱卿补上这个缺位?”
吴邪接过诏书时,天子叹出意味深长的一句:“卿乃救世之臣。”
吴邪带着国子监祭酒的任命走出大殿,狭长的甬道里依旧没有月光,依旧蹿着刺骨的风,吹灭了很多盏灯,宫墙间的光线变得柔和。
解雨臣望着那人的背影,默默地想,这个人和自己,越来越像了。早该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背负着相同的命运,成为相似的彼此。他们本就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只不过他在前面,吴邪在后面。可是现在呢?以后呢?这个人会不会越走越快,慢慢的离自己越来越远?
他忽然开始想念十四岁那年,他踏进国子监的大门,晴好的阳光下,那人天真无邪的笑脸。
前方的那个身影在此时顿住,转过身来,望着发呆的解雨臣,清朗的声音在宫墙间形成柔和的回声:“你傻站着干什么?不走吗?”
解雨臣回过神来,眼前那人的眼睛像是天上若影若现的星。他笑了笑,跟了上去。
“这条路总是会让我想起五年前。”吴邪踢着脚下的石子,蓦然开口。
“那天连月亮都没有,风里带着冰雹,刮在脸上生疼。”解雨臣扭头看向两旁的宫灯,“宫灯倒是明亮得很,照在你脸上,惨白的吓人。”
那是崇安二十二年,深秋的风初露凛冽的苗头,刮净枝头枯朽的叶,裸露粗糙斑驳的枝干。吴三省战死的消息传入京城,吴邪和解雨臣星夜奔赴西北,回京后奉旨入宫面圣。
那天他们似乎也是这样风尘仆仆,衣摆上沾着马蹄踏过水坑时溅上的泥泞。吴邪没有任何表情,脸色煞白,麻木的跟在解雨臣身后,眼神是空洞的,时不时闪烁着惊恐。
解雨臣望着吴邪的模样,眉头微蹙,却也无法。
他劝不了吴邪,凉州城尸横遍野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无辜的平民百姓不瞑的双目昭示着死前痛苦的挣扎,鲜血渗进干裂的泥土沿着沟壑蔓延,干涸后呈现出狰狞可怖的图案。
城内是枉死的百姓,城外是战死的士兵。最外沿的,是被数十支箭贯穿胸膛的将军。
吴三省死亡的姿态是跪伏着的,跪向东南,跪向京城。
那样的情景,解雨臣见了第二次,也仍是触目惊心。
他带着吴邪登上凉州城楼,对着大漠的落日长烟,轻描淡写地讲述着童年的惨痛经历:“……我们回来的时候,所有人死了,突厥人抢走了所有能抢的东西,我爹也战死了……我娘没有哭,也不准我哭……”
末了,玩笑似地一句,“吴邪,我们终于,同仇敌忾了。”他笑了,他也笑了,笑容里渗出同样的苦涩。
刻骨的恨意,是解雨臣那时能理解吴邪的唯一心境。
直到回京,吴邪一直是沉默的,解雨臣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时候,他猜不透他的心思,就像他猜不透自己。
吴邪茫然的站在宏伟的大殿前,茫然地望着雕梁画栋。解雨臣轻轻地握住他的手,十指相扣。吴邪扭过头,有些意外地望着解雨臣。对方没理会他的表情,只说:“总觉得会有人刁难咱们,说话小心。”
空阔的殿堂里回荡着苍缓而有力的声音。
“凉州兵力薄弱,吴三省自不量力,与突厥兵相争,致使全军覆灭,百姓枉死。”
吴邪垂着的脑袋猛然抬起,盯着眼前的九五之尊。
天子的嘴角勾起一抹狡黠,望向身旁沉默的新任宰相。
“朕本欲置其失职之罪,奈何吴三省已为国捐躯,且念及吴氏一族世代忠臣良将,免其罪责,令与百姓共葬于凉州……司业以为如何?”
吴邪看着那双因年老而混浊的眼睛,余光扫向一旁依旧不动神色的汪藏海,直到眼神中酝酿出同样的深不可测。开口,说出三天以来的第一句话:
“陛下所言甚是。”平和清朗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滚落在大殿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化成天子眼角交错的诧异与欣喜,拨动汪藏海眼底的平静,最后落进解雨臣的心里,碰撞出复杂异样的滋味。
就在六个月前,这个人还以国子监司业的身份,带着数百国子监生跪在朱雀门前,请求天子收回议和之命,派兵攻打突厥。
他还记得他带着羽林卫将这些学生押往监牢时这个人倔强的脸。
“为什么要抓我们?”
“陛下只说把学生带走,司业博士只令闭门思过。”
“思过?我们有什么过可思?监生议政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你先回去,陛下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
“你也不想抓我们对不对?”
“别犯倔。”
“这种无理的命令为什么要执行?你不恨突厥人?难道突厥人侵犯我们的城池,掠夺我们的粮食,欺侮我们的百姓,这些都可以忍?”吴邪越说越激动。
“你以为跪在这里有用?我不忍我能怎么办?羽林卫统领我当了还不满四天。”解雨臣的声音忽然冷了下来。
吴邪不说话了,讶异地望着解雨臣,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
解雨臣看着吴邪的眼睛,初夏的风似乎吹出了凉意,下意识地低头,躲开了他的目光。笑容有些凄然:“吴邪,你、你别这么看着我。”
吴邪没有答话,起身离开了。解雨臣一个人站在朱雀门前的海棠树下,熏风拂过,吹落了他一身的繁花。
后来的六个月,吴邪都没有再找过解雨臣。直到那个星夜,他焦急地敲开他的门。他什么都没说,提了剑,牵了马,陪他去凉州。
天子走到桌边,挥笔写了一份诏书,递给吴邪:“祭酒一职悬空多时,不如由爱卿补上这个缺位?”
吴邪接过诏书时,天子叹出意味深长的一句:“卿乃救世之臣。”
吴邪带着国子监祭酒的任命走出大殿,狭长的甬道里依旧没有月光,依旧蹿着刺骨的风,吹灭了很多盏灯,宫墙间的光线变得柔和。
解雨臣望着那人的背影,默默地想,这个人和自己,越来越像了。早该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背负着相同的命运,成为相似的彼此。他们本就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只不过他在前面,吴邪在后面。可是现在呢?以后呢?这个人会不会越走越快,慢慢的离自己越来越远?
他忽然开始想念十四岁那年,他踏进国子监的大门,晴好的阳光下,那人天真无邪的笑脸。
前方的那个身影在此时顿住,转过身来,望着发呆的解雨臣,清朗的声音在宫墙间形成柔和的回声:“你傻站着干什么?不走吗?”
解雨臣回过神来,眼前那人的眼睛像是天上若影若现的星。他笑了笑,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