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雁翎法盏炉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说明:鼎彝之器最初皆是皇家使用的祭祀礼佛等物,器型有着一代代历史的传承。从上古的青铜器仿远古陶器,到中古时期宋瓷宋铜器追摹三代,再到明代宣德炉仿宋代诸大名窑,皆是一条在追摹古人风骨时融入新的元素与时代特色,将文化积淀传承,从而迎来新的辉煌。这个过程却都是在官方的领导下进行,可以说与民间文化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发展轨迹。
到了明代晚期,教育的普及使得文人书生的数量远超前代。科举制度的苛刻条件让“学而优则仕”变的越发困难,因此也出现一大批纵情书画,沉醉于鉴赏古玩的文人雅士。他们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也带来了明代晚期竹木牙角紫砂等诸多任务艺的繁荣。而香炉也在这一时期由于文人的积极参与到达极致。燃香置炉内,于烟雾氤氲中或挥笔,或阅籍,或沉思,其乐无穷;幽香缕缕,使得闺阁书房香暖素净,沁人心脾,令人神情愉悦。香炉作为晚明文人书房不可或缺之物,经过无数极富品味的读书人的改良提炼,各种款式的香炉自身的曲线、比例臻于完美,自然有灵,凝重精炼,韵味无穷。流传的一批私款香炉在选材、铸造、器型各方面毫不逊于官方之器。
晚明的皇家审美已经收到民间文人文化的影响,继承明代传统的清代亦是如此。从清初各类文玩古物中多能看到其对明代文人影响下的艺术的延续。此件法盏炉即是这样一件铜炉精品。其精美的作工,炫丽的皮壳,端正的款识,一看即知带有皇家官造的气息。口侈,平唇,斜腹而下,仔细辨看,可觉筒身并非笔直的斜线,而是在中部微微内收,形成一个劲挺有力的曲线。两个雁翎耳层次分明,炉口下斜下而出,末端有翘角向上轻挑,耳身复又向下,弯折后连接炉身。耳部下有小耳垂,贴近炉身处浮雕两耳环。双耳虽是低垂的造型,却营造出向上腾飞的动态。底部圆起一周,三腿浑圆,向下渐收并向内翻卷而成弯足。底部内凹,铸造“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清晰端正,笔力遒劲有力,毫无滞待。无论从远观整体还是品味细节,炉身的线条凝练概括到极致,恰到好处,不可增减一分。
法盏炉的器型仿自元朝枢府窑款式,是道家施法时所用的法器。在宣德炉谱中,分有“雁翎法盏炉”、“悬珠法盏炉”和“连珠法盏炉”三种,宣德皇帝以此御赐天下道观。此炉周身赤红色皮壳,光泽可鉴,细腻如肌肤,抚之仿佛可以揉动。红皮下,铜色金光闪闪,宝光内含。持之十分压手,足见选用铜质的精良。整器虽官气十足,却丝毫不失典雅,可谓铜炉收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