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