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情吧 关注:29,507贴子:383,919

回复:详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4-08-02 20:38
回复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4-08-02 20:38
    回复
      2025-05-25 17:53:10
      广告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4-08-02 20:38
      回复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4-08-02 20:38
        回复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4-08-02 20:39
          回复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数民族则都是游牧民族,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坐在马背上较远距离地沟通交谈,所以音调必须最少,仅有四个调,这样才能达到不同音调之间差别很大,让较远距离的人都能听明白发的是什么音调,但这样就会导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现。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4-08-02 20:39
            回复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4-08-02 20:39
              回复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后面将会讲述。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4-08-02 20:40
                回复
                  2025-05-25 17:47:10
                  广告
                  五、粤语与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4-08-02 20:40
                  回复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西关地区就是现广州旧荔湾区,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钱人的聚集地,清朝时期全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十三行”即位于该处。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4-08-02 20:40
                    回复
                      六、广东史上的“土客之争”及广东华侨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4-08-02 20:41
                      回复
                        涨恣势了,但不知为何要分成这么多楼呢?


                        IP属地:广东31楼2014-08-02 20:41
                        收起回复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14-08-02 20:42
                          收起回复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也不愿留在当地。在此带领下,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皇朝后,竟然有大量北京当地的人(无论满、汉)在故宫前跪拜哭诉,要求皇帝快些回来统治!可见当时内地的人已经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满清皇朝、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与行动。


                            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14-08-02 20:43
                            回复
                              2025-05-25 17:41:10
                              广告
                              以下就是知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牌坊大门,其上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该次为推翻满清皇朝而进行的广州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历史大潮及中国现代史的序幕,广东华侨是这次起*义的绝对主力,国民*党也由此创立。并且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同盟会”的众多创始人也安葬在那附近,连接这些陵墓的路也被命名为“先烈路”!


                              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4-08-02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