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吧 关注:377贴子:2,700
  • 4回复贴,共1

八十老人题记的写经考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表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2001年。


1楼2014-08-02 12:46回复

    有数本此经题记都是八旬老人所作,这些写本是否出自同一位老人之手呢?颇值寻味的是此数经多与《金刚经》成组合,这些《金刚经》又抄自同一范本、出自四川的印刷品——西川过家真印本。此印本之经文有三十二分,后接三段咒语(大身真言、随身真言、心中心真言)。仅抄写《金刚经》的八旬老人题记更多,从年号干支的排序来看,亦是同一位老人所抄。实际上,白化文、荣新江、陈祚龙已从不同角度注意了这位老人的写经lixiii,太史文已据此老人题记排定了现知《阎罗王授记经》的最早年代。其专著附录12列出了有关老人写8件《金刚经》与3件《十王经》共11件经本的情况,而白化文教授则更多举出了同时写有《金刚经》与《阎罗王授记经》的S.5450与S.5544加以讨论。笔者还发现个别《阎罗王授记》经前有《金刚经》后面的真言咒语,因而也是这种《金刚》、《受记》同抄的情况。以下将这类写经情况列出:


    2楼2014-08-02 12:48
    回复

      S.5534号《金刚经》题:天复五年乙丑(905)三月一日,信心受持,老人八十有二。S.5444《金刚经》题:天佑二年乙丑(905)四月廿三日,八十二老人手写此经,流传信士。S.5969《金刚经》题:天复(佑)64二年乙丑(906)十二月廿日,八十二老人手写流传lxiv。《金刚经》:天佑三年丙寅(906)正月廿六日,八十(下残)敦煌市博物馆藏053号。S.5451号《金刚经》题:天佑三年丙寅(906)二月二日,八十三老人手自剌血写之(相邻的S.5450写《金刚经》与《阎罗王授记经》)。S.5669号《金刚经》题:天佑三年丙寅(906)二月三日,八十三老人剌左手中指出血,经香墨写此金(经)。P.2876号《金刚经》题:天佑三年丙寅(906)四月五日,八十三老翁剌血和墨,手写此经……。国图敦有9号《金刚经》题:丁卯年(907)三月十二日,八十四老人手写流传lxv。S.4530号《阎罗王授记经》题:戊辰年(908)二月廿四日,八十五(后残)。散0535号《阎罗王授记经》题:戊辰年(908)七月廿八日,八十五囗三写流传。国敦列26《阎罗王授记经》:戊辰年(908)八月一日,八十五老人手写流传,依教不修,生入地狱。S.5544号《金刚经》与《阎罗王授记经》。其后题:奉为老耕牛一头,敬写《金刚》一卷,《受记》一卷,……辛未年(911)正月。
      附:散262号为《金刚经》与《阎罗王授记经》经册。S.5585号《金刚经咒语》与《阎罗王授记经》。P.5580号为《金刚经咒语》与《阎罗王授记经》。


      4楼2014-08-03 20:06
      回复

        上列诸本的《金刚经》后,除敦煌博物馆本、散262号情况未明外,都题有“西川过家真印本”字样,说明是遵从此印刷本样式抄写。从写经字体考察,也确为同一老人所书。杜斗城先生还指出S.5585《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字体与S.5544一致,笔者则发现此经前面有《金刚经咒》的“心中心真言”。太史文著作附录10中列出的P.5580册子情况也相同,经前有《金刚经咒》真言。这说明这两件原为《金刚》与《阎罗王授记》同抄,《金刚经》亦用来自四川的古印本为准,符合此位老人写经习惯,且所写字体也与老人很相似,因而,《金刚》与《受记》的组合完全可能在908年以前就出现。从各写本与《金刚经》印本的关系、题纪年号与年龄与心绪及字体等因素,都可肯定此是一位老人所作,决非巧合。诸本题记可以清楚地反映其思想变化。如八十二岁时所写是为“受持”与“流传”;八十三岁所写则多刺血和墨而成,从“以死写之,乞早过世、余无所愿”(P.2876),已明显流露出考虑死后问题。八十五岁时有“依教不修,生入地狱”等句,且多写《阎罗王授记》经。八十八岁时则有为怨家债主与老耕牛神生净土之句lxvi。老人多写此经明显是接受了生前预修七七斋、写《阎罗王授记经》可得福报、免入地狱之说。此生人写经预修生七、为已修福,与翟奉达为亡妻修福,共同构成此经为生人、亡人修福观念深入民间的极好例证。
        老人所写《金刚》与《受记》经排出序列,其中至少可以肯定时当五代初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与南汉乾化元年(911)年时有此经抄写之本。这已较纪年写本的同光四年(926)早18年。但老人写经之中是否有更早写本呢?笔者曾推想S.5450是否与S.5451同年所写,因为经号相连,其字体尤其金刚真言部分极为一致。但从老人题记中反映的对年号、干支的纪载越来越趋简之规律与此题记布局及略斜的特点来看,此说论据不够充分,因而笔者同意白化文认为S.5450与S.5544号同时的观点。又抄同本《金刚》的S.6726号题有“写经弟子兵马使汜安宁年可七十二”题记,白化文先生认为此人或为写经八十老人,但其年岁、纪年并未能完全相合。笔者注意到P.2784背面有“兵马使阴员宗(?)、汜囗囗”的题名lxvii。看来写这种写经在兵马使中曾流行,此位八十老人更有可能是这位阴员宗lxviii。


        5楼2014-08-03 20:09
        回复

          《双观音图》上题出的慈力已为“永安寺老宿”,而S2614是〈沙州诸寺僧尼名簿〉,此卷首部分就是永安寺僧,虽然有残损,但所幸“慈力”之名存焉。此卷年代原有唐乾宁二年(895)说,现又考为略晚的十世纪初lxxv。P.2250V号(约937年之前)《媇状》中永安寺部分lxxvi无慈力之名,定已辞世。慈力既是十世纪初的“老宿”,就不可能在九世纪中期已成“老宿”。这说明此幅唐风颇浓的〈双观音〉绢图时代应较原定晚很多。
          以前学术界较多接受董绘《十王经图》在五代乾化辛未年(911)的论点lxxvii,其服装等细节特征确也有些较早的遗风,但我们从董绘三卷来整体考虑,从觉惠头饰出翅与相关图像对比等,特别是永安寺僧慈力题名之证,仍将董绘三卷排为10世纪初,长兴元年(930)与北宋开宝四年(971)为宜(据公历已是972年初)。在图像风格与文字证据与小有牴牾时,仍应服从文献根据。
          。。。


          8楼2014-08-10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