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市场吧 关注:89贴子:256
  • 11回复贴,共1
底槽清砂性重,透气性好,烧成后绝对有拉手的感觉。紫泥电窑烧成紫红,煤气,天然气窑烧紫黑,温度低了发黄,那就太生啦。底槽清暗猪肝色,褐紫色。


1楼2014-08-02 07:13回复
    降坡段与降坡泥是一种泥的不同叫法?还是有什么区别?
    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说降坡泥一般是指共生矿的降坡泥,是共生矿,是红色和青色的共生,我们这里说的降坡段是指的共生矿里的青色部分,因为这部分泥料比含红色的要多很多,所以可以单独炼制。这部分里的青矿又分两层,上层为蚌形,如果挑拣出来单练会形成明黄色,下层烧成为橙红色


    2楼2014-08-02 19:43
    回复
      2025-05-14 18:50:38
      广告
      朱泥其实很好辨认,收缩率是他的唯一不变标志。成品表面与内壁自然收缩的纹理,这才是朱泥的王道,不管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成型,都有随机自然收缩纹,不一定布满壶身(那种布满壶身的有时候是用卫生纸印上去的),一两条就足以证明他的身份。


      3楼2014-08-02 19:50
      回复
        紫砂壶上有随机的黑色铁质或者杂质是好事,只要不是太大影响美观,就让那个他去吧


        4楼2014-08-02 20:00
        回复
          你要是一直赖在泥料这一关过不去,那你的欣赏水平永远不会提高。紫砂壶说到底是造型艺术与实用器的结合。别老跟泥料过去!


          5楼2014-08-02 20:13
          回复
            能称得上紫砂壶的茶器,全世界仅在中国江苏无锡宜兴丁蜀镇出产(毗邻的长兴县也少量出产,属于地域上的延伸,我把他归为广义的丁山),因为当地多山,所以俗称丁山。过去有很多做长途汽车到宜兴的壶友,一下车就发现眼前好大一片陶瓷城啊!以为到了原产地了,其实还差十几公里呢。


            6楼2014-08-02 20:23
            回复
              青段,段泥里的一种,整体颜色黄中有青


              7楼2014-08-02 20:38
              回复
                青灰的渐变色,图中3个杯子是同泥同工不同温。青灰泥的最大特点:先紫后青。图中青色的杯子烧了3遍

                颗粒特写
                烧一遍的青灰泥,完全呈紫色,与紫泥肉眼观察无区别,但是在高倍放大镜下有明显区别

                青灰泥烧1遍,温度较高。呈紫中带青色泽,照片不是很明显,实物明显


                8楼2014-08-02 20:41
                回复
                  2025-05-14 18:44:38
                  广告
                  烧3遍的青灰泥,整体呈现青色,在不烧坏的前提下找到这个合适的温度相当不易。4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有宝蓝色颗粒,甚至紫色颗粒(不是紫泥的紫)

                  手边正好有一只烧了两遍的原矿青灰泥壶,又青又紫。


                  鸣谢网友--海洋的方向。4楼开始转自网友--海洋的方向。@海洋的方向


                  9楼2014-08-02 20:46
                  回复
                    欢迎转载!让更多的壶友了解紫砂的本来面貌!


                    IP属地:江苏10楼2014-08-04 13:13
                    收起回复
                      好久不更,最近零售客户接触的比较多。前几天碰到一个事,拿来说一下就当科普。
                      一个壶友买了我一个仿古壶,收到之后对型和泥都满意,但对工艺有疑问,问我是不是机车的。(最近机车貌似很火啊!)我跟他保证是石膏模型借助的,不是机车。他说那为什么没有脱模的两条“接痕”呢?一开始我还没理解,我说半手工的不会有接痕啊,只有全手工的才留接痕。然后仔细一想,他所说的其实应该是“模型接头”才对,因为是两条嘛。
                      第一个概念,接痕是泥片与泥片的接头部分,模型壶上的两条印子不属于接痕。
                      第二,按照行业规则,模型接头是要处理干净的,达到烧制之后看不出痕迹才算合格,不然就属于次品范畴,即使销售也是卖不出价格的,会被同行笑话的。然而,在有些圈子里,这种不合格的产品,反而被捧成了半手工的“标志”,用来与机车的身桶相区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吧!明明是水平不够,或者用心不够的次品,反而成了一种标榜。
                      第三,收缩率大的泥,如朱泥和本山绿泥,模型接头确实会有,那个生胚上看不出,一烧就出来了,比较无奈,但是高手有办法处理干净完全看不出。至于紫泥清水泥一类收缩率不大的泥,模型接头一定是要处理掉的,不然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原创来自制壶艺人--海洋的方向


                      11楼2014-09-21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