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吧 关注:54贴子:280
  • 15回复贴,共1
兼好法师,俗名叫卜部兼好。生于宇多帝弘安六年,即1283 出于一个世代为天皇权贵掌卜术的神官家族,家中有世袭的神祗伯职位,且深得天皇宠信,其兼字是先祖卜部兼延从天皇谐音“怀”字中得来的。故后人皆有兼字。兼好青少时代时,曾担任禁中泷口(守卫禁中的武士),三十多岁时已经官司至左兵卫尉,后来兼好在后宇多上皇处担任北面武士时,据闻曾同伊贺权守橘成忠的女儿恋爱,后来失恋后,就告别上皇流浪到东国,那应该是三十七、八岁的时候吧。不久上皇又把他召回来,于是整天与上皇一起作歌唱和,两者从而成为好友。兼好上京之时,成忠的女儿已经去世,后来上皇亦死去,他深感人生无常,所以到了横川作了和尚。兼好晚年去了伊贺,在国见山上下个叫田井的村庄筑草庵居住,于观应元年 1350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序段:竟日无聊,对砚枯坐,心镜之中,琐事纷现,漫然书之,有不甚可理喻者,亦可怪也。

第一段
人之生于此世也,所求殊多。天皇之位,固已极尊,天潢贵胃,迥非同凡种,亦高不可攀。摄政关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可妄求,自不待言。至于一般贵人,身居宿卫,受舍人之号,未可小视。其子孙之零落者,犹有流风余韵。等而下之,则有因各自之身分,逢时得意而傲然自视不凡者,甚无谓也。世间若法师之不足羡者,鲜矣哉!清少纳言:人“犹如木屑”,诚哉斯言。法师说法,尧尧一世,其势炙手可热究何可取?增贺上人似有云,汲汲求名,有违佛陀教义。然而一心舍世皈教者,则甚有可羡之处也。
容貌秀美,人所欲也。苟有所言,人皆乐闻,又非喋喋利口之辈,亦使人终日对之而无倦容。至若风采堂堂而才德不足以副之,则实令人叹惜也!
品德容貌受之于天,姑置之勿论可也。至于心术,可望日进于贤,了无止境。容貌气质之佳者,如胸无点墨而日与无品无貌之流为伍,甚至为此辈所制服,此则甚非本意所及者也。
余之所望于男子者,修身齐家之实学,善诗赋文章,通和歌管弦之道,并精于典章制度,能为人表率,斯为至上。工书而能信笔挥洒,善歌而必中节拍,对酒苦辞不得,亦能略饮以为酬应,此于男子,比为佳事。

第二段
不记古圣代之政事,不知民间疾苦与邦国忧患,唯豪奢是沿,而恶居处之湫隘者,何不思之甚也!
九条殿(藤原师辅)之遗诫中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车马,随有用之,勿求美丽。”顺德院(顺德天皇)曾记禁中诸事云:“天皇服制,以粗制者为佳。”

第三段
长于万事而不解风情之男子,犹玉卮无当,甚不足取也。彷徨失所,霜露沾衣,既惧双亲之告诫,又畏世人之非难,惴惴不安,左右为难,乃至虽常独寝而夜不安枕,殊为有趣也。然非枕缅女色,更使女方知不可轻侮,庶为得体。

第四段
心中不忘来世,平居不远佛道,此实深获我心也。

第五段
身遭不幸而忧思甚深者,率尔落发皈佛,此实不足取。何如紧闭双扉,若存若亡,于一无所待之中静度流光,此则余之所望者也。显甚中纳言(源显甚)云,以无罪之身而思一望配所之月,余深有同感焉!

第六段
自身尊显亦以无子嗣为佳,况碌碌之辈哉!若前中书王(兼明亲王)、九条之太政大臣(藤原伊通)、花园之左大臣(源有仁)皆愿及身绝嗣。染殿之大臣(藤原良房)亦云:“无子孙乃大佳事。有子孙而不肝则可悲已!”语见世继翁之故事。昔圣德太子修造御墓时亦云:“此处应断,彼此应切,欲令绝子孙之后。”

第七段
若无常野露水消,鸟部山云烟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则万物之情趣安在?世间万物无常,唯此方为妙事耳!
观夫受命于天之生物,其生命未有长于人者。若蜉蝣之朝生而夕死者有之,若夏蝉之不知春秋者有之。以舒缓之心度日,则一年亦觉悠悠无尽;以贪著之心度日,纵千年之久,更何异一夜之梦!于不得常住之世,而待老丑之必至,果何为哉!寿则多辱。至迟四十以前合当瞑目,此诚佳事也。
过此则了无自惭形秽之心,唯思于人前抛头露面,且于夕阳之日,贪爱子孙,更望能及身见彼等之荣达,一味执着于世俗名利,而于万类情趣一无所知,思之实可悲可厌也!



1楼2008-02-05 19:53回复

    第八段
    能迷惑世人之心者无如色欲。愚哉人心!夫人虽知香非常有,只暂时薰附于衣裳之上者,然此难以名状之香必使心中忐丐不已。昔久米之仙人见浣女足胫洁白而失其神通力。盖手足之肌肤丰艳如凝脂,此乃肉身本来色相,其为惑宜也!

    第九段
    妇人美发,至引人瞩目。至于其人品气云云,纵非对面,聆其数语亦能能知之。凡诸妇人,苟有所为,常使男子心荡神移,然妇人恒亦寝不安枕,乃至不惜身自荐,甘为不堪之事,此皆心怀色欲故也。
    夫爱着之道,实根深而源远。亦尘之乐欲虽多,皆可离弃。就中唯爱着之惑难断,老幼智愚莫不皆然。
    是故以妇人之发为纲,则大象能系,以妇女之屐削而为笛,鸣之则秋鹿毕至。自惟应防慎恐惧者,即此惑也。

    第十段
    住居总以安适为宜,虽如逆旅,但仍有其情趣也。
    高人静息之处,月光流入,别有一番沁人心脾之力。非若为代流风,唯尚欲恶,甚无可取。唯古木成行,庭草不修,颇饶野趣焉。篱垣之类亦当景色动人。至若常用之物,均应古意盎然,毫无造作之气,始足以发人雅兴。
    若夫唐土与日本之器物纷然杂陈,皆百工尽心磨造之物,备极精巧;乃至庭前草木,亦无不挠其本性,横加摧残,望之令人不知快,甚为可厌!如此等地,岂堪常住!况余每一睹此,自忖焉知此不于瞬间与烟火同归于尽耶?!
    概言之,见住居之情状,即可知主人之人品气质也。
    后德大寺之大臣(藤原实定)于寝殿张绳以防鸟。西行(佐藤义清)见而问曰:“鸟来何碍?此公心胸竟若是乎!”闻此后不复至。绫小路之宫所居之小坂殿(性法惠亲王)之栋亦曾张绳。余因忆及西行之事。殿中人曰:“乌集池上以蛙为食,亲王见而悯之!”此则又为大佳事,德大寺之所为或有故亦未可知也。

    第十一段
    神无月之际过名栗栖野之地访某山村。循多苔之小径行甚久,山村深处始寂然一庵在焉。落叶之下笕中流水,冷然可听,此外则别无他音。菊花红叶等散落净水板上,乃知此地仍有人居住。
    因思如此陋居竟亦能居住,不禁感从中来。又前方庭园有巨柑一株,结实累累,唯树之四周绕以篱栅,备之甚严,略觉扫兴耳。然如无此树,或庶几焉。

    第十二段
    志同道合之友从容交谈,无论所谈及为有趣之事抑或世间琐事,皆得相与披肝沥胆,诚乐事也!
    唯此等人至不易得,若于对谈者之意见了无异议,则与一人独坐何异?!
    吾人交谈时,有完全倾倒于对方意见之友,亦有意见略相左,口称“余之设想则不如是”而加以争论,并谓“唯其如是,故余之意见如是”云云者。余意此可慰无聊之心情。有于世情略有不满而与余之所思相径庭者,亦可稍慰寂寂,然终究两心悬隔,意有未足,与面对知友不同也。

    第十三段
    一灯之下独坐翻书,如与古人为友,乐何如之!书籍云云,《文选》诸卷皆富于情趣之作,此外如《白氏文集》(白居易文集),老子之言、南华诸篇并皆佳妙。我国上世博士等之著述亦多高妙者。

    第十四段
    和歌者终不失为富于情趣之物也。山野贱事一经吟咏亦别有味。乃至可憎之猪一经咏为“卧猪之床”即有雅驯之感。
    近世和歌,读来虽亦有略能发人感兴处,终觉不若古歌之多言情趣也。
    贯之“把丝搓到一起就细不了”之歌,传为《古今集》中之歌屑,然今世吟咏家能臻此者复有几人!当时之歌,无论体式与词句类此者实甚多也,然何以只限此歌,谓之歌词,实不可解。《新古今》中“连留在山峰上的松树都显得寂寞了”一歌亦称歌屑,则确有琐碎之感。但此歌于集体评判时却定为佳作,后更蒙褒将之典,事具载家长之日记。
    和歌之道虽云与古无异,然今人相互吟咏之相同歌词、歌枕却与古人所咏者迥异。古人之作平易自然,格调清新,感人亦深。
    《梁尘秘抄》中郢典之歌词,亦多饶情趣之作。昔人纵随口吟咏之词句,聆之亦均觉有味。

    第十五段
    时出小游,无论何地,均足以一新耳目。乃于彼处,漫步四跳,于田舍山村等,必能多见新颖之事,若有上京便人,则可托送书信,告以“此事彼事便中务析办妥”云云,实有趣也。
    


    2楼2008-02-05 19:53
    回复
      于此等地,万事皆足以惹人情趣,乃至随时用具,其佳者望之亦更觉生色。才艺之士与风度之士,莫不较寻常更加兴味盎然。
      或只身潜入寺社等处参拜,亦有趣也。

      第十六段
      神乐者,高雅而又富于情趣之物也。概言之,器乐以笛与筚篥为佳,而常欲欣赏者则王琵琶与和琴是也。

      第十七段
      山寺幽居,一心向佛,但无烦闷之思,且心中诸浊亦得澄清。

      第十八段
      人苟能持身简素,去骄奢,拒财货,不贪浮生利欲,是诚大佳事。自古以来,贤人而富有者鲜也。
      唐土有许由者,一无身外之物,人见彼以手捧水而饮,乃遗以一瓢。时或系之树上,则风吹之作声,尚以为烦,则弃而不用,仍以手捧水饮之。其心中何其清也!
      又有孙晨者,冬月无被,唯藁一束,暮卧朝收。唐土之人以为高士,载之书传以传世。然此等人若生于我国,必湮灭无闻乃已。

      第十九段
      万物因季节之嬗变而靡不具有各自之情趣焉。
      人皆曰事物之情趣以秋为胜,是言甚确。然而能使心潮浮动者却无过于春之景色。鸟语等亦特有春意。煦煦阳光之下,墙根幼草萌动,春意渐深矣。天际霞映照,花亦含苞待放,然一逢风雨连绵之日,花即匆匆散落。此后迄绿叶丛生,则为触物而心生烦恼之时。花桔固已怀旧之名,而梅香亦足以发思古之趣,动人恋情也。更有棣棠之艳丽,藤之柔弱无依,此等令人难忘之物实多。
      灌佛日与祭日时,幼叶嫩枝欣欣向荣,予人清凉之感。或谓世间情趣与人之恋心此时益浓,诚非虚语。五月,插菖蒲以驱邪,移稻之早苗,水鸡作鸣如叩门声,均足以令人心动。
      六月,贫家之夕颜实为优雅。夜渐转寒,鸣雁飞来,斯时也获之下叶转黄,早稻田之收割与晒干等事一一毕来,来唯秋为多也。晚秋劲风之朝珠有趣。此等情景于《源氏物主》、《枕草子》等书中早已言及,然相同之事亦非不可重述者。涌上心头之事闭口不言即感腹中闷胀,故信笔书之。然此本应随手散弃之物,不足持以示人也。
      冬枯之景色几乎不劣于秋色。朝来红叶散落于水边草上,霜色甚白,此时园中流水之上,寒烟荡漾,殊多意趣。年终将届,人比拟忙于备置,令人深有所感。
      二十日既过,月不当令,故无可观赏者,然寒空澄净,使人有寂寞之感。
      佛名会、祭陵使诸行事,并皆有意趣且使人崇敬之今。是时也,朝政繁忙,又须兼备新春诸事,实非易易。追傩之仪式随之元日早朝之四方拜并皆至为有趣也。
      除夜极暗中,众人于午夜前持松火把到处叩门狂呼,急行如足不履地,果何事耶?然翌日破晓后即阒然无声,唯旧年余昧尚萦怀于心,思之怃然!除夜原为祭奠亡灵之时,然都中此际已无此风俗,唯关东尚有行之者,是亦为惹人情趣之行事。元日晴空,景色初无异于昨日,然感觉迥乎不同,是为可怪也。都中通衢一望,门松迤逦,生意盎然,心甚悦之,诚有味也。

      第二十段
      某舍世者云:“余于此事已无羁绊可言,唯地节序之推移未能忘情耳!”余深韪其中言。

      第二十一段
      万事不因赏月而更能增其感兴。人有云雾:“未有若月之富于情趣者也!”或驳之,曰:“情趣盎然者,其唯露乎!”此等争辩甚为有味。然因境会之不同,万物莫不有其本来之情趣也。
      月、花,固无论已。虽风、亦自有动人心弦之处。若夫岩边激荡之清流,更无时不发人清兴。余记有诗句云:“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意境之深远之作也。嵇康亦云:“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盖徜徉于水清草茂,人迹罕至之处,赏心乐事孰有过于此者!

      第二十二段
      万物唯上世为可慕,当代者则卑不足道也。观夫当时木工制作之精美,可领会古代之风趣。
      至于书翰文章,虽故纸残篇并皆可观。口头用词至今亦渐觉无味。

      第二十三段
      当兹衰颓末世,唯九重之中,肃穆森严,无世俗流习,诚盛事也。
      露台、朝饷、某殿、某门等等聆之甚雅。卑贱之所常用之名,诸如小部、小板、高遣户等,苟用之于宫中,怜之反更有味也。

      第二十四段
      斋宫驾临野宫时之风度,至为优雅有趣。因讳言“经”、“佛”诸词而称为“中子”、“染纸”亦有趣也。
      


      3楼2008-02-05 19:53
      回复

        第四十三段
        暮春之际,天郎气清之某日,过一高贵人家,其幽邃处,林木苍古,落花遍于庭院,珠难去而不顾,见南向之格窗俱放下,到处寂然之声。东向之角门半开,自帘之处破处望之,一年约二十之清秀男子仪态闲雅,闲坐读几上书篇。彼何许人,颇思一访之也。

        第四十四段
        陋居柴门之中,有一极年少之男子乘月而出。月光之下,色泽难辨;着光鲜之狩衣与紫色之指贯,望之颇不寻常;携可爱之小童一人,循田间狭长小路,不顾露湿衣裳,分开稻叶前行。是时也,彼之笛声悠扬,其优美殆无以名状,唯此地余意恐难觅知音也。
        然余欲矢此少年之去处,竟随之而行,此少年乃不复鸣笛,径入山边一寺之正门矣。
        门内车榻之上有一车,此车较京中者更觉引人注目,试问使役人:“某某贵人于此时来此地,得无有法会诸事耶?”
        众法师均集于本堂。不知何处之薰香随寒夜之风飘来,沁人心脾。自寝通往本堂之廊下,宫女往来生风,如此种种,虽于此人迹罕至之山村,亦能引人注目也。
        草木任情丛生之秋野,露水满溢,虫鸣如泣如诉,庭中水音潺潺,云之往来亦似速于都中,月则阴晴不定也。

        第四十五段
        从二位公世之兄良觉僧正者,性格至为暴躁之人也。僧房侧有巨槭一株,故人皆称之曰:“槭之僧正”。僧正以此名甚不当,乃伐去此树,仅余残株,人因又名之曰:“残株之僧正”。僧正闻之益怒,乃将残株掘出一土坑,人因又名之曰:“掘坑之僧正”焉。

        第四十六段
        柳原之边有僧,号强盗法印。以屡遇强盗故,乃有此名也。

        第四十七段
        某要赴清水途中,与一老尼偕行。老尼且行且语:“苦萨梅,苦萨梅。”问曰:“比丘尼师父,如此念念不止者何事耶?”老尼不答,念诵如故。后复屡问,老尼稍有怒意,乃曰:“噫!人方嚏时不诵此咒则死,余之养君于比睿山为小沙弥,此时彼或正欲嚏亦未可知,故念诵弗止也。”如此心术,至可感佩!

        第四十八段
        光亲卿侍上皇为讲《最胜王经》时,曾奉召至御前并蒙赐御膳。食讫,将食后狼藉之膳台径推入御帘之中而退。女官见之皆曰:“何不洁若是!是何人所食者?”惟上皇闻之反复感叹曰:“此精于典章制度者之所谓,甚为可感了!”

        第四十九段
        莫待老来方学道,古坟多是少年人。罹不虞之疾,忽焉欲弃此世而去,唯此时也始知已往之过错,而过错者非他,本应速为之事,因循失之,本应弃置之事,反急速为之,因此过去之事是为应悔者也。然其时悔复何用!
        人当时刻切记于心念念不忘者,唯无常逼身一事耳。如此焉能不淡于浮生之利欲而坚定向佛之心耶!
        昔有高僧,人有来问自他之要事者,答曰:“今有火急之事,已不待朝夕矣!”高讫掩耳念佛,终得往生,此事具载禅林之十因。
        有高僧名心戒者,知此世无常,故无片刻静坐之时而始终唯蹲踞也。

        第五十段
        应长之际,闻有自伊势之国携化鬼之女上京者。其时约二十日间,自京师赴白川者日日四出望鬼。“昨日赴西园寺处”,“今日当赴上皇处”,“此时又在某某处”。此类传闻,喧腾众口,然无人确见有鬼,亦无人斥之为虚妄,上下唯以鬼事为谈资也。
        其时余适自东山赴安居院一带,自四条以上之人皆北指而奔,喧呼一条、室町有鬼。自今出川一带望之,上皇看台附近人群拥挤,阻塞不通。然余意此未必为毫无根据之事,因遣人就视之,而遇鬼才竟无一人!
        众人于日暮前仍杂沓拥挤于一处,终至发生争吵,甚乃有越轨之举。当时彼处有患病二日三日者,或谓女鬼之谣传盖疾病之前夕也。

        第五十一段
        龟山殿御池欲引大井川之水,乃诏大井土民为造水车。上赐钱甚丰。数日后水车造成而毫不转,虽经多方矫正亦无效,乃空置彼处。乃复召宇治之乡人来,使造水车。水车咄嗟立成,转动灵巧、汲水甚易。由此可见万事若深悉其道,甚可贵也。

        第五十二段
        仁和寺某法师年老时因未曾参拜石清水而常悬之于心。某次乃独自徒步前往,但至极乐寺、高良等处参拜后自忖至此已可,转身而归。后乃语诸友人曰:“年来萦回于心事已行之矣!所见过于所闻,诚可贵也!”然前来参拜之人皆欲登山,究为何事耶?!余亦欲登山一行,然本意在于拜神,故未及见山而返也。
        


        6楼2008-02-05 19:53
        回复
          • 202.120.150.*
          Thank you !


          8楼2008-03-10 19:57
          回复
            • 58.223.116.*
            谢谢


            9楼2008-07-25 09:37
            回复
              • 210.87.138.*
              我觉得和《菜根谭》有点像,写的也是修身养性的


              10楼2008-10-04 20:28
              回复

                不错
                很不错
                非常不错


                11楼2009-05-09 11:44
                回复
                  • 117.22.159.*
                  LZ发的应该是王以铸译的,我正好想看这书就随手找了一下,发现周作人的译本,或以为更有气质,贴出来共享一下:
                  ———————————————————————————
                  徒然草
                  《徒然草》是日本南北朝时代(1332—1392)的代表文学作品。著者兼好法师(1282—1350)本姓卜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通称吉田兼好。初事后宇多院上皇,为左兵卫尉,1324年上皇崩后在修学院出家,后行脚各处,死于伊贺,年69岁。
                      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纸,于吉田之感神院得散文随笔,多帖壁上或写在经卷抄本的后面,编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开卷之语定名《徒然草》。近代学者北村季吟著疏曰《徒然草文段抄》,有这一节可以作为全书的解题:“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子》,多用《源氏物语》之词。大抵用和歌辞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关于兼好人品后世议论纷纭,迄无定论。有的根据《太平记》二十一卷的记事,以为他替高师直写过情书去挑引盐冶高真的妻,是个放荡不法的和尚;或者又说《太平记》是不可靠的书,兼好实在是高僧;又或者说他是忧国志士之遁迹空门者。这些争论我们可以不用管他,只就《徒然草》上看来,他是一个文人,他的个性整个地投射在文字上面,很明了的映写出来。他的性格的确有点不统一,因为两卷里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照普通说法不免说是矛盾,但我觉得也正在这个地方使人最感到兴趣,因为这是最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
                      《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随处想用了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徒然草》文章虽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没有后世假古典派的那种扭捏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以下所译是我觉得最有趣味的文章,形式虽旧,思想却多是现代的,我们想到兼好法师是中国元朝时代的人,更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了。
                      (刊于1925年4月刊《语丝》22期,署名周作人,后收入《冥土旅行》)


                  12楼2009-06-28 01:18
                  回复
                    • 117.22.159.*
                    啊,错了。。正为应当是文东先生译的,这里有: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3512


                    13楼2009-06-28 01:26
                    回复
                      我看过的是李均洋的译本
                      哈市感觉很浅淡但是也是有涩味的


                      IP属地:江苏14楼2009-10-23 23:08
                      回复
                        13楼的有点文化品味好不!错了,你就知道错!做人要有点内涵,别不懂装懂,你可能对但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文东翻译的是有,但并不是就他翻译了,每本外国著作都会有好几种译本,也自然有译的好于不好之分。你不看一下那文东翻译有这翻译好!那太浅显了,挖掘不出东西,读不出味道。还是这个译本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若你连这近于白话的半文言都看不懂,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IP属地:河南15楼2010-06-12 21:50
                        回复
                          恳求哪位高手把这个译本的60------243段贴出来!!!!!


                          IP属地:河南16楼2010-06-12 21:52
                          收起回复
                            顶你,这个,我一直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才会感兴趣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2-08-08 21:54
                            回复
                              这个版本哪里有卖?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10-08 0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