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思维法吧 关注:10贴子:56
  • 0回复贴,共1

天使解读《道德经》第38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词意:
德: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人、事、物在发生变化时的外在表现形式。
上德:至德;盛德。
不德:不自以为有德。不以德为自己的追求。不是为了德而德。
下德:谓德之下者。虚伪的人。希望自己有德,但实际没有德的人
不失德:处处按有德的样子去做人,生怕失了有德的形象
无为:处事遵从于自然规律
为之:处事遵从于主观标准,个人意志,凭想当然,不理解客观实际
无不为:心想事成
有不为:经常失败
上仁:至仁
上义:至义
上礼:至礼
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扔:强牵引
大丈夫: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
厚:道,本质,内容,实质
实:道,本质,内容,实质
无为:处事遵从无为的原则,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
失道:脱离客观规律从事
失德:过错;罪过;失误。
前识者:指仁义礼这些道德规范
本章在大道原理结构中的位置
本章论述为道与有德的关系。脱离了为道,而单方面追求德,必会铸成过失。
译文:
有德是为道的结果,为道是有德的原因,善于为道者,自然会就会有德。所以,一个人能够拥有盛德,是他们善于为道。有德是为道的外在表现,为道是有德的内在灵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虚伪的人,他们不善为道,只是把心思用在按照有德的样子装扮自己,生怕别人说自己无德,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有德的人。他们就如没有灵魂的雕塑品。譬若伴演他人角色的演员。这种人实际上是就为没有德。
有德的人,善于为道,而为道者,处事遵从无为的原则,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为,所以能够心想事成。
想有德实际没德的人,处事是遵众德的标准,而抽离了为道的本质,这种人只能凭运气成功。碰巧他的想当然与规律相吻合,就可以成功。多数情况下的想当然,脱离了客观规律,所以不会成功,只会失败。
至仁者,遵从仁这个道德标准,做事脱离实际,但不谋取个人利益。
至义者,遵从义这个道德标准,做事脱离实际,他们会谋取个人利益。
至礼者,遵从礼这个道德标准,不但他们自己如此,还会要求别人也如此。如果别人不与其呼应,他们会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强拉着别人来守这个礼。
所以,不为道,脱离客观规律而为之,必失德,其德变为有形而无实。
失德,必定会失仁。德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之后,仁就变成一俱僵尸。
失仁,必定会失义。仁变成了一俱僵尸,义也就开始腐烂生蛆。
失义,必定会失礼。连义都腐烂生蛆,礼干脆就变成千古一害了。
变成了千古一害的礼,丧失了忠信,所到之处,必然会祸乱无穷。
仁义礼这些道德规范,本身都是为道的人自然而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为道者华丽的外表。
但是当人们把这些华丽的外表形式脱离了为道这个内涵的时候,愚蠢也就开始了。
所以,有作为的人,处其厚,即以为道为本。而不居其薄,即不是以有德为本。所以,弃有德而取为道。
举例:
宋康王的时候,有只小鸟在城墙的角落生了只鹑鸟。宋王让太史占卜,太史说:“小鸟生出了大鸟,一定能称霸天下。”
宋康王大喜过望。于是出兵灭掉了滕国,进攻薛国,夺取了淮北的土地,宋康王就更加自信,宋康王想尽快实现霸业,所以他用箭射天,又鞭打土地,还砍掉了土神、谷神的神位,把它们烧掉。说:“我用威力降服天下鬼神。”骂那些年老敢于劝谅的大臣,带遮不住额头的帽子来表示勇敢,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国中的人非常恐慌。齐囤听说后进攻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也没有守住。宋康王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被齐国人抓住杀死了。宋康王看到吉兆却不做好事,吉祥反而成了祸害。
分析:
称霸,也是德的一种。称霸,必以有道为前提。宁康王一心只想着称霸,然其故做非为,则背离了大道。其结局,反将祥兆演变为恶果。


1楼2014-07-30 12: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