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创造吧 关注:35贴子:517
  • 7回复贴,共1

15岁女生到美国教奥数班两周挣到2000美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7-28 18:00回复
    本报讯 过去不久的圣诞节,对于西方学生而言,意味着:过年了,放假了;而对中国学生而言,更多是意味着:岁末到了,期末还会远么?
      同学们纷纷进入复习备考的节奏,杭二中一个高一女生却递上一张请假单,然后只身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去给那里放寒假的孩子上了两周培训课,赚回2000美元。
      昨天,这位另类的女生站到记者面前时,她刚刚考完最后一门期末考,感觉不错,一脸灿烂。


    2楼2014-07-28 18:00
    回复
      2025-05-19 10:39:38
      广告
      一天撑足6小时的课
        女孩叫郭文景,今年才15岁。
        萝莉脸、清癯、文静,这是她留给我的第一眼印象。于是更加纳闷,一个黄毛丫头,怎么能在美国人的地盘上赚美金。
        聘请她是美国一家叫“A-star(星际联盟)”的大型培训机构,搞了一个冬季信息学培训营。
        收到这份聘书,引荐她的不是学校,而是网络上结识的美国小伙伴——基于信息学搭建的社区网络,是郭文景的主阵地,她在那里结识了世界各地的“信息控”,一起交流过招。
        结果,在“A-star”请来的几位老师中,郭文景是年龄最小的。
        想象一下,美国培训学校的教室里,台上是一个透着稚气的中国女孩,台下坐着的近20个美国学生,有的是比她年长的高中高龄段学生,有的是才小学三、四年级的捣蛋鬼,而且大多是男生。如何hold得住?
        即便换上OL(办公室女郎)一点的职业装,放下扎起的马尾,竭力借披肩的长发让自己显得成熟一点,郭文景坦言,当时心里还是发憷的。
        她每天晚上要花3个小时备课,第二天撑足6小时的课。
        好在,杭州外国语学校3年的初中学习,让她练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身为奥赛获奖选手的扎实的信息学底子,也很快把美国学生镇住了。
        最终小老师还是爆发出大能量,在结业测试中,郭文景带的那班学生成绩遥遥领先:“考了好多满分呢。”


      3楼2014-07-28 18:00
      回复
        郭文景授课的美国的培训机构,类似于国内市场上那些一到假期就火爆的奥赛培训班。
          中国的奥赛包含5个学科,数、理、化和生物,还有信息学。
          美国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此。
          和这些孩子接触了两周后,郭文景发现,中美投身奥赛的孩子们,还是有些不同,“大部分学生都是主动来报名,很少有被家长逼着来学的。”
          而郭文景也深刻感受到,因为是真爱,他们学得很投入,“但只顾自己学得好不好,不太在乎名次,以及别人怎么看他。”恰恰是这一点,她觉得值得国内的奥赛学生学一学。这也是她此趟美国行的一大收获。


        4楼2014-07-28 18:00
        回复
          高一拿了全国奥赛一等奖
            郭文景痴迷信息学,班上的同学老师都知道。高一才念了一个学期,就拿下2013年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联赛提高组的一等奖和数学联赛的二等奖。
            “我真的算不上学霸,只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用对待真爱的热情投入其中。”郭文景自己是这么说的。
            萌发对信息学和数学的兴趣,大约是在小学,当软件工程师的妈妈丢给她一套适合小朋友的编程语言,她玩着玩着就迷上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她已经能编出一套类似微信里火爆的“打飞机”那样的单机版游戏,班上同学一边膜拜,一边玩得可欢乐了。
            班主任邱明峰对她的评价却是,“就是一个长着萝莉脸的女汉子嘛。”郭文景所在的班级,是杭二中的竞赛班,班上只有6个女生。女生稀缺的直接“副作用”是,像运动会之类的活动,女生得爆发出更大的力量:“她跑完4乘100米,接着跑4乘400米,还要兼顾跳远、跳高。”
            当然,郭文景的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方式。每次临近考试了,她吭哧吭哧在家里复习的时候,郭妈妈会一拍她的肩膀,“走,咱们看电影去。”
            自打在网上结识了一帮来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郭文景经常中国时间和美国时间一起过——白天,她在学校里上课,到了晚上,又泡在网上和美国小伙伴交流。偶尔参加国际的在线竞赛,通宵达旦,早上妈妈看着刚入睡的女儿,只能弱弱地给班主任打电话求请假。
            所以,这也不难解释,在临近期末的备考阶段,郭妈妈会支持女儿请假跑去美国。
            同时,班主任点头了,学校也放行了。校长叶翠微很坦率,自己就欣赏这样能特立独行,能为人生做主的学生,“我们就是要让能飞的学生飞起来,让会飞的飞得更高。”在他看来,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能为学生的学业带来更多乐趣,就值。


          5楼2014-07-28 18:01
          回复
            点评:男权社会有一种“定论”,就是女生“不擅长理科”,尤其不擅长数学。其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后果。女生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要比男生短得多,但是女生一进入学校教育,就很快在整体上超越男生。这个时候教育理论还是男权社会成长出来的学者所把握,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把一切不利于男权的社会现象作出合乎男权社会的解释。在女生开始在小学赶超男生时,他们说那是因为女生发育较早(现在变成“阴性”教育适合女生了,但换汤不换药,都起到否认女生的聪明与勤奋的效果),等到初中时,男生就会超过女生。但到了初中之后,女生依然领先,数学与男生相差无几,而语文、英语的学习遥遥领先与男生。于是男权社会的学者又解释成初一初二文科课程较多,女生适合文科,所以女生领先。这些“理论”在当时严格的新闻管制之下大肆宣传,成了主流舆论。直接的结果是在之后的文理分科,专业选择时,女生大量选择文科专业,有少量不信邪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在学成之后就业时,都受到严重的性别歧视,工作难找,找到了也很难得到单位的培养。造成女生在理工专业有成就的聊聊无几,这又似乎进一步“印证”了男权学者的“理论”。


            6楼2014-07-28 18:01
            回复
              要让有理工专长的女生突破性别桎梏,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推翻“女生不擅长理工科”的男权谎言!


              7楼2014-07-28 18:01
              回复
                你们觉得楼主有我萌吗?


                8楼2015-10-04 2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