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历史悠远,流传广泛。在全国约有60多种说唱音乐、70多种戏曲使用它;约有十多个民族使用十数种不同形制的三弦类乐器,其.中以汉族北方地区使用的大三弦流传最广。随着近代音乐、歌舞、电影、戏剧的兴起,三弦也进入了这些艺术领域。当代人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力求去表现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在音乐上则表现为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诸方面更为复杂多变的艺术需求。传统的大三弦由于受自身构造的限制,影响了它在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表现能力。
1955年笔者于中央音乐学院初设大三弦专业时,虽曾将丝质琴弦改为金属琴弦,将骨质指甲改为化学片指甲,固定了定弦高度,但这些改进都未能解决乐器自身构造的弱点。
1964年我制成第一代“加弦三弦”。其主妥特点是:四轴四弦,定弦为E、A、d、g,在效弦长缩为860毫米。
1976年制成第二代“加弦三弦”,仍为四轴四弦,定弦改为G、B、d、g。1982年首先在中国轻工协会乐器协会于苏州举办的学术性演奏会上演奏。1985年由苏州民族乐器厂陈跃生师傅制成第二代定型琴,并用于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弦专业教学。在1986年全国三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笔者作了题为《新型三弦的演奏与教学》的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在1987年,又设计出第三代“加弦三弦”,乐器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师博精心制作完成。经半年试用证明,达到预期效果。下面简介其演奏性能和构造。
一、演奏性能
1.保留了传统演奏风格。四条琴弦定为G、B、d、g,构成大三和弦,与传统定弦基本相近(仅多了一个“B”音)。因而可以完全保留传统三弦的演奏风格。
2.便于演奏各种音阶。在任一把位上,无需换把即可演奏完整的一个八度的七声音阶、五声音阶。
3.丰富了和弦音响。在任何一个把位上可演奏29种大小三和弦、部分七和弦,及其各种转位和弦。试以第三把位为例,在不使用空弦时可演奏下列和弦:
4.减少换把次数、延长余音振荡。每个把位中音数增多,减少了换把次数,延长了余音。
5.同音增多,丰富了音色变化。
6.为移植同类乐器优秀曲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移植琵琶曲目,可随琵琶定弦;移植古琴曲目,可定为F、c、d、g,能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自然泛音。
7.增加了琴弦共振。由于“B”弦参与共振,乐器音色更明亮、优美。
二、乐器构造
第三代琴在琴身琴鼓的设计上比传统琴有较大的突破。
1.琴杆三轴四弦,保留传统三轴造型,在弦匣背面加一小机械轴代替大轴张弦(此为宋师傅建议)。葫芦反向造型。最高音区改为“可换指板”,一为平面指板,一为加品指板,两者可根据演奏需要进行互换。
2.有效弦长865毫米。
3.琴鼓改传统等高鼓腔为不等高斜坡形鼓腔,低音一侧比高音一侧高10毫米。这种鼓腔扩大了高、低音之间的音色差别,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灵放,低音区音色更加浑厚、低沉,琴鼓加长了15毫米,加宽了10毫米,皮膜振动面积及空气腔体积也相应增大,使共振明显得到加强,音色优美,余音延长。高音侧鼓帮增厚7毫米,低音侧鼓帮减薄7毫米,鼓腔中心线向低音一侧偏移7毫米。琴马仍置于皮膜中心线上。这样可使高、低音能各自获得最佳的皮膜共振区。高音一侧的鼓帮内壁呈弧形,可使高音迅速反射、扩散,音色明亮;低音一侧鼓帮内壁略平直,可使低音加强回荡,音色浑厚。
4。附件琴马为不等称桥墩式造型。高音侧比低音侧稍矮、稍窄,底面稍狭,可使高音清脆。低音侧比高音侧稍高、稍宽,底面稍阔,可使低音宽厚。低音弦槽与马脚底部之间,琴马正面向外飞出4毫米。此琴马发音明显好于传统琴马。(该琴马系根据肖剑声同志高音三弦琴马改进制成)。琴托取我在80年代设计的折叠式:一片与鼓帮相连,靠钢丝弹力卡于鼓帮上,一片为托板,置于腿上。两片用铰链相连,既可折叠,又与琴鼓连成一体。
三、结束语
第三代“加弦三弦”经半年多试用,证明在保留了传统三弦原有的风格、韵味、音色和技巧的基础上增强了表现力,音质明显改善,丰富了演奏技巧,扩大了演奏曲目,并显示了长于演奏多调性、多和声、多变化音程的良好性能。
该琴已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投产。(文/王振先 中央音乐学院 转自民乐国际)
1955年笔者于中央音乐学院初设大三弦专业时,虽曾将丝质琴弦改为金属琴弦,将骨质指甲改为化学片指甲,固定了定弦高度,但这些改进都未能解决乐器自身构造的弱点。
1964年我制成第一代“加弦三弦”。其主妥特点是:四轴四弦,定弦为E、A、d、g,在效弦长缩为860毫米。
1976年制成第二代“加弦三弦”,仍为四轴四弦,定弦改为G、B、d、g。1982年首先在中国轻工协会乐器协会于苏州举办的学术性演奏会上演奏。1985年由苏州民族乐器厂陈跃生师傅制成第二代定型琴,并用于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弦专业教学。在1986年全国三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笔者作了题为《新型三弦的演奏与教学》的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在1987年,又设计出第三代“加弦三弦”,乐器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师博精心制作完成。经半年试用证明,达到预期效果。下面简介其演奏性能和构造。
一、演奏性能
1.保留了传统演奏风格。四条琴弦定为G、B、d、g,构成大三和弦,与传统定弦基本相近(仅多了一个“B”音)。因而可以完全保留传统三弦的演奏风格。
2.便于演奏各种音阶。在任一把位上,无需换把即可演奏完整的一个八度的七声音阶、五声音阶。
3.丰富了和弦音响。在任何一个把位上可演奏29种大小三和弦、部分七和弦,及其各种转位和弦。试以第三把位为例,在不使用空弦时可演奏下列和弦:
4.减少换把次数、延长余音振荡。每个把位中音数增多,减少了换把次数,延长了余音。
5.同音增多,丰富了音色变化。
6.为移植同类乐器优秀曲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移植琵琶曲目,可随琵琶定弦;移植古琴曲目,可定为F、c、d、g,能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自然泛音。
7.增加了琴弦共振。由于“B”弦参与共振,乐器音色更明亮、优美。
二、乐器构造
第三代琴在琴身琴鼓的设计上比传统琴有较大的突破。
1.琴杆三轴四弦,保留传统三轴造型,在弦匣背面加一小机械轴代替大轴张弦(此为宋师傅建议)。葫芦反向造型。最高音区改为“可换指板”,一为平面指板,一为加品指板,两者可根据演奏需要进行互换。
2.有效弦长865毫米。
3.琴鼓改传统等高鼓腔为不等高斜坡形鼓腔,低音一侧比高音一侧高10毫米。这种鼓腔扩大了高、低音之间的音色差别,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灵放,低音区音色更加浑厚、低沉,琴鼓加长了15毫米,加宽了10毫米,皮膜振动面积及空气腔体积也相应增大,使共振明显得到加强,音色优美,余音延长。高音侧鼓帮增厚7毫米,低音侧鼓帮减薄7毫米,鼓腔中心线向低音一侧偏移7毫米。琴马仍置于皮膜中心线上。这样可使高、低音能各自获得最佳的皮膜共振区。高音一侧的鼓帮内壁呈弧形,可使高音迅速反射、扩散,音色明亮;低音一侧鼓帮内壁略平直,可使低音加强回荡,音色浑厚。
4。附件琴马为不等称桥墩式造型。高音侧比低音侧稍矮、稍窄,底面稍狭,可使高音清脆。低音侧比高音侧稍高、稍宽,底面稍阔,可使低音宽厚。低音弦槽与马脚底部之间,琴马正面向外飞出4毫米。此琴马发音明显好于传统琴马。(该琴马系根据肖剑声同志高音三弦琴马改进制成)。琴托取我在80年代设计的折叠式:一片与鼓帮相连,靠钢丝弹力卡于鼓帮上,一片为托板,置于腿上。两片用铰链相连,既可折叠,又与琴鼓连成一体。
三、结束语
第三代“加弦三弦”经半年多试用,证明在保留了传统三弦原有的风格、韵味、音色和技巧的基础上增强了表现力,音质明显改善,丰富了演奏技巧,扩大了演奏曲目,并显示了长于演奏多调性、多和声、多变化音程的良好性能。
该琴已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投产。(文/王振先 中央音乐学院 转自民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