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河地方,近百年来,在对外反侵略,对内 反专制的斗争中,付出了较大的牺牲;在振 兴中华,建设四化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哺育了一批爱国志士、革命英烈、人中俊杰 ,现以一定篇幅,张扬他们的名字,表彰他 们的业绩,即是对故人的缅怀,也是对未来 者的启迪。这里略介绍几位,一窥全豹。 刘邦骥( 1869-1929 ),字襄奎,麻河镇 人,早年就读两湖书院,
书院选送日本留学,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 毕业生。学成回国后,任张之洞幕僚,管理 文案、库务。
举,随后不久,任浙江道尹。
省最早的军事示范学堂堂长,
响应护法战争,参与宁波独立。
任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校长,培养教务人才, 获少将军衔。刘邦骥一生多次出任教职,培 养了大批的军事和警务人才,历次革命运动 中皆有他的学生参与其间,被称为湖北先贤 。 陈文彪( 1910-1962 )又名木相,麻河镇 大咀村人。陈文彪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少年时代给人放牛。
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西省云汉边区港角村党支部书记;
5 月,由道桥区委调云孝县委工作,兼任军 事部长,年底回部队,任红三军某部排长、 政治指导员和红二军团五师十五团,六师十 六团政治委员;
争时期,任抗大支队长,抗大第二分校大队 长、第三团团长,辽西军区司令部副政治委 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后勤部第六分部政治 委员。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 长兼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总 军械部副部长,总参军械部副部长,总后军 械部副部长、政治委员;
衔。 杨笃卿( 1890-1932 )号焕名,麻河镇上 杨村人,黄埔第五期毕业生。北伐战争时, 杨隶属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后属蒋光俞、蔡 廷锴部任 600 师 123 旅 5 团 3 营 7 连少校 连长,战殒于 1932 年“ 1.28 ”淞沪战役,被 授予抗日烈士。 刘洪烈( 1728-1800 )原名德珍,字子佩 ,号聘之,麻河渡人,贡生。
第 31 名举人。就职训导署松滋训导,房县 远安训导兼房县、竹溪教谕,江夏教谕,武 昌府教授,委两湖文高等总稽查,武昌道师 范学堂副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理化学堂、 博物学堂总监督,辛亥光复公举为本邑保安 社长,
北咨议局议员兼教育股股长,著有《果育轩 》诗文集,付梓固号果育老人。 王瑞堂( 1885-1949 )又名恰熙,别号隙 光室老人、履冰氏,麻河渡人。早年留学日 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法系,回国后,任 《北京晚报》主编,他一生既有怀才不遇、 韶华虚度的感慨,又有刚直不阿、如履薄冰 的忧虑。主编《北京晚报》期间,当政者为 了媚日,任命他为天津市警察厅厅长,他怒 掷聘书,弃职回乡,以教书为生。一生中喜 读书、擅书法,
药房之请,书“白敬宇”招牌一块,至今仍在 悬挂。
书院选送日本留学,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 毕业生。学成回国后,任张之洞幕僚,管理 文案、库务。
举,随后不久,任浙江道尹。
省最早的军事示范学堂堂长,
响应护法战争,参与宁波独立。
任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校长,培养教务人才, 获少将军衔。刘邦骥一生多次出任教职,培 养了大批的军事和警务人才,历次革命运动 中皆有他的学生参与其间,被称为湖北先贤 。 陈文彪( 1910-1962 )又名木相,麻河镇 大咀村人。陈文彪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少年时代给人放牛。
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西省云汉边区港角村党支部书记;
5 月,由道桥区委调云孝县委工作,兼任军 事部长,年底回部队,任红三军某部排长、 政治指导员和红二军团五师十五团,六师十 六团政治委员;
争时期,任抗大支队长,抗大第二分校大队 长、第三团团长,辽西军区司令部副政治委 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后勤部第六分部政治 委员。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 长兼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总 军械部副部长,总参军械部副部长,总后军 械部副部长、政治委员;
衔。 杨笃卿( 1890-1932 )号焕名,麻河镇上 杨村人,黄埔第五期毕业生。北伐战争时, 杨隶属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后属蒋光俞、蔡 廷锴部任 600 师 123 旅 5 团 3 营 7 连少校 连长,战殒于 1932 年“ 1.28 ”淞沪战役,被 授予抗日烈士。 刘洪烈( 1728-1800 )原名德珍,字子佩 ,号聘之,麻河渡人,贡生。
第 31 名举人。就职训导署松滋训导,房县 远安训导兼房县、竹溪教谕,江夏教谕,武 昌府教授,委两湖文高等总稽查,武昌道师 范学堂副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理化学堂、 博物学堂总监督,辛亥光复公举为本邑保安 社长,
北咨议局议员兼教育股股长,著有《果育轩 》诗文集,付梓固号果育老人。 王瑞堂( 1885-1949 )又名恰熙,别号隙 光室老人、履冰氏,麻河渡人。早年留学日 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法系,回国后,任 《北京晚报》主编,他一生既有怀才不遇、 韶华虚度的感慨,又有刚直不阿、如履薄冰 的忧虑。主编《北京晚报》期间,当政者为 了媚日,任命他为天津市警察厅厅长,他怒 掷聘书,弃职回乡,以教书为生。一生中喜 读书、擅书法,
药房之请,书“白敬宇”招牌一块,至今仍在 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