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云丰臣秀吉(一)
自十五世纪中期起至十七世纪,日本处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明朝统治前期,日本人正在窝里斗。说句题外话,日本乃弹丸之地,将军充其量也就占一个县城,也就是说“群雄割据”不过几个县长带着一帮乡长还有一群支队长打来打去而已……
言归正传。战国末期,丰臣秀吉一家势大,渐成统一之势,于1590年实现日本战国时期的统一。自此,他颁布法令,巩固统治,励精图治。此时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蓬勃发展时期。眼见国力兴盛,丰臣秀吉便起了扩疆的念头。
往哪扩?怎么扩?这些都是实打实摆在眼前的问题。
而丰臣秀吉毫不含糊:拿老师开刀吧!不错,正欲图谋当时的大明疆土。这也没法说什么,谁让东方各国没人知道西边儿有什么英法德呢?但日本也是常年偏居一隅,若真动手胆气也并不甚旺。于是丰臣秀吉便忙着网罗各色现踪于明朝海岸的人士,或派遣细作以打探情报。时间不长,丰臣秀吉便认定了明朝海军不堪一战,国力衰弱。丰臣秀吉最后入侵的结果众所周知,没成。但此时得出的这番结论却不可谓不对。怎么说?此时明朝正处于万历年间,皇帝不理朝政,万事皆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做主。但张居正的“一条鞭”制度加以张大首辅确实呕心沥血,辅佐朝政,却也没出太大篓子。注意,是没出太大篓子。但明朝弊病已久,又岂是张居正一人可轻易革除的?官贪吏污,搜刮民脂;士卒屯兵,却又成了只会种田的农夫。诸位大概会问了,屯兵是什么?屯兵,便是说士卒们于边关疆域垦荒耕田,战时作战,闲时垦田,以求自给自足,减免朝廷开支。但长久下来,士卒不免懈怠,也一心只求种田,少了战时的锐气,成了货真价实的农夫,不会打仗了。
既然目标定下来了,那怎么扩?丰臣秀吉庶民出身,数十年终于统一日本,能力也不是开玩笑的,手下自也有一批勇将谋士。商议一番,便决定先出兵朝鲜半岛,力求站稳脚,之后半岛于本国互为犄角,以图中原。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商量的,现今中国一直保着金家不就为了留一个他国侵略时的战略缓冲地吗?加以日本与朝鲜间仅隔了一个朝鲜海峡而已,故而日本也没了犹豫,不日便出兵朝鲜半岛。
朝鲜也着实不争气,被人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到了守军听闻日军要来便弃城而逃,竟不去分辨真假的程度,只有李舜臣等区区数人勉强能给朝鲜撑撑门面。当时朝鲜皇室也窝囊,因为是大明的附属国,嘴里嚷嚷着宁归父母国不愿死贼手之类的话就渡江来求援了。没办法,这才多大功夫,自己国家就已经被打了个七七八八,再不抱明朝的大腿,可怎么活?
明朝看小兄弟国来求援了,也没含糊,派了曾经驻戍边疆,给蒙古汉子打得服服帖帖的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带兵去朝鲜平倭。李成梁是明朝辽东铁骑的统领,赫赫威名是踏着蒙古人的尸体杀出来的。李如松乃豪门之后,为人狂放不羁,可当得上“纨绔子弟”。但谁说的纨绔子弟就不能打仗了?李如松不但能打仗,还能打大仗,就是他统领的军队,一度解了朝鲜大围,拖住了日军主力,促使日本通其使节,此次通使还有一出滑稽剧要看,不急,待会儿说。
至此,日军开始大规模撤出朝鲜地区,李如松也得以升迁,不久,战死沙场,一代名将,至此陨落,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