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0日漏签0天
桂林中学吧 关注:7,013贴子:454,90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 846回复贴,共15页
  • ,跳到 页  
<<返回桂林中学吧
>0< 加载中...

回复:桂中国学社2014年招新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 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元宵节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2025-05-20 15:42:58
广告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社日节(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春社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春社: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会,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春、秋二社相比来看,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秋社: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
秋社
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寒食节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清明节(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释义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七夕节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冬 至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2025-05-20 15:36:58
广告
  • 爱笑傲灬爱东方
  • 善解人衣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自创自顶楼。。。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意为奴隶。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草书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2025-05-20 15:30:58
广告
  • 桂林中学隐者
  • 百阿不折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 846回复贴,共15页
  • ,跳到 页  
<<返回桂林中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