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文化吧 关注:107贴子:831
  • 4回复贴,共1

【每日语法】晋语的时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语作为汉语族的一支,是不存在类似英语(印欧语系)日语(和韩语一起属于较独立的语言,两者可组成独立语系)那样的通过让词汇进行时态变化来表现句子的时态或者主动被动使动形式。
学习官话或者官话次方言国语的朋友们都知道,官话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方式是在主语后加“正在”;表达过去时往往在句尾加上“完了”等表结束的词语或者在主语后加“已经”做状语修饰,但是晋语是不依靠词汇来表达这些变化的,因此显得更为简单些。
1.晋语进行时表达:
在句尾加“的了”,比如
“吃饭的了?”(正在吃饭吗?)
“做的了”(正在做)
2.晋语过去时表达:
在句尾加“了”,比如
“迷糊了么?”“起了”(睡过了吗?已经起床了)
“将吃了”(刚吃过)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晋语不像官话那样,往往以“过”作为过去时的句尾。同时要注意的是,晋语中“了”不仅做为过去时标志,而且可以作为祈使状态结束的语缀,比如“捣你一捶”“疼了!”((向下握竖拳)打你一拳!疼啊!(有停止打我的意思))
刚来呼市的南方中原东北的朋友往往奇怪贴近于国语的新城人为何很多人说话总会有“的了”“了”这样和国语使用起来不同的语缀,其实就是受到了晋语归绥方言的影响。因此也可以看出,因此可以看出,否定方言的价值,坚持国语高贵论,是无视语言发展的,是可鄙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21 17:41回复
    明日开始整理成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21 18:18
    回复
      2025-05-15 23:54:42
      广告
      那“对的了”咋解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22 14:25
      收起回复

        国语里表示进行时态的“着”和晋语里的“的”字是什么关系呢?因为“着”字在中古的读音就有“丁吕切”,王力先生拟音[tia],“陟虑切”,王力拟音[tia],“直鱼切”,拟音[dia],还有“食遮切”,拟音[dʑyai],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变成了“地”,有的变成了“的”,有的变成了“着”,有的变成了“著”(本字都是著。)。到了元代就有了把“着”写成“的”“地”的例子了。
        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就注意了这种现象:
        地,语助词,犹着也。与作副词语尾之地字异。此以坐地立地两语为最多。辛弃疾《行香子》词:“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坐地,犹云坐着也。….《诈妮子调风月》剧:“卧地观经史,坐地对圣人。”《阳春白雪》三,陆永仲《夜游宫》词:“夜深点緉绣鞋儿,靠那个屏风立地。”立地,犹云立着也。
        《宋元语言词典》明确解释为:“坐地——坐着。”并举例:
        《玉照新志》卷三:“待到后,当终日坐地,披着油衣吃饧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来侧首应该小花园内,两个人入去坐地。”亦作“坐的”。《玩江亭》二折:“呆汉嗏!你寻一坨儿稳便处闲坐的。”
        “着”字写成“地”、“的”就是因为“着”字音变了,而“的”字正保持了“着”字的古音声母,韵母逐步轻化,就成了今天的“的”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8-28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