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运动损伤后如何选择冰敷和热敷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长,网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大部分都是在伤后的前24/48/72小时内冰敷,之后序贯治疗改为热敷。但大部分作者没有列出这种方法的出处,并且一些权威的骨科学教材也没有给出标准的方法,笔者就一些关键的治疗点和治疗时间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希望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1、冰敷
冰敷的原理在于:
在软组织损伤后的急性炎症期,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水肿形成,降低损伤组织的代谢率减少氧自由基的二次损伤。同时使皮肤降低到15°C以下可以降低痛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从而起到类似局麻的效果。在亚急性炎症反应期也起到类似的麻醉效果[1]。
冰敷的具体做法:
1、部位:疼痛或者肿胀发生的部位
2、材料:冰水混合物最好(保证冰敷材料为0°C),但外面要被覆毛巾,以免与皮肤直接接触,造成冻伤。
3、时间:一般每次10分钟[2]。(大量的实验动物研究和人体研究证明间断冰敷10分钟其可以有效降低组织温度;这种应用可以直接使皮肤温度降至5°C以下)
4、频率:每隔10分钟一次,一日三次[1]。
5、疗程:荷兰健康学会的指南倡导在受伤最初的4-5天内应用[3];而也有文献提到在受伤后一周内使用[1]。
2、热敷
国内的医生都强调冷敷后的热敷,原理在于:在软组织损伤过了最初的急性炎症期后,可加强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让堆积在伤处肌肉的乳酸或炎性介质加速代谢,减轻疼痛。
医生基本都是基于自己对运动损伤的理解和临床经验,有些人建议伤后24小时后开始,有些人建议48小时后开始,但笔者查阅国外文献并没有查到热敷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因此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证据。
综上所述,在运动损伤的早期(至少4-5天内),间断应用冰敷是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可以遵照原则使用;而之后的热敷作为序贯治疗,则大多为国内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张,应用起来要慎重对待,也期待有相关的研究能够提供明确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