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摆渡者吧 关注:119贴子:5,593
  • 5回复贴,共1

第二卷 妖狐神墓 第一百五十九章 历史中的秘密(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9 12:23回复
    从根源上来说,商民族其实也是炎黄部落的血脉分支,但是因为夏王朝之前,历代上古帝王的更替并不是世袭制,而是禅让制。所以前面以为帝王的儿子并不一定继承自己父亲治下的部落联盟或者国家。
    比如,黄帝的元妃嫘祖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玄嚣和次子昌意。玄嚣,有一个更为熟悉的名字,叫做少昊氏,是羲和部落的继承者,而羲和部落的图腾,就是凤。恰好和他父亲统治的炎黄部落联盟的主体图腾龙对应,之后成为了中华民族最熟悉的两种神物。但是由于不世袭的制度,就导致了从当时的角度来看,父亲和儿子居然不属于同一个部族的事情。
    父亲黄帝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长子少昊却是羲和部落的首领。在今天看来,这些部族、民族都是后来形成汉族的主干部分,但是在当时,恐怕是完全不同的。
    黄帝的这两个儿子,他们也有不同的后裔谱系和各自所带领的部族。
    根据《史记》等历史典籍记载,少昊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的妃子为其生下了契。契后来成为了商民族的先祖。而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又生大禹。大禹后来成为了夏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这么说起来,商民族的祖先契,和夏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也就是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其实都是来自于黄帝血脉。并且真要说起来,契还算是大禹的“兄长”了。但是很明显的,曾经我们看到过在玄鸟遗宫之中的壁画显示,这两位有着远亲血缘关系的“兄弟”,关系似乎并不和睦,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契成为了商民族的先祖,而大禹,则是炎黄正统,最终治水有功,继承了从炎黄时代传承下来的部落联盟主体。当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炎黄时期的大部落联盟已经融合成为了一个国家,也就是后来大禹统治并且世代世袭传承的夏王朝!
    可是在玄鸟遗宫之中的壁画显示,本来应该有资格继承炎黄部落联盟主体的人,应该是契!因为大禹治水的种种难处,几乎都是在契的帮助下完成的。无论是交给大禹息壤用来铸造疏通水道,还是其他方面诸如开山等各方面,契应该是首功。但是大禹不但没有向前任舜帝上报契协助治水有功,反而对契进行迫害,并且还派出士兵追杀契,让契东躲西藏。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身居高位者,对于权力的追求必然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不假,但是这跟他对于权力的欲望没有关系。这一点从他把帝位传给儿子,开启世袭制度就知道,大禹对于权力的渴望,恐怕是极其强烈的。那么治水结束,在舜帝论功行赏的时候,陷害契的行为就是必然的了。否则的话,很有可能舜帝禅让的帝位,就是契的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9 12:23
    回复
      2025-05-19 04:41:43
      广告
      了。不过当然,在去世之前,是会有下一代的偃师传承下去的。因为“偃师”是一个称号,代表着商王朝体系内部最厉害的能工巧匠,直属于商王。
      苏妲己死去之后,修建妲己古墓的那一代偃师的徒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了有苏氏部族,重新回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一路追寻当时的西周君主周穆王的足迹,终于和周穆王在西域“巧遇”了。凭借着自己的神乎其技的表现,终于获得了周穆王的喜爱和信任,然后跟着周穆王回到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成为了西周王朝的宫廷能工巧匠……
      那一代偃师显然不是因为变节而从商王朝遗民的阵营之中叛逃了出来,而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去故意接近了周穆王,潜伏进入了西周王朝之中!!!
      从那以后,偃师一脉就一直潜伏在西周王朝的宫廷之中。为西周王朝修建宫室,甚至的陵墓和各种建筑,至于他们在推动着商王朝的灭亡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那就不得而知了。这种隐秘的行为很难被记录下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仅仅是偃师,还有很多的商王朝遗民或者有苏氏以及其他曾经依附于商王朝并且幸存下来的部族,都或多或少的渗透进入到了周王朝之中,暗中企图推翻周王朝,重新建立玄鸟一族的统治……
      听完了端木的讲述,漆黑的镜面空间之中一片沉默,我们都被端木口中所说的事实给震惊了。彻底的震惊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9 12:2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7-19 17:45
        回复
          继续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27 23:55
          回复
            屌炸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31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