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四——钟汉良<?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阿四就是阿四,到最后他也不是李重光。李重光,秦少白可以为了革命不顾一切,而阿四是为了亲人爱人不顾一切,这种爱的力量有时要比对革命的美好理想还要强大,因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秦少白曾说害怕将区舒云一个人留在黑暗的世界,而绝笔书上又说,这份爱让他更敢于赴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阿四怯懦,可比他们更坚强,他可以忍受超越死亡的痛苦——在意的人的背叛、误解和前路渺茫的绝望、无助。他将李玉堂的隐忍外化了。
曾看到一些关于阿四的评价,有的说他愚蠢,有的说他油滑。我却很难概括我眼中的阿四。钟汉良是个热爱表演的人,也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常常把一些细微的情感放大了演,给人的感觉也很突出,所以我最爱的镜头竟然是李重光假扮孙文和阿四去夺南门守卫权这两个,很帅,很真,很自然,很认真(不要问我为什么演死人也能看出<?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钟先生演的很认真,导演拍的好没办法,不过话说剧中小哇的睡姿每次都不太一样</?xml:namespace>ORZ,有时真觉得他是拍戏太累睡着了……)。
阿四的变化、成长还是很明显的。起初的他,单纯、质朴、聪明,但全掩盖在他车夫的粗俗,卑微和无赖下。就因为他是车夫,所以除了阿纯,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瞧不起过他,所有人都不认为一个车夫能懂得什么是革命,会去革命。革命党不相信,清廷也不相信,他们宁愿去相信跟他们同一出身的李重甲,宁愿去相信口说无凭的誓言,其实他们是不相信自己,我觉得这很悲哀,是时代遗留下的悲哀,是时代将人性扁平化。即使那时的阿四要为2元钱发愁,可那时的他是鲜活快乐的,他不懂得所以他不会忧愁。为什么阿四又回去做了车夫,李重甲、铁山不懂得,而阿四也不懂得他已经回不去了。区舒云最后的回忆是从阿四还是个车夫开始,可那时谁也不知那是一段孽缘的开始。
李重光是死在阿四怀里的,有人说那时的阿四对李重光这个陌生人的死无动于衷,怎么可能,他只是不想去懂李重光为什么愿意去死(从后来阿四的话中能看出他很在意李重光的死,很在意他为什么去死,就像钟汉良说的没有李重光的死也就不会有阿四的转变),毕竟他之前的五年只有一个念头——阿纯的眼睛,他没有多余的精力管其他的事。他初当李重光时总想逃跑,因为他害怕自己陷进去,他接受了李重光的一切,他害怕这样下去他分不清自己是阿四还是李重光,他不停的提醒自己,再不走就真的走不掉了。而到偷听到李玉堂的酒后言后,除了对阿纯的感情驱使外,阿四已经不想离开李家了。后来李玉堂死后,他又多次想走,正如阿纯所说他只是找不到理由留下来,他的雇主已经死了,他留下来便是名不正,言不顺。而李家出现任何的不合他都认为是自己的缘故,他想走不是他不想担当,而是他觉得他走了才对李家更好。阿四在改变,无论为了谁,他在努力变得更好。
李玉堂死了,阿四才开始走向真正的独立,但在区巡抚的帮助下,阿四仍然是个小角色,他还不用跟铁山正面冲突。区巡抚身陷囹圄后,阿四才独当一面,在误解中成长。可以说最后是阿四让方红对李重甲起疑,是他挫败了铁山和李重甲的刺杀,是阿四成长的成果展示。
阿四作为一个象征,实现了从小爱到大爱的成长,观众陪着阿四一步步加深对革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