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ung吧 关注:467贴子:2,576
  • 9回复贴,共1

真锐VS诡道—论中日作战思想的差异1.0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德军吧Notung原创,转载请保留
大N最近在做装甲风暴,比较忙,我就开卡车来搬文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7-18 20:51回复
    前言:汉诡倭真----汉文有诡谲。倭教说真锐。诡哉诡。锐哉锐。以狐捕狗乎以狗捕狐乎。《斗战经》日本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7-18 20:52
    回复
      目录
      一、对日本兵学的误
      二、日本兵书原文评析
      三、对奇正思想的误解
      四、兵者霸道与兵者诡道
      五、间接路线与直接路线
      六、资料附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7-18 20:53
      回复

        一、对日本兵学的误解
        百度百科对斗战经的简介有这么一句
        主张正攻战法,以“力”和“势”致胜。本书认为,日本兵法应以实实在在的“真锐”为本,采取正攻战法,这才是日本用兵的正道。 如作者认为:“汉文有诡#,倭教说真锐,诡哉、诡哉、锐哉、锐哉,以狐捕狗乎,以狗捕狐乎。”“军者有进止而无奇正”。即是这方面的典型言论。
        不理会百度百科的注释,很多瞎扯淡,日本兵法确实强调真锐,但却不等于强调正攻,有人据此提出日本人战术上讲刚毅,作战中常偷袭,这本身就是一种诡道,明着一直强调正面坚持作战,实际上喜欢偷偷阴人,符合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以正合以奇胜,正合变换的观点。日本人显然比中国人更懂诡道,这是不对的,我们先来看《斗战经》原文是怎么说的。


        4楼2014-07-18 20:54
        回复

          二、日本兵书原文评析
          是不是强调真锐的日本人用了偷袭就不是用正兵,用了奇,就是诡道?这里重点就在奇正的含义上,奇是谋略,是变化,是出其不意,先来看下孙子兵法说奇正的原文:
          孙子兵法--兵势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之后再回头看日本《斗战经》原文
          第二章 轮翼二而谛此为一彼为二何以谕轮与翼。奈何者固蔕载萃。信哉。天祖先以琼锋造磤驭矣。
          这说明日本人用兵也讲变化,只是不希望像孙子兵法那种诡谲多样,错其道而失去本身之锋锐。
          第三章 彻心化骨因心因气者未也。不因心不因气者未也。知不有知虑不有虑窃识而化骨。化骨识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用兵更讲究直觉,灵性,至于采取的什么行动并没有限制,但是直觉和灵性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行动。
          第八章 汉诡倭真汉文有诡谲。倭教说真锐。诡哉诡。锐哉锐。以狐捕狗乎以狗捕狐乎。
          这一句强调的是中日兵法的根本差别,他用的是诡而不是奇,为什么。因为中国兵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喜于谋战,善于布势。在战场上强调阵而后战(岳飞语),强调斗一收二(孙膑语),在战场外强调谋定而后动(孙武语),强调全胜不斗(姜子牙?)。这些话是中国兵学的典型代表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战场强调次序,稳重,在战场外强调谋略,非攻。这些东西已经不是简单的奇正问题,而不是正如日本人所说,兵者诡道,诡谲。
          最早提出兵者诡道的是孙子兵法,始计篇,仔细看下就能发现,全篇的假、伪、诡,诈。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九章 兵道能戦兵道者能战而巳。
          从这里可以看出注重实战,不重空谈
          第十一章 三眼六指眼虽崇明岂愿三眼。指虽为用岂为六指。善亦善者却非兵胜之术。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强调最简单直接的克敌制胜
          第十三章 孙子惧字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
          这里讽刺孙子兵法这么多谋略,前戏,真打起仗来上就是了,何必做这么多,他们相信的是勇者胜,刚毅者胜,而不是谋者胜,属于典型的先求战而后求胜
          第十五章 鱼有鳍蟹有足鱼有鳍蟹有足。倶在洋。曾以鳍为得乎。以足为得乎。
          这里的意思是不管你什么用兵谋略方法,只要能赢,不用在乎
          第十七章 有进止无奇正军者有进止而无奇正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压根不在乎奇正变化,他们对兵法的划分压根不是按中国的套路来,最肤浅的说,无非是进攻和停止进攻而已,压根没有防御或者其它。
          第十九章 儒术死儒术死谋略逃。见贞妇成石未见谋士残骨
          从这里可以看出极度的轻视谋战之人,认为他们根本上是怕死,不敢上战场才出这么多谋略门道,加上前面的对谋术的轻视,可见他们对于任何布局都是彻底唾弃的。
          第二十章 有胆无踵将有胆而军无踵者善也。
          认为作战勇气最为重要,只要不后退就是好将军
          第二十七章 倍取倍舍可取倍可取。可舍倍可舍。鸱顾狐疑者智者不依。
          认为谨慎疑虑是行军作战中最容易招致败亡的要素,只要不疑虑那么就不容易中敌人的诡谲之计,只要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敌人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十九章 食足仁行食而万事足胜而仁义行。
          这里很重要,不像中国用兵讲究名正言顺,讲师出有名,讲究用正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十章 小虫有毒小虫之有毒天之性欤。以小势讨大敌者亦然乎。第三十一章 人智出鬼智上鬼智亦智也。人智亦智也。鬼智出人智上。有无人智出鬼智上乎。
          这里两句是一体,认为用兵也可以用谋,但是要狠毒,而不是诡谲,狠毒才能效果好,才是真智
          第三十三章 怀指动舌在手勿怀指。在口勿动舌。怀与动者将有灾心者虎而为羊。
          这里强调刚毅果决,不得犹豫迟疑
          第三十四章 変常怪物知变为常怪为物与造化若合梦矣。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该兵书的作者哲学功底很高超,对事物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质量,有着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能力,他充分的概括出了兵法只要,非重谋,而是不得已而谋,自然之道至尽至简。
          第三十八章 玉珠炎火玉珠湿润者知乎。影在中。故智者可顾。炎火光明者勇乎。影在外。故勇者可进。是阴阳自然乎。以自然不为至道至道亦何谓乎。
          这里就强调了日本兵法的重心不是在于控制局势,不是在于保全自己,而是在于勇猛精进,赢得胜利
          第四十章 得体得用得体得用者成得用得体者变。先刚学兵者为胜主学兵志刚者为败将。第四十一章 龟学鸿龟学鸿万年终不成。螺祝子一朝能化。得与不得者夫天乎。
          两篇其实是一体的,讲的就是用兵者的本心是第一位的,只有刚毅之人才能充分发挥兵法威力,你一个优柔之人就必定失败。
          第四十三章 单兵讨毒尾单兵急擒者讨毒尾矣。
          这里强调的是以弱击强行动就必须迅疾,就像抓毒蛇一样
          第五十章 威勇知化为龙致云雨乎。化为虎惧百兽乎。化为狐为妖怪乎。为龙者威也。为虎者勇也。为狐者知也。威不久。勇易缺知无实。故古人不赖威不赖勇不赖知也。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己所提出的主张的缺陷十分的明白,但是却依然认为这是最适合日本的兵法,这是其国情决定的
          第五十一章 斗向背磁指子斗向背磁指子者天道乎。
          这里很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虽然崇尚进攻但却不是正面强攻,而是避实击虚,这一点他们还是认同孙子兵法的。加上之前的兵法:第十八章 用棱兵者用棱。
          由此可见日本人一样认同以长击短,以强击弱,不是脑残的正面对冲。


          5楼2014-07-18 20:55
          回复
            三、对奇正思想的误解
            原文说完了,接下来该说什么了,说项羽,项羽和这个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兵家一直有两派,一派是勇战派,一派是谋战派
            勇战派讲究的是会战,讲究的合众聚气,巅峰就是项羽当年每战必胜,天下无敌
            谋战派讲究的是谋略,讲究的料敌先机,巅峰是诸葛亮天文地理皆精,算无遗策
            但是诸葛亮那是小说,什么狗屁算无遗策,真的在现实中做到这点太难了,谋战那只是一个假象,除了小说你真用谋战去打如果你不是绝世奇才保管你被敌人打的屁滚尿流
            兵贵神速有谋战派的理论,也有勇战派的理论,当年项羽彭城三万破汉军五十六万(大概是这个数字),兵贵神速确实有一点,但是具体来说,应该是勇战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谋战奇袭的作用,如果不是项羽来指挥,其它人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现在很多人把军事作战看成是很简单的事情,想成是谋士的智慧博弈,实际上恰恰相反,真实的作战是铁与血的搏杀,不止是战场上,在指挥上也是如此,我坚持认为勇气比智慧更加重要,具体见战争论中对于军事天才的论述,当年法国国防部圌长说了一句话,不再需要任何战争艺术,所需要的只有钢铁火焰与爱国心,实际上,真正的战场上也确实是这个在起决定性作用,所谓的战争艺术,就是由双方将领的勇气,决心构成的,只有在战略层次,智慧才起决定性作用,在作战层次,哪将将领更加勇敢果决,哪方就容易获胜(再次强调,我说的勇气不是一般意义的勇气,具体自己去看战争论里对这个的专门论述)。
            实际上项羽的勇战思想和日本人的真锐思想是相契合的,项羽的用兵一句话来总评就是:重奇袭而轻战阵,项羽在战场内注重正面冲战,在战场外注重奇袭,奇袭是正还是奇?是奇,但是项羽这个一向以勇力著称的人一样会用奇。
            如彭城之战,项羽用骑兵千里奇袭,三万大破五十六万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G_BY7DPaASs7nRn5MgA5Qrm9rNipPpMKyMzcA9fEPDBngiYPpiGtJAHlGSXzhZ6
            而日本人同样是以此为风进行用兵,如织田信长的桶狭间之战,一样是奇袭的经典范例被日本人反复传颂
            http://baike.baidu.com/view/79223.htm?fromtitle=桶狭间之战&fromid=6912545&type=syn
            就本质而言,任何用兵都分奇正,又都有奇正,以主力和精锐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决定性的突袭应该认为是一种附带奇兵的正兵用兵方式。只有那种不冒巨大风险,即时那种奇兵失败了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主力可以继续轻松作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以正合以奇胜。勇战派的奇正重心放在奇上,谋战派的奇正重心放在正上,就是差别。而不是勇者无奇,谋者无正,这都是不对的。


            6楼2014-07-18 21:03
            回复
              五、间接路线与直接路线
              而这个问题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用直接路线战略与间接路线战略来解释,简单的说下直接路线战略和间接路线战略的使用。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直接路线战略和间接路线战略是非常难区分的,大部分人总是弄混,我没有办法简单教会你们区别,所以不详细说,但是要注意的是,说之前多思考一下,这真的是间接路线战略吗
              然后开始说重点,直接路线战略和间接路线战略的使用问题
              我们一般认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好的战略,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我们应该说,直接路线战略是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战略,那么具体是什么情况了,我们把直接路线战略和间接路线战略放一起比较一下
              当你面对的敌人非常强大时,你本身很弱,而你的政治目的又很大时
              那么就必须采用直接路线战略赌一把,但是基本会失败,这个没办法,注意,我说的是必须,注意这个词!
              当你面对的敌人并不强大,你实力很强而你的政治目的又很大时
              那么一般都会用直接路线,此时间接路线依然没什么优势,为什么?富勒非常简单的批判过间接路线战略,他说:“假如我有一把枪,我面对一个抢劫者就可以直接用枪指着他,这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大致意思就是这个。假如此时采用间接路线战略,就会不经济,花费更大的代价,更多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复杂的行动会产生更多的变数。
              变数是任何战略家都讨厌的,所以我国兵书一直强调,要以弱击强,德国人也一直强调要简单制胜。孙子兵法明确的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任何战略家都不愿意冒风险用间接的,漫长的,复杂的变化,那些变数随时可能让对方翻盘。所谓的变数就是给你一把随即放置子弹的左轮手圌枪,即使里面只有一颗子弹,你对自己打一枪,你不死敌人就死,但是你愿意这么赌吗,尤其是在你有手圌枪对方没有手圌枪的情况下,你给对方一枪搞定一切,为什么要赌生死?
              所以所谓的间接路线战略,能不用就不用,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间接路线战略有没有意义了,非常有意义,当你的实力不如对手而政治目的又很有限,或者你的政治目的有限实力又很强时。都非常适合间接路线战略,这是因为。
              假如你实力不如对手,政治目的又有限,你既没有必要冒险,又没法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升职目的,就只有用腐蚀法慢慢磨了,具体见《战略绪论》
              而假如你实力超过对手,但政治目的又有限,你就是综合全面的压迫对方,避免战争的巨大损耗,不开战,或者用少量的军事行动迫使对方接受你有限的政治目的
              举例说明
              自己实力弱敌人实力强自己政治目的大,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自己实力强敌人实力弱自己政治目的大,德国进攻南斯拉夫
              自己实力弱敌人实力强自己政治目的有限,各国游击战
              自己实力强敌人实力弱自己政治目的有限,德国33-39年的一系列外交胜利
              对于不同情况下战略的选择与使用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我下文,在此不做更多论述。
              《德意志的战略抉择》http://tieba.baidu.com/p/1551048339
              从日本人的真锐思想来说那就是一种典型的直接路线思想,而我们中国的诡道思想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间接路线思想。


              10楼2014-07-18 21:06
              回复
                结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日本过于轻视,说到日本总是一脸鄙夷,认为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兵法上十分落后,我们沉溺于自己老祖宗两千多年前的荣光中不可自拔,但是事实中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愚昧落后的倭人能在二战中攻略亚太所向披靡能美国人在他们手中都吃了亏,成为扰动世界的三大轴心之一?为什么日本人能够以数十万侵华日军步步紧逼,迫使我国百万国军退守西南,依靠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苦苦支撑,直到日本投降才得以真正光复国土取得胜利?日本人真的不行?
                我要告诉你们,日本人很优秀,非常优秀,一直以来我都将日本人与德国人视为学习的对象。我认为德意志是比日本更强大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是比日本更优秀的民族,但德意志到底离我们太远,诸多要素于我国不符,与之相比,日本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与历史联系,对于他们的研究和学习对于我们有着更为深远和重要的借鉴与提高意义,所以我在目前写出此文,希望大家以平常心认真客观的看待日本的强大,日本人的优秀,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一个系列文,在此系列的第一篇中我将先就日本与中国的作战思想做简单的评析与比较,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以日本剑道与中国武术为引,详细的比较日本与中国的战术思想差异。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为引,详细的比较日本与中国的战略思想差异。此文有很大一部分篇幅都没有直接的说具体的思想,而是论述了两大类学派的差异与观点,这是为了方便没有任何军事理论基础的读者能够直观而顺畅的理解此文而设定,有机会再写后续。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7-18 21:07
                回复
                  大N最近在做一个军事游戏的军事顾问,能帮忙的德派最好能帮下忙,谢谢
                  大N是军事顾问,需要所有德派的帮助
                  http://tieba.baidu.com/p/2744910777


                  12楼2014-07-18 21:09
                  回复

                    参考书籍:
                    《六韬》中 佚名
                    《史记》中 司马迁
                    《宋史》中 集体编撰
                    《斗战经》日 佚名
                    《战争论》德 克劳塞维茨
                    《孙子兵法》中 孙武
                    《孙膑兵法》中 孙膑
                    《历史与战略》 中 钮先钟
                    《中国战略思想史》 中 钮先钟
                    《作战理论入门》日 集体编撰


                    16楼2014-07-18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