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熊耳寺,又名达摩塔院。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西李村乡境内,距三门峡市区53公里,距陕县县城70公里。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与我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其历史比少林寺早400多年。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旺,僧众多达800余人,房屋400余间,占地160余亩。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寺,是三门峡市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文化遗产。
空相寺之所以光耀千古,是以达摩大师创立中国禅宗,遗塔于此而闻名天下。据史料记载,禅宗初祖普提・达摩是南天竺(今印度)香至王第三太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受其点化,遂出家为僧,潜心修行大乘佛法。般若多罗大师圆寂后,达摩遵从师意,于南北朝时期大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远涉重洋,自印度航海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先到南朝都城建业(今南京)拜会梁武帝,南朝粱武帝萧衍对这位高憎的到来很是欢迎.便常抽出时间相邀大师谈经论法。但后来达摩与梁武帝因对佛理观点的不相一致,达摩便离开了金陵,渡江北上,一路传法,行至熊耳山下,但见山顶佛光普照、祥云缠绕,便一路朝拜而来,只见一寺院,殿宇轩昂、庙观巍峨、香烟袅袅,达摩便决心留下来,此寺院便是定林寺。此后达摩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之后,返回定林寺,潜心佛门,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即将佛教的理论和行为实践合二为一,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称为“禅宗初祖”。公元536年,达摩大师讲法时安然圆寂,葬于定林寺,寿150岁。粱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大师无量功绩,亲自撰文树碑。其弟子出于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演绎出大师“西归”之说:称东魏使臣宋云见大师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携只履西归,定林寺只留下了另一只鞋子。为此,魏孝静宗特令,将定林寺改为空相寺。现文管会珍藏的达摩造像碑上的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面壁十年功,熊耳留只履”,便是达摩大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达摩的故事: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等,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达摩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佛教祖师。他的思想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重大影响,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据寺院《梁武帝撰文碑》记载:空相寺为禅宗初祖达摩脱化成佛之所,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空相寺依山递次而建,沿中轴线而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宝殿、达摩殿,其南有南僧院、钟偻、达摩塔、放生池、达摩陵,其北有北僧院、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等建筑。寺院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呈现出“清幽古刹名寺院,宝殿巍巍绕玉栏,香烟断径径未断,松柏郁郁紫钟悬,梵门开处金容显,洞天福地境非凡”的壮丽景观。
历史上的空相寺是远近驰名的佛教圣地,不仅有“八大奇景”( 龙嘴吐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达摩铜像、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翠柏、汉代松林),还有“四大绝胜”(藏兵洞、濯心泉、公孙赞藏甲处、八仙庙)。寺院附近还分布有双峰寺、冷泉寺、千佛寺、安国寺、月山寺、慈云寺等众多禅寺庙院,形成了寺院群,为其在佛教界奠定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地处洛阳、长安两大古都之间,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
历史的无数次变迁,使空相寺饱经沧桑、几度兴衰。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空相寺的大部分建筑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空观之塔屹立于熊耳山下。
2001年景区恢复开发建设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山门、释迦殿、达摩殿、南僧房、北僧房、钟楼、鼓楼、观音殿、达摩陵墓、管理处办公楼、牌坊门等设施建设和景区绿化工程,使景区初具规模。为扩大宣传效果,景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的诞辰)举办“达摩祖师祭典法会”,届时都有海内外高僧大德光临法会朝山祭祖。从2002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法会,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法会,在佛教界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
空相寺之所以光耀千古,是以达摩大师创立中国禅宗,遗塔于此而闻名天下。据史料记载,禅宗初祖普提・达摩是南天竺(今印度)香至王第三太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受其点化,遂出家为僧,潜心修行大乘佛法。般若多罗大师圆寂后,达摩遵从师意,于南北朝时期大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远涉重洋,自印度航海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先到南朝都城建业(今南京)拜会梁武帝,南朝粱武帝萧衍对这位高憎的到来很是欢迎.便常抽出时间相邀大师谈经论法。但后来达摩与梁武帝因对佛理观点的不相一致,达摩便离开了金陵,渡江北上,一路传法,行至熊耳山下,但见山顶佛光普照、祥云缠绕,便一路朝拜而来,只见一寺院,殿宇轩昂、庙观巍峨、香烟袅袅,达摩便决心留下来,此寺院便是定林寺。此后达摩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之后,返回定林寺,潜心佛门,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即将佛教的理论和行为实践合二为一,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称为“禅宗初祖”。公元536年,达摩大师讲法时安然圆寂,葬于定林寺,寿150岁。粱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大师无量功绩,亲自撰文树碑。其弟子出于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演绎出大师“西归”之说:称东魏使臣宋云见大师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携只履西归,定林寺只留下了另一只鞋子。为此,魏孝静宗特令,将定林寺改为空相寺。现文管会珍藏的达摩造像碑上的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面壁十年功,熊耳留只履”,便是达摩大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达摩的故事: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等,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达摩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佛教祖师。他的思想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重大影响,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据寺院《梁武帝撰文碑》记载:空相寺为禅宗初祖达摩脱化成佛之所,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空相寺依山递次而建,沿中轴线而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宝殿、达摩殿,其南有南僧院、钟偻、达摩塔、放生池、达摩陵,其北有北僧院、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等建筑。寺院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呈现出“清幽古刹名寺院,宝殿巍巍绕玉栏,香烟断径径未断,松柏郁郁紫钟悬,梵门开处金容显,洞天福地境非凡”的壮丽景观。
历史上的空相寺是远近驰名的佛教圣地,不仅有“八大奇景”( 龙嘴吐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达摩铜像、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翠柏、汉代松林),还有“四大绝胜”(藏兵洞、濯心泉、公孙赞藏甲处、八仙庙)。寺院附近还分布有双峰寺、冷泉寺、千佛寺、安国寺、月山寺、慈云寺等众多禅寺庙院,形成了寺院群,为其在佛教界奠定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地处洛阳、长安两大古都之间,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
历史的无数次变迁,使空相寺饱经沧桑、几度兴衰。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空相寺的大部分建筑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空观之塔屹立于熊耳山下。
2001年景区恢复开发建设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山门、释迦殿、达摩殿、南僧房、北僧房、钟楼、鼓楼、观音殿、达摩陵墓、管理处办公楼、牌坊门等设施建设和景区绿化工程,使景区初具规模。为扩大宣传效果,景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的诞辰)举办“达摩祖师祭典法会”,届时都有海内外高僧大德光临法会朝山祭祖。从2002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法会,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法会,在佛教界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