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yghur吧 关注:22,958贴子:1,288,443

【文化】阿图什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图什人会经商,以前只是有所耳闻,据说改革开放的口子刚打开,阿图什人就把生意做到了东南沿海地区。那时的生意可能是小规模的,阿图什人或许只是背上干果到内地去卖,但这至少说明阿图什人的观念并不落后。
一个懂得经商的民族,起码知道如何去理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阿图什有一种强烈的想逛巴扎的欲望。那天一早吃过饭,我就往巴扎上赶。
只见整个巴扎一片人海,宏大的场面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在印象中只有喀什才有这样繁华的集市贸易,阿图什市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赶集呢?
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集贸市场,就是走马观花,一整上午也逛不完。这里应有尽有,走进市场,你不知道哪是头,哪是尾。
而且货物的排列极有规律:民族工艺品市场、粮油市场、木材市场、牧草市场、理发市场……甚至还有修皮鞋的市场。
维吾尔族老人哈斯木在阿图什修皮鞋已经有3年多了,当我走近时,他停下手中的活,以真诚的微笑向我表示友好。
他做好让我拍照的姿态,这时我忽然感到不是在阿图什,倒像是在内地某一比较开放的地区,我心中疑问:阿图什人为何如此友好和开放?
老人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别小看这修皮鞋,他一天也能挣30多块钱。我想老人恐怕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
对我来说,逛巴扎并不是希望买些什么东西,只是想体验一下,体验一个民族的风俗,那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但一定要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体验,因为人类的文明是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去逛巴扎的。
阿图什并非一块封闭的土地,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之时,阿图什人也许最为激动,冲出贫穷的重围,这是每一个人对生活和生存的追求。
沙比江就是这样的一个维吾尔族汉子,他是专门从事面粉生意的。每次他从呼图壁拉回一车面粉,以每袋挣3元钱的价格卖出,每天可以售出50多袋面粉,一个月也能收入一两千块钱。
看到沙比江在阿图什巴扎上兴奋的样子,我就想起小时候每次逛集市时激动的心情。那时只要逢集日,我常常会缠着父母上街,目的是想看看众多的人,开开眼界,然后让大人给买点好吃的,那种感觉就如同过年一样。
我在想,沙比江在巴扎上大把赚钱的心情,或许与我儿时上街的心情一样。巴扎也许就是阿图什的一个缩影。
当我离开阿图什,眼前总会浮现出巴扎上的一组组镜头。可以肯定,逛阿图什巴扎的不仅仅是阿图什人,疆内疆外的人都有。
于是见了内地的朋友,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们去喀什旅游观光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去阿图什巴扎逛一逛,新疆的风情在这里一样浓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4 02:13回复
    阿图什人路过帮顶!


    2楼2014-07-14 02:16
    收起回复
      2025-07-27 07:15: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阿图什商人
      新疆日报讯(记者朱明俊 依明·达吾提 崔志坚报道)“阿图什”,柯尔克孜语意为“两山之间”。阿图什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在它西面十几公里有一片绿洲,人们称它为上阿图什。当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上阿图什是出学者的地方,阿图什是出生意人的地方。无论是出学者的地方,还是生意人的地方,她都是丝绸之路必经的地方。
      有人说阿图什人爱做生意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来过克州的人就会明白,百分之九十几的崇山峻岭,人们生存的土地少之又少。要想在山区的土地上寻求生存,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像古丝绸之路上行走的那些人一样——从商,于是素来精明的阿图什人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男耕女织,学着丝绸之路上的驼商做起了生意。
      阿图什人的经商历史源远流长,从汉朝开始,阿图什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因此成为东西方商人聚集和进行交易的重地。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商人通过阿图什,将玉石、象牙、香料等商品带到中原,再从中原带回丝绸、茶叶、手工艺品、陶器等商品在这里进行交易,或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如今,在这条久远的古丝绸之路上,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代替了远古丝路的羊肠小道,满载货物的大货车风驰电掣,淹没了昔日商队在山谷的驼铃声。阿图什人不仅改变了这里的昨天,也正在改变着这里的今天和明天。
      风风雨雨的岁月磨炼了阿图什商人的品质和信念。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阿图什的巴扎始终或明或暗十分活跃,不少人正是在这种捉迷藏般的变幻中,由街头小贩,变成了百万富翁。即使是在“文革”期间,阿图什的巴扎也忽隐忽现地存在着。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国门尚未打开、观念仍被禁锢的情况下,许多阿图什人怀揣着几百元钱登上东行的火车前往内地,带着布匹、衣服、头巾等物品回到阿图什,再转手以两三倍的价钱卖掉,一次又一次地积累着自己的资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精明的阿图什人再一次体现出天生做生意的才智。尽管身处偏僻之隅,阿图什商人却并不闭塞,他们凭着鹰一样锐利的眼光,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靠着用手比划、用计算器讨价还价,迅速把进货地点扩大到了广州、北京、温州、义乌等地,经商的触角伸得越来越远,视野越来越开阔。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4 02:20
      回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阿图什的个体商业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大飞跃,从自由贸易的“香港巴扎”转变为“帕米尔高原商品集散地”,成为闻名遐迩的西部商都。
        古丝绸之路上的两个对外口岸,就在阿图什人的家门前,也为精明的阿图什人创造了积累财富的良机,越来越多的阿图什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在诸多做生意的阿图什人当中,司马义·库尔班可谓其中一个代表。1993年口岸开放不久,大胆的他就把生意做到了俄罗斯。他告诉记者,那些年做生意,把货拿到俄罗斯以后,五、六元钱的货,可以卖到30卢布。卖了货的钱没法带回来,就把钱再买成当地的货物,然后把货拿到土耳其、阿联酋卖,赚到的钱从阿联酋再拿货到香港去卖。香港毕竟是个大市场,在那里可以把货款汇到国内,就这样司马义在国外做生意,一做就是好多年。
        只有高中文化的司马义凭借比划和手势,经商的足迹踏遍了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简直就像是一个奇迹,像司马义这样在国外经商的阿图什商人还有许多。
        2013年12月19日,在阿图什阿扎克乡的葡萄保鲜库前,艾尼江·木提拉正组织人员装运葡萄。他告诉记者,今年存储的2000多吨葡萄基本销售完了,出口葡萄占1125吨,赚得135万美元,现在他已是阿图什最大的葡萄出口商。
        艾尼江·木提拉说,他的生意也是依靠丝绸之路上的口岸起家的,起初他为进出口车辆代办报关手续,慢慢从中学会了进出口业务,做起了外贸生意。开始没有资金,他就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用别人的钱挣钱,借鸡下蛋为自己积累第一桶金。有了资金艾尼江就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精明的他看准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皮革市场,与他人合作投资400万美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起了一座皮革加工厂,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
        现在艾尼江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做好外贸生意的同时,他看好国内市场,2013年在阿图什开办了养鸡场,建起了自动化家禽屠宰厂,形成养殖、屠宰、加工、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
        克州商务局局长苏里唐·塔依尔说,阿图什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从最早倒卖几条围巾开始,到上千万元的进出口生意,阿图什商人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中西亚10多个国家,仅中亚各国经商的阿图什商人就达5000多人。
        丝绸之路上代代相传的商业传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鼓舞着阿图什人的经商意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阿图什商人的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14 02:24
        回复
          致富之后的阿图什商人并没有忘记建设自己的故乡。很多村里的柏油路、电力、饮用水等工程就是在这些阿图什商人的提议下,由他们和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完成的。据不完全统计,为修桥修路、资助建校、扶贫助困、抗震救灾,这些年阿图什商人捐款捐物达上千万元。
          如今,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商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擅长经商的传统,已成为阿图什市场繁荣发展的生力军。丝绸之路上,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阿图什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14 02:26
          回复
            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春风同样吹到了阿图什,这里的人们仿佛如鱼得水。
              阿吉和他的弟兄们想到了要走出阿图什。他们怀揣着几百块钱第一次登上了东行的火车,来到了上海。他们从上海带着布匹、衣服、头巾等日常用品回到阿图什,再转手以两三倍的价钱卖掉。
            在偏僻之隅世居的像阿吉兄弟一样的阿图什商人并不闭塞,他们凭着鹰一样锐利的眼光,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迅速把进货地点扩大到了广州、北京、温州、义乌等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14 02:30
            回复
                辉煌三年
              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的阿图什商人,大多已不拘于简单的生意,他们触角更远,视野更加开阔了。由于阿图什所在的克州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通往中亚五国,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进一步放开之后,边贸生意就成了他们更好的选择。
              阿吉等人就是第一批进入苏联的掘金者。1990年,阿吉等一行五六人从东北进入苏联。由于当时办理护照极其困难,阿吉在苏联一待就是三年。
              而阿吉的哥哥们则长期在广州、上海等地将布匹、针纺织品、日用百货等商品发送到苏联,阿吉就负责接货并将货物转手卖掉。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阿吉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把1米4元钱的布,在苏联以1米40元的价钱卖掉,再把那些卢布换成美元带回国。”
              “我们这里第一批最有钱的人都是在那里挣的。”仅仅三年,阿吉就将几千万美元带回了阿图什。
              看到了阿吉等人在苏联吃到的甜口,越来越多的阿图什商人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阿图什的个体商业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大飞跃,不仅实现了其“香港巴扎”之名被“帕米尔高原商品集散地”所代替的转变,更成了新疆及其周边国家闻名遐迩的西部大商都。
              据统计,现在在中亚各国经商的阿图什商人已达5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人都是阿吉所在的阿扎克乡人,目前仅有30%的阿扎克乡人还留在当地。
              如今,在克州境内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吐尔尕特口岸,成为了一个相当繁忙的口岸,每年的进出口货物都在20万吨以上。其中,2004年,吐尔尕特口岸出入境货物9930批,重量达22.32万吨,货值7764万美元。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4 02:33
              回复
                回归阿图什
                现在,已经43岁的阿吉和大多数当初与他一起出国做生意的人一样,选择了回到阿图什建厂。而他们的下一辈则成为了走出阿图什的主力。阿吉的儿子就子承父业,正在吉尔吉斯斯坦做生意。阿图什人的经商传统就这样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
                据统计,在阿图什,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农民富翁已达200户。他们主要经营纺织品、鞋帽、家电、钢材生意。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三大市场中就有两个被阿图什商人所掌控。
                州工商局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4年底,克州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5829户,从业人员10228人,注册资金4884.8万元,生产总值592万元,销售总额5694万元,商品零售额5098万元,私营企业有115户,投资者543人,雇工1899人,注册资金15422万元,生产总值1910万元,销售总额1256万元,商品零售总额1143万元。
                致富之后的阿图什商人并没有忘记建设自己的故乡。阿吉说,村里的柏油路、通电、饮用水等工程就是在他们几个先富起来的人的提议下,和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完成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7-14 02:34
                回复
                  2025-07-27 07:09: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据不完全统计,为修桥修路、资助建校、扶贫助困、抗震救灾,阿图什商人捐款捐物达800多万元。
                  阿吉甚至还将自己巨资修建的私屋贡献出来,作为当地旅游的新景点。在阿拉伯风格的壁灯与雕花木墙交相辉映下,阿吉的家被纳入了南疆的大旅游板块中。
                  阿图什商人,不仅改变了这里的昨天,也在改变着这里的今天和明天。用他们雄心勃勃的玩笑来说,那就是“只要月亮上有人,那里就有阿图什的商人!”这,既是玩笑,也是阿图什商人的梦想。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阿吉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把1米4元钱的布,在苏联以1米40元的价钱卖掉,再把那些卢布换成美元带回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14 02:35
                  回复
                    发帖完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4 02:42
                    回复
                      不错!其实我有个癖好,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就要逛逛那里的农贸市场。我认为农贸市场往往是一个地方人民生活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最接近人间烟火味的地方,只有去过那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


                      16楼2014-07-14 02:57
                      回复
                        感谢国家这些年,对阿图什教育的大投入。
                        希望当地人能够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或者给当地志愿者协会多点钱,关心一下那些山里的孩子。
                        也督促一下当地的教育部门做好应该做的工作。
                        最好能够多投入点钱给当地的教师,引进外地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提高一下本地教师的水平,用传帮带的方法,提升当地的教育。


                        17楼2014-07-14 10:49
                        收起回复
                          喀什人好象不大喜欢阿图什的,可能会赚钱的人太俗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7-14 10:53
                          收起回复
                            说他们是新疆犹太人不为过


                            IP属地:浙江19楼2014-07-14 12: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