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访友,来到友人家乡长安少陵塬,他家与杜公祠相邻,吃罢晚饭,我们沿着崎岖的小道登上了塬上的杜公祠。这里只有微弱的几盏灯光,陪伴着满天的星斗在闪烁,万物沉寂在绵绵天籁之下,我谒拜伟大的诗圣杜甫,这是一种久违的心情。
长安历来就是帝王必争之地,这里冢墓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汉唐的皇帝王后在这里沉睡得太久了,他们的一切都随着他们躯体的腐化而渐渐消亡,再伟大的帝王也无法求得长生不老,最终都要和黎民百姓一样,在泥土中度过更为黑暗的漫长岁月。如果他们生前没有一种声音让他们留得太久,也就只是比老百姓多一点空洞的称谓。
杜甫,却从来没有从老百姓和史书中消失过。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这时诗人辈出,群峰并峙,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便是出现在李白之后,白居易之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地从事创作,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捩时期的矛盾和政治事件,杜甫一生坎坷,诗风沉郁苍凉,雄浑瑰丽,他的诗如霞云满天,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在大唐长安的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他锤炼自己的十年。当时正值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35岁—45岁的黄金岁月,然而,身怀大志的他在仕途上却屡屡惨淡。
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段失意潦倒的岁月带给他的是什么?是那不朽的、刀刻火铸般的现实主义诗篇,它们深刻的留在人民心里,彪炳史册,光辉千载。这无疑证实了那凄凉的十年所得到的决不是时光的流失,而是一位伟大诗人丰富深刻的内心储备和升华。
现在的杜公祠,位于少陵塬,大雁塔以南20多里,杜甫曾在这里居住了十年的时光,正是这段距离,不远也不近,让中年的杜甫,在每一个早晨阳光升起的时候,就可以眺望北边那座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中心,长安繁华的大都市城池。盛唐时代的长安影响欧亚大陆、非洲腹地。他每天心怀希冀出发,又在每一个黄昏来临或更晚一些时候,心事重重地返回。其实我很想知道杜甫为什么选择了少陵原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并长达十载?仅仅是因为贫寒还是有其他原因?
我以为,他选择这个地方,就意味着他与那个世纪的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在去长安的路上,他都怀着什么样的想法?是因为在这背靠长安城,依傍潏河,面对苍翠的秦岭山脉,仰望苍穹而发国之忧患或夜静思民之疾苦?
这些与他有关的历史早已不复存在,而后人无疑更多关注地是他恢宏的诗歌殿堂。在这一刻,我选择这个寂静的夜晚谒拜诗圣杜甫,感慨万千,就像他当年站在少陵原眺望灯火染黄的北面的长安城一样。
就在这样的夜晚,我听到了来自少陵原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他苍老的声音在低沉的吟诵着。泪水一滴滴的淌下,落在他站立过的黄土地上。我仿佛听见他泪水滴落在黄土塬上轻微的声音。他那憔悴的面孔和冷清破败的祠院,与我们心中伟大的形象极不相称。
远去的生命已不再重来,只有那诗圣吟咏的声音在若有若无的回荡。
注: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潏河在其经过的少陵原、神禾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肥沃、风景优美的平原,即著名的樊川。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河全长74公里,绕西安之南。
1985.5.28.
长安历来就是帝王必争之地,这里冢墓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汉唐的皇帝王后在这里沉睡得太久了,他们的一切都随着他们躯体的腐化而渐渐消亡,再伟大的帝王也无法求得长生不老,最终都要和黎民百姓一样,在泥土中度过更为黑暗的漫长岁月。如果他们生前没有一种声音让他们留得太久,也就只是比老百姓多一点空洞的称谓。
杜甫,却从来没有从老百姓和史书中消失过。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这时诗人辈出,群峰并峙,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便是出现在李白之后,白居易之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地从事创作,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捩时期的矛盾和政治事件,杜甫一生坎坷,诗风沉郁苍凉,雄浑瑰丽,他的诗如霞云满天,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在大唐长安的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他锤炼自己的十年。当时正值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35岁—45岁的黄金岁月,然而,身怀大志的他在仕途上却屡屡惨淡。
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段失意潦倒的岁月带给他的是什么?是那不朽的、刀刻火铸般的现实主义诗篇,它们深刻的留在人民心里,彪炳史册,光辉千载。这无疑证实了那凄凉的十年所得到的决不是时光的流失,而是一位伟大诗人丰富深刻的内心储备和升华。
现在的杜公祠,位于少陵塬,大雁塔以南20多里,杜甫曾在这里居住了十年的时光,正是这段距离,不远也不近,让中年的杜甫,在每一个早晨阳光升起的时候,就可以眺望北边那座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中心,长安繁华的大都市城池。盛唐时代的长安影响欧亚大陆、非洲腹地。他每天心怀希冀出发,又在每一个黄昏来临或更晚一些时候,心事重重地返回。其实我很想知道杜甫为什么选择了少陵原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并长达十载?仅仅是因为贫寒还是有其他原因?
我以为,他选择这个地方,就意味着他与那个世纪的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在去长安的路上,他都怀着什么样的想法?是因为在这背靠长安城,依傍潏河,面对苍翠的秦岭山脉,仰望苍穹而发国之忧患或夜静思民之疾苦?
这些与他有关的历史早已不复存在,而后人无疑更多关注地是他恢宏的诗歌殿堂。在这一刻,我选择这个寂静的夜晚谒拜诗圣杜甫,感慨万千,就像他当年站在少陵原眺望灯火染黄的北面的长安城一样。
就在这样的夜晚,我听到了来自少陵原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他苍老的声音在低沉的吟诵着。泪水一滴滴的淌下,落在他站立过的黄土地上。我仿佛听见他泪水滴落在黄土塬上轻微的声音。他那憔悴的面孔和冷清破败的祠院,与我们心中伟大的形象极不相称。
远去的生命已不再重来,只有那诗圣吟咏的声音在若有若无的回荡。
注: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潏河在其经过的少陵原、神禾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肥沃、风景优美的平原,即著名的樊川。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河全长74公里,绕西安之南。
198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