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世(1809—1870),今冀州市小寨乡北照磨村人。他自幼好学,且有大志。清道光七年(1827年)中庠生,后家境日窘,无力再求上进,于道光九年(1829年),在家设私塾,收学童二三十人,将平生宿愿寄托于弟子身上。他以“医思治体”为宗旨,既开发学生智力,改造思想,又调谐人的经脉,祛除疾病,强健体魄。因其办学有方,受业弟子考中秀才、举人者众,其家塾名气也随之大扬。安世执教35年,因双目失明而止。晚年,以“行医从教,世代流传,断则不孝”告诫子孙。 王家第二代安世长子王魁元(1833—1909)和次子王魁选(1835—1914),继承父业,协力办学,将“念、背、写”的传统教法改为“读、写、思、议”,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此后,王氏家塾名闻遐迩,学童亦增至五六十人,分甲乙两班。周围村民尊称其家为“照磨东学里”。王家第三代安世孙王其槙(1857—1928),从教终生,常年任甲班课程。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门人弟子取得功名者众。他文思敏捷,在当时颇有影响。安世孙王其琨(1859—1926),任乙班课程,主张教书育人面向社会,培养全面人才。不仅注重诗文,且重算术、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教法灵活切合实际,深受学生尊戴。安世孙王其明(186l—1943),曾从事幼龄儿童的教学工作。后因其家中几代合居,家事日繁,经家人合议,专门主持家务,以助父兄安心教学。此时,王氏家塾达鼎盛时期。南至南宫,北至深县(今深州市)前磨头,东到临清,西到新河,甚至更远的学童均慕名而来。至民国六年(1917年)因水患成灾,民不聊生,王氏家塾被迫终止。王家第四代安世曾孙王尊彩(1888—1966),自宣统三年(1911年)至1958年退休,从教47年。尊彩从教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主张因材施教并身体力行。根据学生智商高低并征得家长同意,将学生分为升学深造、学后经商和学手艺3种类型。除教统一课程外,对准备深造者,在知识上加深加宽;对准备学徒经商者,注重毛笔字、珠算和会计知识训练;对准备学手艺的学生则增加手工练习。学生毕业后,学校向商行、店铺等用人单位举荐,不需其家长操心拜求。又因向社会选送的人材用有所学,故深受欢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强勤奋,学习成绩在当时各式观摩会上,总是名列前茅。抗日战争时期,王尊彩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教唱抗日歌曲,给游击队员上课,同游击队员一起攻打敌伪炮楼。解放战争时期,则以满腔热情带领学生进行扩军支前宣传。
王家第五代安世五世孙(尊彩子)王淋生,194l生,1958年考入河北省立冀县师范,1961年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上世纪70年代,其所在学校被评为出席地区的教具制作先进集体会议,其本人则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研制土法地震测报器,是出席省、地地震测报会议的先进个人,并多次参加地震测报研讨会。1984年王淋生调至校区,担任成人教育校长。
王家第五代安世五世孙(尊彩子)王淋生,194l生,1958年考入河北省立冀县师范,1961年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上世纪70年代,其所在学校被评为出席地区的教具制作先进集体会议,其本人则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研制土法地震测报器,是出席省、地地震测报会议的先进个人,并多次参加地震测报研讨会。1984年王淋生调至校区,担任成人教育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