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吧 关注:112贴子:504
  • 10回复贴,共1

教育名家&教育思想&教学改革——集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育名家&教育思想&教学改革——集萃


1楼2014-07-10 22:07回复
    陶行知,
    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
    汉族,徽州歙(Shè)县人,
    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1]


    2楼2014-07-10 22:10
    回复
      2025-05-24 15:15:37
      广告
      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
      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而脱离生产劳动的不良传统。
      他虽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却脱下西服,穿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
      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中央门外的晓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
      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
      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
      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
      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
      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12]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12]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3楼2014-07-10 22:19
      回复
        魏书生
        魏书生,
        男,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
        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曾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职务。
        现任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
        ,台州书生中学校长 。


        7楼2014-07-10 22:31
        回复
          谈做老师
          三重收获
          尽管生活清苦,绝大部分教师以为国分忧为荣,以为民吃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心付颗颗童心,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表达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
          许多教师甘心情愿在这住房条件差、额外收入少、耗心费神的学校工作着,甘心情愿当这许多人瞧不起的“孩子王”。
          我属于愿意当教师的这一类人,这样,我们这些愿意教书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谈我们这项又穷又苦的事业中的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觉得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又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收获人才农民劳动,收获粮食、蔬菜等农业产品;工人劳动,收获钢铁、机器等工业产品。农民、工人看到社会需要粮食、机器,看到自己生产的粮食、机器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产生幸福感、自豪感。教师呢?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是人。一个开始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育,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当然,人才的培养周期不像粮食、机器的生产周期那样短,那样很快就能看到效益,那样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唯其如此,才更使教师产生一种为祖国未来而鞠躬尽瘁的历史责任感,产生一种更加神圣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唯其如此,才使教师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培养了较为宽阔的胸怀,较为远大的目光和较为坚强的韧性,并且强化了教师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许多教师之所以爱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劳动收获——各类人才,他们爱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正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他们爱想象自己正在培养的学生们将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收获感情教师除了收获各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年复一年,教师就像从一条河的岸边接一届新生上船,用满腔热情与真挚的爱,把他们送到理想的彼岸,让他们奔向远大的前程。学生们不仅在船上时不断表达着对老师的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就在他们奔向远大前程以后,三年五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还不断表达着这种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积越深。有许多毕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同学不是相约重到母校聚会,去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吗?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感情的需要,对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帮助、信任、谅解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而教师的工作恰恰最容易使人的感情得到满足。有时候老师也批评学生,当学生咬着死理、脾气执拗起来时,也会使老师生气。然而一旦风波过去,学生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老师的一片善心之后,师生之间的情谊会愈加深重。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甚至把读书时受到老师的批评也当成了感激老师的理由。我曾和一些原来教书,后来改行从政的同志多次谈心,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失去了来自学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纯真的感情。我们不为所动,偏偏眷恋着这又穷又苦的教师工作,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活一生不单是为了名利地位,我们教书惯了,把一片真情捧给学生,也感觉到学生一片真情对自己,这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这里应该补上一笔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一种崇高的美。老师在对事业、对学生的奉献过程中也从未希冀学生的报答;受到美好感情陶冶的学生,热爱的也不仅是自己的教师,他们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生活。收获成果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随时都有科学研究的机会。不要说学校、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内有科研题目。单讲学校教育,单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就各有数不尽的科研题目。这是无穷的素材源泉,以学生的注意力为例,就能写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诸如《男女同学注意力的差异》、《一节课各类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练习题设计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增强学生注意力的若于种办法》……这用武之地该有多么广阔!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这些年来,我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语文教改漫谈》、我主编的《中学生用功术》等。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劳动确实有利于收获科研成果。4其它相关编辑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


          9楼2014-07-10 22:35
          回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7-12 15:57
            回复
              ^_^^o^O(∩_∩)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19 21:56
              收起回复
                非常棒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2-15 09:52
                回复
                  2025-05-24 15:09:37
                  广告
                  很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3-07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