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花烬吧 关注:59贴子:1,392
  • 2回复贴,共1

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简介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1楼2008-01-25 18:38回复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
                                    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2楼2008-01-25 18: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贞德的一生事迹的详情细节在于这一点上:「它是在宣誓之下留给我们的唯一的人物的生平史实,是从证人席上留给我们的唯一的记录个人一生的故事。」,1431年大审判的官方记录和二十五年后平反本案的官方记录,现在仍然保存在法国的国家档案馆。这些记录格外充分地提供了她一生的史实。 

       简介:圣女贞德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1429年,此时英法百年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在一个法国的偏远小村落里,传出一名十几岁的村民少女对外宣称自己是天主的使者,并带领法国军队击退来犯的英军,收复被占领的失土,使法国恢复成一个自由的国家。不过,在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登基之后,国王查理七世不再支持贞德,贞德所带领的法军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节节败退,她也被英军所俘虏。英军捉到贞德之后,视她为众矢之的,最后将她判以女巫之罪,活活烧死。五百年后,梵蒂冈教廷为贞德平反,将她册封为圣女贞德,平复五百年来的冤屈。 

       贞德达鲁克(Joan Of Arc)(约 
       1412-1431),幼名贞妮德,法国爱国者和烈士,出生于英法百年战争末期(1413年,月日不详),出生地是法国香槟区和洛林边界的杜鲁弥村,有「奥尔良的女儿」(the 
       Maid of Orleans)之称,她在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中,阻止了英军占领法国,因而被封为「幸运之神」,又为法国的守护神。 
       她工作时有一种意志力;她小心的喂养动物、以及操作家务...她是如此的投入于天主以及圣母玛利亚的信仰,投入之深,使得那时还年轻的我,和其它的年轻人都嘲弄她。--柯琳(Colin),贞德童年时的朋友,供述于圣女贞德的平反审判中。 

       贞妮德具有相当虔诚的宗教信仰,她年少时便能看到异象,特别是有关圣者的画面。她在1425年的某一天晚上梦见了天使军总司令—圣弥额尔,大天使圣弥额尔在梦中对她说:贞妮德,你是救祖国的少女,你将获得天主的帮助拯救法国。隔日贞德居住的杜鲁弥村被亲英的布鲁哥纽党袭击,当时贞妮德和姊姊在野外,贞妮德放下手边的工作告诉姊姊:我要上诺特丹?德?贝蒙礼拜堂!向昨晚出现在梦中的大天使圣弥额尔祷告,请他再指示我一次。贞妮德一直走到祭坛前,跪下来在胸前画了十字架。「圣母,我相信昨晚是您派圣弥额尔到我梦里来。请让我再听一次圣弥额尔的声音吧!」贞妮德似乎听到天主在召唤她,要她到「仙女之泉」去。仙女之泉位在离教堂相当远的「薛奴森林」,贞妮德走到薛奴森林时太阳已经开始西下。贞妮德双臂合抱着膝盖悄悄地做在泉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朦胧中它似乎又听到圣弥额尔的声音,在她耳边说:贞妮德,法国的命运救掌握在你手中,圣凯瑟琳和圣玛桂莱德将会保护你,拿你的勇气吧! 

       贞妮德十五岁时村庄中来了一位神秘的教士,他一面供人参观圣人遗物,一面讲述圣人的故事,顺便向人们募款。当人们都离去时,那教士问贞妮德的名字然后告诉她:「贞妮德,从明天起你就改名叫贞德吧!我一看见你便知道你不是平凡的少女。你的一生将是不同凡响的,要背负重大的使命。从前有个预言家预言『法国会灭亡在一个妇人手中,却将被一个少女救起』,现在罗雅尔河南方有一中说法『那少女会聪罗兰地分的薛奴森林中出现,还说那少女叫贞德』我觉得贞德就是你,也由衷的希望就是你。改名为贞德吧!」 

       一四二九年,法国的情况陷于谷底,天主呼唤的声音愈来愈强烈,十六岁的贞德决定投身于军队,她乔装男子经过中间管道到殿堂上向未登基的国王查理七世讲述她的「召唤」,躯使她去辅助国王登上法国君主宝座,并获准指挥为解救奥尔良而征集的军队。同年四月,她穿戴全副武士白色盔甲,手执从教堂找到的十字军佩剑,联同兄弟尚恩、彼得及三千多名群众,拉起特别为她而设的横额,浩浩荡荡的前往营救奥尔良城。 

       在贞德治军的方面上,贞德统率的军队秩序在那些流窜的匪军中,根本没有什么秩序,好像在狼群和鬣狗当中那样。他们成天大叫大嚷,到处酗酒,高声呼啸,吵闹不休,信口咒骂,用各种下流和胡闹的方式取乐;到处都是喧闹和淫荡的女人,她们的嬉戏、吵闹和荒唐行为丝毫不亚于男人。有一次,贞德来到军队这里立刻发出几项指示给将军和部下们,但她的指示把他们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了。因为她说的第一条就是,那些放荡的女人必须立即滚蛋,一个也不许留下。第二条,酗酒胡闹的行为必须制止,饮酒必须有节制,要严格规定适当的限度;纪律必须取代混乱。最后她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最高要求--这差点儿使他们从盔甲里蹦出来了:「凡是参加我的部队的人,个个都得在教士(神父)面前忏悔,自觉地摆脱邪恶;所有应征入伍的新兵每天都得做两次祈祷。」,还有特别规定:她不准部属口出秽言;不准劫掠;在每次战役前都要告解。于是部下们一时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论是谁,只要听到贞德的声音,看见她的眼神,就会像着迷似的,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当场那一伙粗鲁的汉子就似乎是觉得战神本身从云端降下来了;起初他们感到惊叹,然后就是敬意和顺从。从此以后她就可以随意调遣他们了。 
      


      3楼2008-01-25 1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