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最难耐的时段便是“倒春寒”,不过倒春寒一过,生命又像是重新开始一般活跃起来。
什刹海堤岸柳树抽枝,春风拂面,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明朗的湖面倒映着通透的蓝天,惨白了一冬的阳光此时总算是温润起来,唤着鸽子而去,悠长的鸽哨响彻耳膜。或许那些鸽子看着眼前的东西,不自觉地想那是什么玩意儿,但它们不会疑惑,它们在这片天空中已经看了太多年了。“沙燕”、“盘鹰”、“彩蝶”、“锦鲤”……更甚者亦有“蜈蚣”这样的大家伙,放这样的风筝,不止是技术,更是运气。
夏天的北京气温逼近四十摄氏度,让人们期盼的大雨又能直接淹了整座城,这个时候发达的科技就发挥作用了。可让时光倒流,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那时候,气温虽不至如今这般,但高温多雨是无疑的。鼓楼下的大碗茶便是此处在外忙碌之人的救命稻草。深绿色液体被灌入喉中,凉爽之感透彻心扉,贯通全身。而王公贵族,此时正享受特供的冰盆、时令鲜果,或手持一扇,或把玩手中核桃、扳指、紫砂壶,听着绝妙的唱腔与陈旧的历史并乐此不疲。
半天时光匆匆过,该回家的人走入胡同,即使巷如蛛网,也能凭借熟识的轨迹回到充满欢声笑语的四合院。院内的葡萄架或葫芦藤已经郁郁青青,遮盖出一片阴影,或许有“漏网之鱼”遁入,但这无妨。晚饭的桌子已经抬到院内,家中长辈坐上座,小辈按长幼次序依次入座,老北京的规矩从中体现。夜间消暑,此处极佳,拿上一把蒲扇驱赶蚊子颇为重要。
秋季最让人迷恋的还是“补秋膘”,可以打着这个旗号大吃特吃,把夏季被迫减去的脂肪补回来。只是来年夏季得更辛苦。
秋季一过,冬至便到,而后是小雪。不怕冷的,便裹上围巾,戴上手套,穿上冬衣和小伙伴打雪仗去。报仇雪恨,我猜便是由此而来——把今年对他的不爽全都寄托在雪球之上,大力扔过去吧!
就在这种欢脱的猫冬中,春节的来临更能让人开心。对联、窗花、红灯笼,与雪交相呼应;年糕、冰糖葫芦、年夜饭,与各种美食并存。春节真是个暖心暖胃的节日啊!
老北京的一切,因为时光的积淀而变得韵味十足。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流水般的光阴是美好的——让恋人的手在自己手中慢慢变老;让当年伏膝而寝的稚童长成顶天立地的青年;让一砖一瓦穿上绿衣、刻上风和光的痕迹……
脱离凡尘然不可,何不过好这市井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