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思维法吧 关注:10贴子:56
  • 0回复贴,共1

天使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词意:
道常:常道,指运用规律实现计划的方法
朴:质朴
臣:臣服
自宾:主动服从,归顺
均:均匀;公平
殆:灾祸
甘露:甘美的露水
自均:自动调和,调节 调和,调节
有名:有了名,懂得了常道方法的运用
知止: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始:起头,最初开头,开始
制:规定,法规,制度 控制;制服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 这里指常道被发现后,成为智者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
有名:指常道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殆:危险
译文:
常道是质朴的,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道虽然很小,但天下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于自己的意志。
领导者如果能够处处遵循着常道而行事,万事万物的变化自然就会井然有序。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很和谐,施福与其所领导的区域。
在他领导下,不用施加强制命令,百姓们就能自动调和。
常道这个概念形成之后,这个名字也就有了,常道成为智者固定不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智者因此也就能够做到适可而止。
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了。
本章与大道原理之间的关系:
本章讲大道的独立特性,没有谁能改变它,也没有谁能脱离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它摆布,熟悉了它,顺应了它,就能无所不为。
举例:
魏惠王死,下葬的日子已定。可是当天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那么高,城郭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准备用木板构筑栈道去送葬。群臣都去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殡,人民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
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的缘故,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说:“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吗?”
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给它搭起灵棚,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牛车难以前行,太子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是不是有些急躁?希望太子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护国家,安顿人民,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吗?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大概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
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文王义举。向天下宣扬文王的礼仪,这难道是小事吗?
分析:
太子是从礼出发,而不顾客观条件的许可,这就背逆了大道,所以遭群臣反对。
根据道的规律,当有具备了的时候,无,即趋势便会生成。
太子的想法,对惠子来说,属于一个客观存在。要想改日安葬,必须使太子拥有支持更改下葬日期的观念。这是实现改葬的必然条件。
所以惠子不是用实际条件为由去使太子放弃礼的观念,而是通过丰富礼这个观念的内容,指出“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护国家,安顿人民,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
这一理念,使改葬不仅合于了礼,而且变成了必须要改葬才合乎于礼,不改葬便违背了礼。太子自然心悦诚服。
惠子就是通过改变条件(魏太子的想法),而改变了太子送葬的决定。惠子这种做法,就大道思维行为方式:顺应规律,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趋势,从而得到预想的结果。
---------------------------------------------------
诚邀加群:《道德经》 http://url.cn/KsSW1y
诚邀加群《鬼谷子》精研与案例分析 http://url.cn/QbxxGT


1楼2014-07-05 13: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