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精蕴之一
归根复命
无始洞 述
丹道归根复命之说,源出《道德经》。
《道德经》第十六章云: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复命之义,历来注家多有发明,张松如先生说的最有意味: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是以“归根”一辞作为静的定义,又以“复命”一辞作为“静”的写状。如果说“并作”包含着“动”的意思,那么“归”、“复”便属于“静”的境界。正是在这“静”的境界中再孕育着新的生命,此即所谓“静曰复命”。《易经复卦》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邵康节于此曾加以解释:“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一阳初动,万物未生两语,正可形容“复命”的状态。
万物之根本,正是大道。大道者,生生之机也。只有回归道根,才能复创生之一阳。对于这一阳起复,丹经自有美论。
《周易参同契》云:
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神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于是仲尼始鸿蒙,乾坤得洞虚。稽古当元皇,关睢建始初。冠婚气相纽,元年用芽滋。
又云: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溷闷蒙鸿,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
此晦朔之间,正是坤复之中,乃是天地乾坤变化之要妙,丹道成就之宝基。
丹道归根复命论,是对老子归根复命说的发展,其特点是明确指出了复命的物质基础,并建立了复命的整个流程及对复之细节的描述。复命的物质基础即先天一气,即大道不息之生机,丹道称作真铅。复命的流程,也就是丹道全程,即安炉立鼎、坎离交媾、采取药物、温养脱胎。
丹道归根复命之论,充分体现了道教丹道哲学的特色,是丹道哲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特作赞词一篇:
《清静》之无,《内观》之定,《坐忘》之忘,皆所谓静也。静曰复命。所谓复命,乃于静中,体天地造化之消息,观阴阳交激之节律。此乃天道,不可言诠。入于其中,雷霆浩瀚,生机涌动,气象万千。其生生不息,无一时暂留,应接不暇。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我云:归根复命,天地悉生。世皆好静,而不知静。夫静中之造化,其孰解欤?不能体复命之妙,非真静定也。归根者,非徒以静为务也,其旨归固在于复命。生机不绝,如丝如缕,再造天地,重生乾坤。此之谓归根,此之谓复命。
归根复命
无始洞 述
丹道归根复命之说,源出《道德经》。
《道德经》第十六章云: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复命之义,历来注家多有发明,张松如先生说的最有意味: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是以“归根”一辞作为静的定义,又以“复命”一辞作为“静”的写状。如果说“并作”包含着“动”的意思,那么“归”、“复”便属于“静”的境界。正是在这“静”的境界中再孕育着新的生命,此即所谓“静曰复命”。《易经复卦》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邵康节于此曾加以解释:“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一阳初动,万物未生两语,正可形容“复命”的状态。
万物之根本,正是大道。大道者,生生之机也。只有回归道根,才能复创生之一阳。对于这一阳起复,丹经自有美论。
《周易参同契》云:
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神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于是仲尼始鸿蒙,乾坤得洞虚。稽古当元皇,关睢建始初。冠婚气相纽,元年用芽滋。
又云: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溷闷蒙鸿,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
此晦朔之间,正是坤复之中,乃是天地乾坤变化之要妙,丹道成就之宝基。
丹道归根复命论,是对老子归根复命说的发展,其特点是明确指出了复命的物质基础,并建立了复命的整个流程及对复之细节的描述。复命的物质基础即先天一气,即大道不息之生机,丹道称作真铅。复命的流程,也就是丹道全程,即安炉立鼎、坎离交媾、采取药物、温养脱胎。
丹道归根复命之论,充分体现了道教丹道哲学的特色,是丹道哲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特作赞词一篇:
《清静》之无,《内观》之定,《坐忘》之忘,皆所谓静也。静曰复命。所谓复命,乃于静中,体天地造化之消息,观阴阳交激之节律。此乃天道,不可言诠。入于其中,雷霆浩瀚,生机涌动,气象万千。其生生不息,无一时暂留,应接不暇。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我云:归根复命,天地悉生。世皆好静,而不知静。夫静中之造化,其孰解欤?不能体复命之妙,非真静定也。归根者,非徒以静为务也,其旨归固在于复命。生机不绝,如丝如缕,再造天地,重生乾坤。此之谓归根,此之谓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