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章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大家就不会去争夺那些虚名了。
2、不贵难得之货: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
3、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4、不见可欲:不显耀可能引起贪心的事物。
5、虚其心:使他们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让人们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
6、「实其腹」:有两重含义,一是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二是让众生、百姓有内涵、有智慧。
7、「弱其志」: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世间法」是越修越厉害,我慢越来越大; 而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我慢是会越来越少的。
8、「强其骨」:就是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就是要有气节。「道骨」跟「我慢」不同,我慢是从「自我」出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却是不一样,「道骨」是指修行人要有气节,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9、「无知」:这里的「无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讲的「智慧」,这里的「知」是指一般世智辩聪的聪慧、知识。「无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
10、「无欲」:就是要淡薄各种欲望。
11、「使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12、「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然后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
13、「无为」:以「无我、无私」的心灵境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情叫做「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真正要了悟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只有真正体会到大自然、天地的「无我、无私」的精神,才能够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做出「无为」来。“无为”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我、无私」的,做什么事情就默默去做,自己觉得该做,就去做,里面没有争逐个人的名利的想法,也没有展现炫耀我是、我能、我慢的念头。
[译文]
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众生就不会去争夺这些虚名了;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这样众生就不会想要窃为己有了;不显耀容易引起贪心的事物,这样众生的心就不会被迷乱了。
如果让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来治理政治或是教导众生、百姓的话,他就会教导众生、百姓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还要有内涵、有智慧;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还要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要有气节。
教导众生、百姓去了悟到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众生、百姓就会自然的放弃那些尔虞我诈,自然的就能够淡泊,能够知足,真正知足就会常乐。并且要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圣人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就会太平。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法则,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大家就不会去争夺那些虚名了。
2、不贵难得之货: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
3、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4、不见可欲:不显耀可能引起贪心的事物。
5、虚其心:使他们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让人们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
6、「实其腹」:有两重含义,一是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二是让众生、百姓有内涵、有智慧。
7、「弱其志」: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世间法」是越修越厉害,我慢越来越大; 而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我慢是会越来越少的。
8、「强其骨」:就是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就是要有气节。「道骨」跟「我慢」不同,我慢是从「自我」出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却是不一样,「道骨」是指修行人要有气节,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9、「无知」:这里的「无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讲的「智慧」,这里的「知」是指一般世智辩聪的聪慧、知识。「无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
10、「无欲」:就是要淡薄各种欲望。
11、「使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12、「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然后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
13、「无为」:以「无我、无私」的心灵境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情叫做「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真正要了悟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只有真正体会到大自然、天地的「无我、无私」的精神,才能够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做出「无为」来。“无为”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我、无私」的,做什么事情就默默去做,自己觉得该做,就去做,里面没有争逐个人的名利的想法,也没有展现炫耀我是、我能、我慢的念头。
[译文]
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众生就不会去争夺这些虚名了;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这样众生就不会想要窃为己有了;不显耀容易引起贪心的事物,这样众生的心就不会被迷乱了。
如果让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来治理政治或是教导众生、百姓的话,他就会教导众生、百姓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还要有内涵、有智慧;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还要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要有气节。
教导众生、百姓去了悟到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众生、百姓就会自然的放弃那些尔虞我诈,自然的就能够淡泊,能够知足,真正知足就会常乐。并且要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圣人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就会太平。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法则,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