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好的一篇文章,新人共享,希望每个认真看完的新人有新的感悟。
———————————————————————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著。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下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下部共鸣,声音的高度不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著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著。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下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下部共鸣,声音的高度不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著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