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八代目未继承法华三郞名号之前的作品。制作于昭和19年即1944年。备前传风格。刀姿颇为凌厉凶悍,刃长二尺二寸八分、反六分六厘、元幅3.1,先幅2.1,元重6.5、先重5。刀身约749克,都是我心仪刀的标准之内。地肌小板目,地金精美耐看,颇有古风的逆丁子,沸粒霸气涌现,火焰帽子,地刃动态颇为耐看。法华家独特宽大的刀茎既保证了柄的强度,也让刀身有更好的平衡性,刀茎细节处理也一丝不苟,几近卖弄法华派独特的切铭书法漂亮得销魂蚀骨,为此刀配上了相当高级做工精美的下贝包有金箔双色二重锄套在刀上更添一份庄重华丽。实在让一直想收一把法华派的刀的小弟一见心醉,故出手纳之。
法华三郎一门起源为平安时代后期奥州平泉为藤原氏制造武器的奥州丹锻治刀工集团,可谓藤原氏的兵工厂,其中一支分支以舞草为据点。法华系为藤原氏支配下的寺院—法华院庇护下的刀工,这时候该派号为“法华经太郎”(名工有信房、清房、基高等)。
12世纪末1189年,源赖朝发动奥州合战,攻灭了割据陆奥国地区的奥州藤原氏势力,统一全国。该派刀工集团亦被镰仓势力的各地武将作为战利品带回各地,其中法华经太郞(高桥清房)移住至当时的四国赞岐国的松山,成为大和传奥州分支为古赞岐锻冶之祖,亦成为仙台藩刀工、现法华三郞一派之祖。
法华三郎初代:清房生于宝历三年即1753年,师从山城大掾国包的后代九代半藏国包、六代安伦及水心子正秀。活到了76岁,作品经历了宝历、明和、安永、天明、宽政、享和、文化、文政等年号。墓碑上刻着“清庭了悟居士,文政12年丑年3月12日”
从初代清房开始,二代安房(安永4年,1775年生)三代吉房(宽政11年,1799年生)四代包房(庆应元年,1865年生)作风皆为大和传。
五代俊房(天保10年,1839年生),因为大众喜好花哨的备前物风格,从涌谷的刀匠佐佐木一龙斋贞俊处学来备前传,法华家大和传的做法却就此失传。
明治维新(1868)迎来了长达九年的废刀令,法华家只能转向刃物锻冶。
六代信房(高桥武平,文久元年,1861年生)虽然经历着废刀令,但却继续努力向其父学习备前传的做法,将法华家的锻冶技术保存了下来,明治17年(1884)在仙台镇司令部的工兵联队(先于东北镇台,后来至第二师团)服兵役。当时的仙台镇司令官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知其为锻冶屋出身,让其制作一把刀,于是其与联队内同为锻冶屋出身的士兵一起制作了一把备前传的刀,切铭为“法华三郞”送上,得到了酒与若干金子的回报。
六代信房精通10种制作不同含炭量的卸铁方法,称为卸十法
初代清房学到的水心子正秀所谓“复古新刀论”,在六代目处得到了传承,要得到有如古刀般精良的地铁,必须收集大量古代的铁制品、如古钉、古家具、古铁瓶甚至微小的铁屑等。
明治维新后,兴起了西洋式制铁,而且因为废刀令的原因刀的需求下降至冰点,很难获得优秀的刀剑用钢,这个也是六代信房努力追求卸铁法的原因。
七代信房(高桥升平)(明治18年生)除了从父亲处学习到备前传,年轻时作为流浪职人,至各地刀工学习新的技术。昭和期锻刀工坊有二十二名弟子。相当有进取心,在昭和刀匠位列中排位也比较高。圣代刀匠位列为:【贵品上位; 】 最上大业 検査役格

法华三郎八代目,本名高桥升,明治42年(1909)五月出生于室兰市,七代目法华三郞信房之子,大正2年(1913)。六代目去世后与其父移住回故乡宫城县松山町。
初铭景房,正式继承法华三郞之名号后改铭信房(这时其父七代目信房隐居改铭了云),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制刀,战时成为陆军受命刀匠,他的备前传风格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技量,品位上乘,切味优秀,受到当时许多高级军官的喜爱并下订单制作,昭和14年(1939)年展出作品获新作日本刀展文部大臣赏。圣代刀匠位列为:【贵品の列】最上大业横纲格
二战后,因为禁刀,有八年期间制作空白期。其在这段期间也未闲着,一个人以大和保昌派仙台国包为研究目标钻研其技法。
昭和29(1954)后恢复制刀得到制刀许可后,他招牌的备前逆丁子风格作品在昭和29、30、31年的新作名刀展连获多个奖项,包括努力赏2次,奖励赏4次
后来多年研究大和保昌派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于昭和38年(1963)复原了大和保昌派的作风风格。被承认为仙台国包的大和保昌派的正统继承者。昭和39年(1964),在新作美术刀剑展上展出大和传的作品并获奖,之后的17年之间,每年皆获得奖项。昭和41年成为日本刀锻冶技术保持者及宫城县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昭和56年(1981)成为无监察刀匠。平成4年(1992)年其子大喜继承入门。平成12年(2000年)91岁高龄去世。平成14年其子继承名号为九代目法华三郞信房。

九代目信房

十代目法华荣喜,九代信房之子

法华三郎一门起源为平安时代后期奥州平泉为藤原氏制造武器的奥州丹锻治刀工集团,可谓藤原氏的兵工厂,其中一支分支以舞草为据点。法华系为藤原氏支配下的寺院—法华院庇护下的刀工,这时候该派号为“法华经太郎”(名工有信房、清房、基高等)。
12世纪末1189年,源赖朝发动奥州合战,攻灭了割据陆奥国地区的奥州藤原氏势力,统一全国。该派刀工集团亦被镰仓势力的各地武将作为战利品带回各地,其中法华经太郞(高桥清房)移住至当时的四国赞岐国的松山,成为大和传奥州分支为古赞岐锻冶之祖,亦成为仙台藩刀工、现法华三郞一派之祖。
法华三郎初代:清房生于宝历三年即1753年,师从山城大掾国包的后代九代半藏国包、六代安伦及水心子正秀。活到了76岁,作品经历了宝历、明和、安永、天明、宽政、享和、文化、文政等年号。墓碑上刻着“清庭了悟居士,文政12年丑年3月12日”
从初代清房开始,二代安房(安永4年,1775年生)三代吉房(宽政11年,1799年生)四代包房(庆应元年,1865年生)作风皆为大和传。
五代俊房(天保10年,1839年生),因为大众喜好花哨的备前物风格,从涌谷的刀匠佐佐木一龙斋贞俊处学来备前传,法华家大和传的做法却就此失传。
明治维新(1868)迎来了长达九年的废刀令,法华家只能转向刃物锻冶。
六代信房(高桥武平,文久元年,1861年生)虽然经历着废刀令,但却继续努力向其父学习备前传的做法,将法华家的锻冶技术保存了下来,明治17年(1884)在仙台镇司令部的工兵联队(先于东北镇台,后来至第二师团)服兵役。当时的仙台镇司令官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知其为锻冶屋出身,让其制作一把刀,于是其与联队内同为锻冶屋出身的士兵一起制作了一把备前传的刀,切铭为“法华三郞”送上,得到了酒与若干金子的回报。
六代信房精通10种制作不同含炭量的卸铁方法,称为卸十法
初代清房学到的水心子正秀所谓“复古新刀论”,在六代目处得到了传承,要得到有如古刀般精良的地铁,必须收集大量古代的铁制品、如古钉、古家具、古铁瓶甚至微小的铁屑等。
明治维新后,兴起了西洋式制铁,而且因为废刀令的原因刀的需求下降至冰点,很难获得优秀的刀剑用钢,这个也是六代信房努力追求卸铁法的原因。
七代信房(高桥升平)(明治18年生)除了从父亲处学习到备前传,年轻时作为流浪职人,至各地刀工学习新的技术。昭和期锻刀工坊有二十二名弟子。相当有进取心,在昭和刀匠位列中排位也比较高。圣代刀匠位列为:【贵品上位; 】 最上大业 検査役格

法华三郎八代目,本名高桥升,明治42年(1909)五月出生于室兰市,七代目法华三郞信房之子,大正2年(1913)。六代目去世后与其父移住回故乡宫城县松山町。
初铭景房,正式继承法华三郞之名号后改铭信房(这时其父七代目信房隐居改铭了云),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制刀,战时成为陆军受命刀匠,他的备前传风格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技量,品位上乘,切味优秀,受到当时许多高级军官的喜爱并下订单制作,昭和14年(1939)年展出作品获新作日本刀展文部大臣赏。圣代刀匠位列为:【贵品の列】最上大业横纲格
二战后,因为禁刀,有八年期间制作空白期。其在这段期间也未闲着,一个人以大和保昌派仙台国包为研究目标钻研其技法。
昭和29(1954)后恢复制刀得到制刀许可后,他招牌的备前逆丁子风格作品在昭和29、30、31年的新作名刀展连获多个奖项,包括努力赏2次,奖励赏4次
后来多年研究大和保昌派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于昭和38年(1963)复原了大和保昌派的作风风格。被承认为仙台国包的大和保昌派的正统继承者。昭和39年(1964),在新作美术刀剑展上展出大和传的作品并获奖,之后的17年之间,每年皆获得奖项。昭和41年成为日本刀锻冶技术保持者及宫城县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昭和56年(1981)成为无监察刀匠。平成4年(1992)年其子大喜继承入门。平成12年(2000年)91岁高龄去世。平成14年其子继承名号为九代目法华三郞信房。

九代目信房

十代目法华荣喜,九代信房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