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思维法吧 关注:10贴子:56
  • 0回复贴,共1

天使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将欲取天下者,当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是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唯无为而无不治矣。
词意:
天下:国家
将欲:将要;打算
取:得到 治理
为之:思想言行脱离实际
不得: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已:已矣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无为:思想言行合乎于实际
神器:帝位、国家权力 犹言神物
执:固执;坚持 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从事:行事;办事
几:将近,差一点
慎终: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也泛指谨慎;慎重
慎终于始:慎终如初。就像开始的那候那么慎重
无事:指无为。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有事:为之
正:合于法则,合于道理,正规,正大光明 恰好
奇:出人意料
正:公开的,常规策略,公平公正 透明
辅:帮助,佐助
译文:
想要治理好天下,而其决策与行动却脱离实际,我看那根本行不通啊!
天下,就像神物一样,不能用脱离实际的方式去治理,不能固执于主观成见。
脱离实际,就会失败。固执于主观成见,就会失误,犯错误。
圣人做事,都是从实际出发,所以不会有失败;
不会执着于脱离实际的主观成见,所以不会失误。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差一点就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前功尽弃。
事情展到快要成功的时候,人有了经验和教训,决策和行动,很容易从经验教训出发,而不再像一开始时候那样从实际出发了。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教训的积累,人们只能看实际,模着石头过河。有了经验教训之后,就会从经验出发,而忽略了实际。所以到了快要成功的时候,却改变了决策与行动的依据,从以前的依据实际,变为依据于经验教训,这就是人为什么不能慎终的缘故。
如果到了即将成功的时候,还能够像开始的时候那样,一切决策与行动都从实际出发,不被自己的经验教训所蒙蔽,那就不会有失败了。
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无为,即一切决策和行动就要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不能顺应自然规律,主观武断,是治理不好天下的。
治理一个小邦国,讲究一切都要合乎于常规,公正公开,透明。
而要用兵打仗的时候,则是讲究出人意料,出其不意。
治理整下天下,必须要无为。
我怎么知道天下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都是这些规律告诉我们的。
所以,
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去作为。
用无事的方式去做事。
从无味的方式中去品味味道。
以不欲的方式去立欲,不追求难得财物。
以不学的方式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结论,而是分析别人得出这些结论的历史条件,从历史条件中去认识这个规律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帮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而发展变化,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意想去处理自己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只要主观愿望切合了实际,想要达到的目的就一定可以达到。
本章在大道原理结构中的位置:
本章重点在谈治理天下过程中的无为,无为而治,指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经验知识出发,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治理目标和目的最终成为现实。
举例:
有人上书给秦昭王说:“我听说大王谋划出兵魏国,这个计划恐怕不妥当,希望大王慎重考虑一下。魏国犹如山东六国的腰部。譬如这里有一条蛇,你打它的尾,它的头就会来救护;你打它的头,它的尾巴就会来救护;打击它的腰部,首尾都会来救护。现在的魏国就好比是天下诸侯的腰身。秦国要攻打魏国,就是向天下人显示要腰斩山东六国的脊梁,这显然也将造成山东六国'首尾皆救腰身'的局面。山东六国必定害怕被消灭,只要一害怕,必定广泛联合在一起。六国的力量还很强大,我看秦国一定很快就要遭受巨大的忧患了。
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向南方出兵。矛头对准楚国,楚国兵力弱,诸侯必定不能相救。这样,秦国的领土就可以扩大,国家能够富足,兵力会加强,君王也能受到天下人的尊崇。大王听说过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他先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以此训练和整顿自己的军事力量,等攻下密须国以后,商汤认为可以征服夏桀了。现在秦国与山东六国为敌,如果不以弱国来训练战斗力量,那么军队必将遭受严重挫伤,国家必定面临更大的忧患。”
秦兵果然取道兰田,攻打楚国鄢、郢二城。
分析:
可见的客观实际,不可见的客观实际所蕴含的规律,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方向。此上书之人,为秦王所提供的,正是根据当时秦王也认可的客观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些必然性规律的分析,从而锁定了秦王以后行动的方向。
-------------------------------------------------
鬼谷术精研与案例分析群118015265 通过案例逐句分析鬼谷原理的运用。
《道德经》学院 120648134本群逐词逐句研讨原文并通过古今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1楼2014-07-03 10: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