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鲁迅文字的与众不同、百年难遇,就想到他在厦大的钟楼上所写的那些文字,尤其是这篇《写在<坟>后面》。
【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电灯自然是辉煌着,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我很奇怪我的后悔;这在我是不大遇到的,到如今,我还没有深知道所谓悔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心情也随即逝去,杂文当然仍在印行,只为想驱逐自己目下的哀愁,我还要说几句话。】
同样的环境和心情,哪怕一流的作家诚恳地写来,也大概就是——
“今夜很静,屋后面的山下有着野烧的火光;南普陀寺时时传来锣鼓声,不知怎地有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当然,杂文仍在印行,我还要说几句话。”
区别在于,一方面,天才对内外感受的描写,总能达到最大的精准:事物的形态大小、空间方位的具体、声音的强弱、色彩的明暗、动作的迟缓断续、情绪的前后转变。
天才与一流作家(有才能的人)的区别在于:天才之作,就像天才画家的画,绝不会满足于第一层面(形似)、第二层面(神似),而必要深入到第三个层面:大胆而精准的色彩和笔触——比如,用绚烂明亮的色彩描画病容,用繁复杂乱的线条勾勒圣像。这就突入了自然与精神的深处,接触到了、感受到了、描画出了运行于表象背后、生成表象的东西。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和描写的丰富性:色彩、声音、情绪;不过,这一点,一流的作家,也往往能够达到,高下只在浓度、精练的程度不同而已。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文体的高下:
首先,在每一维度上,都有深刻的变化,光、声、情绪,它们又相互纠缠、影响、对比、深化:
寂静的夜中,有光,有锣鼓声;
而锣鼓的间隔中,却又显出格外的寂静。
寂静中,电灯却又辉煌着,
而“辉煌”中,却又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有些后悔;
后悔了,却又对这后悔产生怀疑;
这怀疑却又随即逝去,
目下却还是哀愁,为了驱逐它,我要说几句话。
其次,天才的写作,绝不会为效果而效果,为笔触而笔触,他始终不会偏离感受的准确和真实,而这恰恰使得,在次一级的层面上,在更小的描写单位上,强烈的对比效果仍然存在着:
腾起(激烈的形态)的,却只是“微光”;
袭来(激烈的动作)的,却只是“淡淡的哀愁”;
后悔(激烈的情绪),却又随即逝去。
这一层面,所谓一流的作家,往往就难以企及了。
而最伟大的天才,则可以更进一步,达到第三个层面:诗。
一、带有强烈隐喻色彩的最具体的意象:“野烧”、“牵丝傀儡戏”。
二、省略与精练:
1,腾起的,不是火,而是光。——这种感觉的直接性,一般人往往难以描写得出,虽然我们看到的,其实总是光,是光的形状或其他特征。但是,人的思维总是一种本能的习惯:从感觉和属性,经过判断和推理,走向“实体”;而诗则相反:从判断回到感知,从实体回到属性,从抽象回到具体。在某种意义上,判断和推理,正是诗歌最大的敌人。或者说,诗的逻辑,是情绪、感觉、判断、推理、感觉同时并存、同时发生、尚未分离的逻辑:它是情绪,也是判断;它是感觉,也是推理。
2,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电灯“自然是”辉煌着。——夜色之中、寂静之前,锣鼓就已经响着,电灯一直辉煌着。通过一两个虚词、修饰词,最精练地交代时间上的先后、空间上的共在,在它们的背后,是感受的起灭,情绪的变化、意念的转移。
【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电灯自然是辉煌着,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我很奇怪我的后悔;这在我是不大遇到的,到如今,我还没有深知道所谓悔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心情也随即逝去,杂文当然仍在印行,只为想驱逐自己目下的哀愁,我还要说几句话。】
同样的环境和心情,哪怕一流的作家诚恳地写来,也大概就是——
“今夜很静,屋后面的山下有着野烧的火光;南普陀寺时时传来锣鼓声,不知怎地有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当然,杂文仍在印行,我还要说几句话。”
区别在于,一方面,天才对内外感受的描写,总能达到最大的精准:事物的形态大小、空间方位的具体、声音的强弱、色彩的明暗、动作的迟缓断续、情绪的前后转变。
天才与一流作家(有才能的人)的区别在于:天才之作,就像天才画家的画,绝不会满足于第一层面(形似)、第二层面(神似),而必要深入到第三个层面:大胆而精准的色彩和笔触——比如,用绚烂明亮的色彩描画病容,用繁复杂乱的线条勾勒圣像。这就突入了自然与精神的深处,接触到了、感受到了、描画出了运行于表象背后、生成表象的东西。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和描写的丰富性:色彩、声音、情绪;不过,这一点,一流的作家,也往往能够达到,高下只在浓度、精练的程度不同而已。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文体的高下:
首先,在每一维度上,都有深刻的变化,光、声、情绪,它们又相互纠缠、影响、对比、深化:
寂静的夜中,有光,有锣鼓声;
而锣鼓的间隔中,却又显出格外的寂静。
寂静中,电灯却又辉煌着,
而“辉煌”中,却又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有些后悔;
后悔了,却又对这后悔产生怀疑;
这怀疑却又随即逝去,
目下却还是哀愁,为了驱逐它,我要说几句话。
其次,天才的写作,绝不会为效果而效果,为笔触而笔触,他始终不会偏离感受的准确和真实,而这恰恰使得,在次一级的层面上,在更小的描写单位上,强烈的对比效果仍然存在着:
腾起(激烈的形态)的,却只是“微光”;
袭来(激烈的动作)的,却只是“淡淡的哀愁”;
后悔(激烈的情绪),却又随即逝去。
这一层面,所谓一流的作家,往往就难以企及了。
而最伟大的天才,则可以更进一步,达到第三个层面:诗。
一、带有强烈隐喻色彩的最具体的意象:“野烧”、“牵丝傀儡戏”。
二、省略与精练:
1,腾起的,不是火,而是光。——这种感觉的直接性,一般人往往难以描写得出,虽然我们看到的,其实总是光,是光的形状或其他特征。但是,人的思维总是一种本能的习惯:从感觉和属性,经过判断和推理,走向“实体”;而诗则相反:从判断回到感知,从实体回到属性,从抽象回到具体。在某种意义上,判断和推理,正是诗歌最大的敌人。或者说,诗的逻辑,是情绪、感觉、判断、推理、感觉同时并存、同时发生、尚未分离的逻辑:它是情绪,也是判断;它是感觉,也是推理。
2,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电灯“自然是”辉煌着。——夜色之中、寂静之前,锣鼓就已经响着,电灯一直辉煌着。通过一两个虚词、修饰词,最精练地交代时间上的先后、空间上的共在,在它们的背后,是感受的起灭,情绪的变化、意念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