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 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在鹿城区江心屿东西两屿山巅。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 (869),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 十年(1141)重建。塔身高30余米,六面七层,砖木结构,每 层塔面有一莲瓣形佛龛,外围走廊,飞檐重叠,高阁流丹,可由扶梯直上塔巅。登高远眺,匝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清末 "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辟为商埠,英国在东塔山下建领事馆。 光绪二十年(1894),强令拆除塔檐、回廊、今塔中空无顶。但顶端杂树枝繁叶茂,为古塔平添几分姿色。 西塔建于来开宝二年(969),明洪武、万历、清乾隆间曾多次重修。塔高32米、底径7米,塔身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 中空,六面七层,原有楼梯盘旋至塔巅。现塔外观完整,雄伟挺拔,每层各面设有佛龛,留有石雕佛像16尊,佛像神态自如,刻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现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美丽的江心孤屿之江心寺
在鹿城区江心屿,肇建于唐咸通间(860—874)。南宋绍兴六年(1137),蜀僧清了(真歇)奉诏由普陀来此役坛传经,时值中川淤塞,遂率众填平后,移建寺院于此,取名中川寺,其 后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明正德和清乾隆间,曾两度毁于台风。
现寺重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三进,前后有东西长廊贯通。前进山门即金刚殿,塑四大金刚坐像,面阔三间,方形木柱,青石柱础,明间中柱下置五抱鼓,歇山顶式屋面。前殿左右建钟鼓楼。单间、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名圆通殿、供观音和十八罗汉雕像。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明间两缝抬梁式,其余穿斗式,重檐歇山顶。外有回廊,前有前庭、甬道、左右厢房。后殿称三圣殿,供设弥陀、观音、势至像,面阔三间,前有庭院,左右有耳廊,连接左右三间厢楼。寺院西侧为方丈楼,面阔七间,左右厢楼三间,前辟台门。
山门面临瓯江,挂有脸炙人口的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传为南宋王十朋所撰。前立七宝如来搭,庄严肃穆。总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占地面积5100 平方米,是江心屿最大建筑群。现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abpic/item/5d56c8b43e41067f8bd4b2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