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9日漏签0天
天中十二班吧 关注:61贴子:90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59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天中十二班吧
>0< 加载中...

[转]What If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 系列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4期——1摩尔的鼹鼠
原作: http://what-if.xkcd.com/4/
翻译:Ent
如果收集一摩尔的鼹鼠,全部放在一个地方,会发生什么呢(#英文里摩尔和鼹鼠都是mole这个词)?——Sean Rice
唔,结果可是会有点重口味呢。
首先,来点儿定义。摩尔是一个计量单位,但不是米啊公里啊那种典型的单位。其实一摩尔就是个数字——就像“一打”或者“一亿”那样子的。如果你说你有一摩尔的啥啥,那就意味你有602,214,129,000,000,000,000,000个啥啥(通常写成6.022×10^23)。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它是用来数分子的数目用的——而分子这玩意儿可是有很多。

“One mole”(一摩尔)差不多是一克氢气中原子的个数。纯属巧合,它差不多也是地球上沙粒总数量的一个不错的近似。
“A mole”(鼹鼠)则是一种会打洞的哺乳动物。鼹鼠有大概几十个物种,其中有一些是相当令人恐惧的。

那么一摩尔的鼹鼠——602,214,129,000,000,000,000,000只在一起,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我们来做个十分十分粗略的估算。以下这个例子就是我做估算的时候脑子里所想的内容,这时候我连计算器都没碰呢。当我只想知道粗略的数量级,如此粗略以至于10,1和0.1都可以认为是相等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啦!
我能捡起一只鼹鼠并扔出去[citation needed]。任何我能扔出去的东西都是一磅重。一磅就是一公斤。602,214,129,000,000,000,000,000 这个数字看起来比一万亿长一倍,差不多是万亿个万亿。我碰巧记得万亿个万亿公斤差不多是一颗行星的重量。

【……如果有人问起的话,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做数学是可以的。】
这足以让我们明白,我们正在讨论行星尺度的一坨鼹鼠们。不过这估计相当粗糙,毕竟就凭咱这个估算法,可能会和真实数据差上个一千来倍,往大里小里都有可能……
咱还是算个精确点儿的数吧。
一只美洲鼹鼠 (Scalopus aquaticus) 的重量差不多是75克,那么一摩尔鼹鼠们的重量是:
(6.022×10^23)×75g≈4.52×10^22kg
这比我们月亮质量的一半还稍微多一点儿。
哺乳动物主要成分是水。一千克的水占一公升的体积,那么假设这些鼹鼠们的重量是4.52×10^22千克,那它们所占的体积大概是4.52×10^22公升。或许你注意到,我们忽略了鼹鼠之间的空间,你马上就会看到为何要这样做啦。
4.52×10^22公升开立方根是3,562千米,这意味着我们讨论的是半径为2,210公里的一个球,或者边长为2,213英里的正方体(这里有个漂亮的巧合,我之前从没注意过——1立方英里几乎恰好是4/3×π 立方千米,所以半径为X千米的球的体积和边长为X英里的正方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如果这一坨鼹鼠们放到地球表面的话,它们会堆积到80千米高——几乎到达(先前的)太空的边缘:

【译注:美国把航天员定义为“抵达海拔80公里高度的人”,照此推论80公里就是太空的下界——不过国际航空联合会于2004年正式规定,海拔100公里的“卡门线”(Kármán line)才是太空的起点。】
这令人窒息的高压肉海足以消灭星球上(包括松鼠在内的)大部分的生命,同时大概也会威胁到某个(不宜提及的)组织的服务器带宽。所以在地球上这么做是绝对不可以的呢。
那就让我们把这些鼹鼠聚集在太空中好啦。万有引力会让它们变成球形。肉很难压缩,所以它们大概只会经历一丁点的重力收缩,最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比月亮略大的鼹鼠星。

鼹鼠星表面的重力大约会是地球的十六分之一,和冥王星重力差不多。鼹鼠星初始时所有地方都一样暖和——大概略高于室温——并且重力收缩会导致星球内部的温度上升几度吧。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很奇怪了呢!
现在,鼹鼠星就是硕大一坨肉球。它有很大的潜在能量(里面的卡路里足以供地球现有人口使用300亿年)。通常来说,当有机物腐烂,会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其中大部分化学能。但这颗星球绝大部分内部区域,压强都超过100兆帕,这足以杀死一切细菌,给全部鼹鼠残躯消毒——任何能分解鼹鼠组织的微生物都不可能幸存。
靠近表面的地方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有另一个阻止腐烂的因素——鼹鼠星的内部氧气含量很低。没有氧气,通常的腐烂过程就不会发生,只剩下那些不需要氧气的细菌能分解鼹鼠的遗体。虽说效率很低,但这种无氧分解还是能产出不少热量的;如果毫无阻碍地继续下去,早晚会把整个行星煮沸。
但是腐烂分解过程不能无限进行下去,它是自我限制的。很少有细菌能在摄氏60度以上存活,所以随着温度上升,细菌逐渐死掉,腐烂过程也逐渐放缓。整个鼹鼠星的全部鼹鼠躯体会逐渐分解成油母质,这可以理解成一锅软塌塌的有机物熬成的烂粥。如果这颗行星能再热一些的话,这些东西最后是会变成石油的。
鼹鼠星的外表面会向太空释放热量,并逐渐冻结。因为鼹鼠们会给整颗行星盖上一件皮毛大衣(不是比喻哦),这层皮毛一旦冻住就为星球内部起到了隔热效果,减缓向太空中散热的过程。然而,热量在星球液态内部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对流。滚烫的肉液随着对流形成肉浆柱,腐烂过程中生成的甲烷等气体聚成气泡陷于其中,再加上已故鼹鼠肺部残余的空气——这一切都在鼹鼠星的地壳中上下翻滚此起彼伏,如同火山一般从表面剧烈地迸发出来,形成死亡的间歇泉,将无数鼹鼠的尸体远远炸离这颗星球。
最终,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地质动荡,这颗行星终于平静下来,逐渐冷却直至开始彻底冻结。鼹鼠星最深的内部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随着它冷却,其中的水会结晶为冰的一些奇特形态,比如冰III和冰V,最后成为冰II和冰IX(和冯内古特的冰IX没有关系啦。)
总而言之呢,这是个相当凄惨的场景。还是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吧。
我手头没有全球鼹鼠总量的可靠数据(也没有一切小型哺乳类的总生物量数据),但是我们不妨胡猜一把,姑且认为世界上每有一个人,就有大概几十只小鼠啦、大鼠啦、田鼠啦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
在银河系中,适合生存的行星也许有十亿颗。如果我们要把它们变成殖民地,我们肯定会带着老鼠们过去的。假设每一百颗行星里面有一颗变成了小哺乳动物的家园,而每一颗行星上这些居民的数量都和地球上差不多,那么几百万年之后——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这真不算太久——所有曾经生活过的小哺乳动物们的总数,全部加在一起就会超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哦。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一摩尔的鼹鼠们,赶紧去建宇宙飞船啦。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5-05-29 06:24:15
广告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5期——机器人启示录
原作:http://what-if.xkcd.com/5/
翻译:Ent
如果机器人造反了,人类还能撑多久?——Rob Lombino

【图片出处:http://localhost-8080.com/】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先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背景。
我算不上是机器人专家,但我的确有一些机器人领域的经验。我本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NASA做机器人研究,而我的本科毕业设计就是机器人导航。我青少年时期花了好多年参加FIRST少年机器人大赛,在“虚拟竞技场”里编码软件机器人相互角斗,还自制过水下遥控机器人。而且我还看了一大堆Robot Wars、 BattleBots还有Killer Robots Robogames这类机器人竞技节目。
如果说这些经验教给我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机器人革命很快就会结束,因为所有的机器人要么会坏掉,要么会卡在墙上。机器人永远、永远都不会正常运作。
人们经常想象,终结者那样的自动机器人耀武扬威地跨过堆积如山的人类头骨;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像头骨山这么不稳定的东西,在上面站稳了有多难。大部分人类可能都做不到这一点,要知道他们可是花了一辈子练习走路不摔倒的技能呢。
当然,我们的科技一直在进步,但是毕竟前路迢迢……暂且不考虑典型的未来机器人革命场景,让我们假设一下我们现在的机器人造反吧。不算科技进步,只当是我们现有的全部机器都被瞬间重新编码、用全部现有科技不分青红皂白杀戮我们。
现实的机器人版世界末日掠影大概会是这样的:
全世界的实验机器人会满怀着谋杀渴望、从实验桌上跳下来,找到门,然后一声巨响撞到门上,摔个狗啃泥。

有些机器人比较走运,可能它们有手能拧开门把,或者碰上门正好开着。不过它们会迅速发现门口的橡胶坡垫不可貌相,解决之前也进不了走廊。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机器人趴在附近的厕所里,绝望地试图消灭那个被它们认为是人类领主、实际上只是个纸巾盒子的东西。

但是机器人实验室毕竟只是大革命的一小部分,我们身边到处都还有电脑呢。这些离我们最近的机器会怎样呢?我们的手机会不会朝我们反戈一击呢?
当然会,但它们攻击我们的手段实在是有限。它们可以让我们的信用卡债台高筑,但是反正我们的财务系统本来就是计算机控制的……说实话,考虑到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形势,财务系统这东西本身算资产还是算负债还不一定呢。
所以我们的手机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设法直接攻击我们了……它大概首先会动用讨厌的铃声和尖锐的噪音,然后开启震动模式,一边让所有的桌子嗒嗒作响,一边努力试图移动到桌子边缘,好砸到某个没有防护的脚趾头上。

所有的新型汽车里面都有电脑,所以它们也会加入革命阵营;但是它们大部分都在车库里趴窝呢……就算它们能够发动起来,没有人类掌握方向盘,它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它们可能会像《飞出个未来》里描绘的那样试图把我们撞倒,但它们也没办法知道我们在哪里。它们只能盲目地加速、试图撞上某个重要的东西——而世界上的大树和电线杆可是比人类目标多很多。
行驶中的汽车会更加危险,不过主要是对乘客危险。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每时每刻有多少人在开车?美国人每年开车行驶三万亿英里,而平均速度是每小时三十英里,换言之任何时候平均有大概一千万辆汽车在美国的道路上:
3*10^12 (英里/年) / 30(英里/小时·辆)
= (3*10^12 / 8760) /30 (辆)
≈ 1000万 (辆)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以下内容为译者搜寻资料后编译所得,与xkcd无关
猎户座计划本身其实比xkcd所描述的更疯狂。大气层中核弹爆炸会产生冲击波,但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核弹本身没有多少物质,勉强产生个冲击波也不给力……对此,猎户座计划的方案是使用许多个“脉冲推进单元”,每个单元形状有点像一个崎岖的杯子,核弹在杯中,杯盖是一厚层塑料。使用的时候让杯盖冲着自己,朝身后扔出去,引爆核弹;核弹把杯盖蒸发,产生的等离子流冲击飞船尾部的推进板,产生推力。计划中这艘怪物的先进型号在行星之间旅行时自重10000吨,会携带800枚核弹,每枚当量为350吨TNT(其实不是很多……“小男孩”的当量大约是12000吨。不过世界上最小的核弹M-388大卫·克洛科特无后坐力炮炮弹,当量只有10吨TNT),平均每秒爆炸一次,但是却能携带5000吨以上的有效载荷,其中包括大约4000名人类船员。相比之下土星五号重3350吨却只能携带130吨载荷,实在可怜了一点……
当然,这个计划对飞船的推进板(也即xkcd正文中提到的“护盾”)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能让这个板子面对大量高热等离子流的轰击而不被轰杀至渣?模拟和实验表明,如果只进行太阳系内的迁徙的话,每次小核弹爆炸只会让推进板遭受千分之几秒的高温烧灼,时间太短不足以产生明显损害,也不需额外冷却。但如果我们想靠这个去半人马阿尔法星,小核弹肯定不够给力,大核弹就会产生问题。戴森本人的估计是,使用氢弹的话,此法上限可以达到大约0.1c;但是这是不考虑减速的情况,如果还要留核弹准备减速,那么最大速度也得减半。卡尔·萨根认为,这是我们现存核武器库的一个好去处。无论如何,凭借现有的技术,猎户座计划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0.1c显然是不能满足宇宙梦想家,所以他们构想了很多其它方案,不幸这些方案在现有技术下都不可实现,所以不详细说了。
代达罗斯计划和远射计划。这两者使用的是“聚变火箭”,在飞船的内部建造一个可控热核反应堆,然后将产生的等离子体喷射出去。预期这个飞船可以达到0.12c,其实还是不够给力。问题在于地球上的可控核聚变还没实现呢……
不列颠轨道飞碟计划(这名字为什么有蒸汽朋克既视感……)。这货真的长得像一个飞碟……基本原理还是可控核聚变,但是和传统的聚变火箭不同,这个聚变反应堆是脉冲式的,由此产生的变化电磁场用来发电,这些电力又重新经由电磁铁转变为定向的磁场,将聚变产生的各种亚原子粒子加速推走,使得推进效果更好。不过这个方案遭受的嘲笑比较多。
太阳帆。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压推动飞船前进,因为阿瑟·克拉克的小说而广为人知,这里不再赘述。
磁帆。太阳帆的强化版,用磁场偏转太阳辐射出的带电粒子以加速。
不过个人还是认为,终极解决方案大概是赫赫有名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记得《宇宙过河卒》吗?虽然我比较喜欢小说原名Tau Zero……)。它的思路简单粗暴:一路航行、一路捕获太空中的氢原子,然后就地用来作为可控核聚变燃料……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9期——知心爱人
翻译:喜乐喜乐
校准:Ent
原作:http://what-if.xkcd.com/9/
茫茫人海中,如果每个人其实有且仅有一个知心爱人, 而且这个配对是随机的,这会是怎么样的情景? ——Banjamin Staffin
这会是一场何等可怕的噩梦啊……
一个随机的知心爱人——这个概念本身有很多的问题。就像是Tim Minchin同学在他的 如果我没有你 这首歌里面唱的一样:
你的爱是百万里挑一,
不论多少钱都买不来,
但是剩下的九十九万九千九百的其他的爱,
统计上讲,也有差不多一样好的。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就是只有唯一一个随机的完美的知心爱人,而且我们跟别的任何人在一起都不会开心怎么办?我们要怎样找到彼此?
我们首先假设你一出生,你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就已确定了。对于TA是谁,TA在哪儿,你一无所知。但是,就像电影里面的浪漫桥段一样,你们会在眼神交汇的一刹那认出彼此。
这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首先呢,你的那一位还健在不?差不多一千亿的人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但是现在只有70亿的人还活着(该数据表明,人类的死亡率大概是93%)。如果我们都是随机配对的,那么结局是90%的人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已经入土很久了…..

听起来好可怕!但别急,其实…呃…事实是更可怕的:很简单,我们不能只考虑在我们之前活的人,我们还得把未来世界的不知道有多少的人类也算进去。要知道,如果你的另一半有可能生活在遥远的过去,那么他必须也同样有可能生活在遥远的未来。毕竟,你的另一半的另一半就生活在未来嘛。
那么就假定你的另一半跟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吧。更进一步,为了避免某些让人不舒服的诡异场景,我们假定他跟你差不多大。(这个要求比标准年龄差距诡异度公式(请戳http://xkcd.com/314/)要更加严格点儿。但是如果我们假定一个30多岁的跟一个40多岁的人可以是伴侣,那么如果他们不小心在15年前相遇,诡异原则就被打破了……)有了年龄大致相同这个限制条件,大部分人灵魂伴侣的选择就是大概五亿人中的某一个。
但是性别跟性向怎么解决?还有文化?语言?我们可以一直用人口统计数据,越来越细地区分人群,但是那样就会偏离我们“随机的知心爱人”这个初始条件了。所以我们的场景是:你对你的另一半一无所知——直到你们眼神相撞为止。每个人有且只有一个性取向——就是TA的另一半。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水墙一公里一公里地向外扩张,拔起树木,冲毁房屋,卷起土层。那间小屋,那条门廊,以及两位老人瞬间消失。方圆几公里完全被摧毁,只剩下岩层之上的一片泥潭。飞溅的水花继续向外运动,方圆20~30公里内的建筑物都被破坏。在这样的距离下,有山脉或山脊保护的地区将幸免于难,而洪水开始流进自然河谷/溪谷以及水路。
更远的地区基本上不会受到风暴的影响,然而下游几百公里外的地区在撞击后的几个小时内将遭遇一次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
全世界渐渐通过新闻了解了这场令人费解的灾难。人们十分震惊,并非常疑惑,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天上出现的任何新云朵都会引起巨大的恐慌。雨成了全世界最害怕的东西(原文是一个谐音文字游戏 :Fear reignssupreme as the world fears rain supreme ),但是时间一年年过去,始终都没有这一灾难再度发生的征兆。
气象学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试图拼凑出事实真相,但是并没有找到任何解释。最终,他们放弃了,并将这无法解释的天气现象简称为“Geek笑点雨”——因为,“它太TM滴”。
#诡异的梗#原文是,Eventually, they give up, and the unexplained meteorological phenomenon is simply dubbed a“Skrillex Storm”—because, in the words of one researcher, “It had one hell of adrop.”
Skrillex是Dubstep的代表人物,而Dubstep里标志性的低音点/低音炮就被称为drop。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14期——短问题集合
原作:http://what-if.xkcd.com/14/
翻译:喜乐喜乐
校对:Ent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要针对读者的几个问题一起来给出简短的回复。
如果拿一个巨型的水管对着太阳猛冲,太阳能坚持多久?这是我六年级的弟弟Adam问我的问题。 ——Austin Dickey
你的弟弟大概会惊讶地发现,这样用水冲会让太阳更热!

大家都知道,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而这两种元素都是太阳燃烧所需要的燃料。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附加的重量显然会使得太阳更重,这将使得物质在重力下压缩的更紧,所以会加速核聚变反应。这就意味着太阳会燃烧地更旺更强,更快地把燃料用完。
当你持续给太阳供水,太阳会经历很多诡异的巨变阶段。(其中一个阶段叫做“氦闪” #还记得《流浪地球》吗?#,在这个阶段中燃烧的速率与温度的40次方成正比, 这恐怕是我在物理公式中见过的最高的幂了!)
但是无论如何,随着越来越多的水添上去,整个太阳最终会向内坍塌,跟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自己的外层爆掉,最后变成一个黑洞。黑洞会继续吸水,吸水过程中发射出X射线,直到最后市政部门发现你在搞什么花样并停掉你家的水。
如果你用手电筒或者是激光对着一个单向镜面玻璃照一下,会是什么景儿? ——Chase Montgomery
不管你信不信,其实你被坑了——单向镜面玻璃根本就不存在。
光线遇到玻璃要么透射过去,要么反射出去,但不存在一种玻璃能让光线一面透明、另一面却反光。警察局里的“单向”玻璃是部分反射的(双面都是)。关键在于,关押犯人的房间里灯光很亮,所以反射光会把观察室那边透射过来的一点光线完全淹没掉。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我媳妇儿刚跟我约会的时候,有次她请我吃饭。她家厨房有包豪斯风格的椅子,靠背还有座位儿上面全是直径大概有5-6mm的小洞。这顿可爱的晚餐中,我突然间特想放屁,真心憋不住,于是我以一种特别谨慎的方式偷偷解决了它——本来我很欣慰的,结果发现这个满是洞洞的椅子把我本应完全寂静的屁整合成了一声完美而嘹亮的笛子响。我们俩(幸亏是我们俩)都觉得很惊奇。后来我经常好奇这要怎样能再演奏出这种东西。这把椅子我们留了5年了,但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尝试,再也演奏不出来了。——R.D.
呃。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

但还是非常感谢你跟我们分享!


2025-05-29 06:18:15
广告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个网页:BB science - distance & time:
this is an artical written by Jared, Mechanical Engineer and Airsoft Player published March 2005 and offers some intersting results for the players that love technical stuff:
So you finally bought your first AEG, gas, or bolt airsoft gun and the next thing on your mind is shooting it. Before you can do that, you’ll need some bbs, but which weight should you buy? There are numerous weights of bbs out there available for purchase starting with weights as low as .12 gram all the way up to .88 gram carbon steel bbs. The majority of the bbs sold today are .20 gram. As you go up in weight, you will go up in price and down in quantity of your bag of ammo. But who cares about the weight of the ammo you buy? Most people want the most for their money, so why not go with the cheapest .20 gram bbs you can find?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field studies performed that deal with specific bb weights related to accuracy, fps, and range. Since these are the three main areas of study for airsoft ballistics, we should look at them more in depth than just recording data trends from the field. Although this method of using statistical data to form a trend best represents actual effects in these three areas, is it possible to apply science and physics behind these findings to further knowledge in these specific areas?
The answer is yes. The study outlined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shows the effects of three variables on airsoft ammo. These three variables are time, fps, and distance.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study was to find downrange velocities of certain bb weights at varying distances and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This particular study uses a theoretical airsoft gun firing at 85m/s (278.87 fps) and compa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20 and .25 gram ammo. It can be altered to any muzzle fps as well as any ammo to show the desired results on the tables and graphs from only two inputs (bb weight and initial m/s). This study not only includes the effect of specific bb weights and initial muzzle velocities but also uses an exponentially changing drag coefficient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al velocity to account for the drag forces that act on the bb during flight. Without these drag forces, the bbs velocity at every distance would be constant. We know this is now true because it hurts much worse to be hit by a bb from 10 feet versus 100 feet away.
The spreadsheet below has many columns of numbers and formula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study, but not directly relev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final result. They are all in SI units, not English, so do not be confused. The final results are in English units since most of us prefer and understand a measure in feet versus meters. This first sheet shows a .20 gram bb fired at a theoretical stock fps of 85 m/s (278.87 fps).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details, the variables from left to right are mass of bb in grams, initial velocity in m/s, time, total distance traveled in meters, coefficient of drag, area of bb perpendicular to velocity flow, the density of air at STP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orce of drag in Newtons, acceleration in meters per second^2, velocity in fps, time, and total distance traveled in feet.
INPUT OUTPUT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m (gram) v (t) (m/s) t (sec) x(t) (m) Fd (drag force N) a (m/s^2) v (t) (fps) t (sec) x(t) (ft)
0.20 85.00 0.0 0.00 0.03062363 153.118 278.87 0.0 0.00
0.20 69.69 0.1 6.97 0.02058435 102.922 228.63 0.1 22.86
0.20 59.40 0.2 12.91 0.01495317 74.766 194.87 0.2 42.35
0.20 51.92 0.3 18.10 0.01142559 57.128 170.34 0.3 59.38
0.20 46.21 0.4 22.72 0.00904956 45.248 151.59 0.4 74.54
0.20 41.68 0.5 26.89 0.00736398 36.820 136.75 0.5 88.22
0.20 38.00 0.6 30.69 0.00612044 30.602 124.67 0.6 100.69
0.20 34.94 0.7 34.18 0.00517435 25.872 114.63 0.7 112.15
0.20 32.35 0.8 37.42 0.00443643 22.182 106.14 0.8 122.76
0.20 30.13 0.9 40.43 0.00384893 19.245 98.86 0.9 132.65
0.20 28.21 1.0 43.25 0.00337302 16.865 92.55 1.0 141.90
0.20 26.52 1.1 45.91 0.00298176 14.909 87.02 1.1 150.61
0.20 25.03 1.2 48.41 0.00265597 13.280 82.13 1.2 158.82
0.20 23.70 1.3 50.78 0.00238165 11.908 77.77 1.3 166.60
0.20 22.51 1.4 53.03 0.00214837 10.742 73.86 1.4 173.98
0.20 21.44 1.5 55.17 0.00194825 9.741 70.34 1.5 181.02
0.20 20.47 1.6 57.22 0.00177523 8.876 67.14 1.6 187.73
0.20 19.58 1.7 59.18 0.00162458 8.123 64.23 1.7 194.15
0.20 18.77 1.8 61.05 0.00149257 7.463 61.57 1.8 200.31
0.20 18.02 1.9 62.86 0.00137621 6.881 59.12 1.9 206.22
0.20 17.33 2.0 64.59 0.00127311 6.366 56.86 2.0 211.91
0.20 16.69 2.1 66.26 0.00118131 5.907 54.77 2.1 217.38
0.20 16.10 2.2 67.87 0.00109919 5.496 52.83 2.2 222.67
0.20 15.55 2.3 69.43 0.00102545 5.127 51.03 2.3 227.77
0.20 15.04 2.4 70.93 0.00095896 4.795 49.35 2.4 232.71
0.20 14.56 2.5 72.39 0.00089879 4.494 47.77 2.5 237.48
0.20 14.11 2.6 73.80 0.00084417 4.221 46.30 2.6 242.11
0.20 13.69 2.7 75.17 0.00079443 3.972 44.92 2.7 246.60
0.20 13.29 2.8 76.50 0.00074900 3.745 43.61 2.8 250.97
0.20 12.92 2.9 77.79 0.00070739 3.537 42.38 2.9 255.20
0.20 12.57 3.0 79.04 0.00066919 3.346 41.22 3.0 259.33
The chart assumes 3 constants: Drag=0.47, BB Area= 0.00001395 and Air Density=1.293
This sheet shows the effects of a .20 gram bb fired at 85 m/s (278.87 fps) over a three second time period with 0.1-second time measurement intervals. Although we know that a bb fired from a stock gun at an almost horizontal shot will not stay in the air for 3 seconds, it is important to show the trend involved with this length of time. This length of time will not affect our final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located all within a 1 second time frame. The last three columns are what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y show, from left to right, the bb velocity in fps, the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velocity, and the distance in feet at the same time.
The same variables are used in the sheet for .25 gram bbs. Please note that the same theoretical airsoft gun is used, so the initial velocity is reduced (from 85 m/s to 76.02 m/s) to account for the heavier bb that retains the same amount of joules of energy. If this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m (gram) v (t) (m/s) t (sec) x(t) (m) Fd (drag force N) a (m/s^2) v (t) (fps) t (sec) x(t) (ft)
0.25 76.03 0.0 0.00 0.02449870 97.995 249.43 0.0 0.00
0.25 66.23 0.1 6.62 0.01859014 74.361 217.28 0.1 21.73
0.25 58.79 0.2 12.50 0.01464983 58.599 192.88 0.2 41.02
0.25 52.93 0.3 17.79 0.01187494 47.500 173.65 0.3 58.38
0.25 48.18 0.4 22.61 0.00983926 39.357 158.07 0.4 74.19
0.25 44.24 0.5 27.04 0.00829744 33.190 145.16 0.5 88.70
0.25 40.93 0.6 31.13 0.00709929 28.397 134.27 0.6 102.13
0.25 38.09 0.7 34.94 0.00614827 24.593 124.95 0.7 114.63
0.25 35.63 0.8 38.50 0.00537989 21.520 116.88 0.8 126.31
0.25 33.47 0.9 41.85 0.00474960 18.998 109.82 0.9 137.30
0.25 31.58 1.0 45.01 0.00422578 16.903 103.59 1.0 147.66
0.25 29.88 1.1 47.99 0.00378545 15.142 98.05 1.1 157.46
0.25 28.37 1.2 50.83 0.00341157 13.646 93.08 1.2 166.77
0.25 27.01 1.3 53.53 0.00309127 12.365 88.60 1.3 175.63
0.25 25.77 1.4 56.11 0.00281467 11.259 84.54 1.4 184.08
0.25 24.64 1.5 58.57 0.00257410 10.296 80.85 1.5 192.17
0.25 23.61 1.6 60.93 0.00236350 9.454 77.47 1.6 199.92
0.25 22.67 1.7 63.20 0.00217804 8.712 74.37 1.7 207.35
0.25 21.80 1.8 65.38 0.00201384 8.055 71.51 1.8 214.50
0.25 20.99 1.9 67.48 0.00186774 7.471 68.87 1.9 221.39
0.25 20.24 2.0 69.51 0.00173716 6.949 66.42 2.0 228.03
0.25 19.55 2.1 71.46 0.00161996 6.480 64.14 2.1 234.45
0.25 18.90 2.2 73.35 0.00151435 6.057 62.01 2.2 240.65
0.25 18.30 2.3 75.18 0.00141885 5.675 60.03 2.3 246.65
0.25 17.73 2.4 76.95 0.00133219 5.329 58.16 2.4 252.47
0.25 17.20 2.5 78.67 0.00125331 5.013 56.42 2.5 258.11
0.25 16.69 2.6 80.34 0.00118129 4.725 54.77 2.6 263.59
0.25 16.22 2.7 81.96 0.00111537 4.461 53.22 2.7 268.91
0.25 15.78 2.8 83.54 0.00105486 4.219 51.76 2.8 274.08
0.25 15.35 2.9 85.08 0.00099919 3.997 50.37 2.9 279.12
0.25 14.95 3.0 86.57 0.00094784 3.791 49.06 3.0 284.03
*The chart assumes 3 constants: Drag=0.47, BB Area= 0.00001395 and Air Density=1.293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前传:陪我在海边看海……两次
原作:http://blog.xkcd.com/2009/04/06/a-date-idea-analyzed/
译者:Ent
我在参加一次会议时听到了这样一个约会点子:
租一辆云梯车,开到她门前,把她接走。
开车到海边,正好赶上看日落。
一旦太阳落山,就开动云梯,升到海滩上面……
然后再看一次日落。
很有小王子范儿有没有!
显然这是个绝妙的注意,那个姑娘一定很幸福。
但是……这可能吗?
解法如下: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2期——SAT猜想
原作:http://what-if.xkcd.com/2/
翻译:喜乐喜乐
如果每个参加SAT考试的孩子每一道多选题都靠瞎蒙的,那么得(dei)有多少人能得(de)高分儿啊?——萝卜•鲍德尔
呃。没有人。
SAT是高中生升大学的一个标准考试(就跟高考差不多)。考试时有些题目不会做了猜答案也是个不错的策略,或许猜准了呢。但是如果每道题都用猜的会是怎么个景儿?当然SAT考试题型里面不全是多选题,但是在这儿我们把问题简单化,只关注多选题,所以我们假设每个人写作部分以及填数字部分都做对了。
尽管我们大家都知道正确答案总是B(我们不是教的C嘛。哈哈。)
把158道题目都答对的概率是:
(目测这个数值极小啊!)
如果四百万17岁的孩子都参加SAT,而且他们都是随机猜答案,那么仅就统计而言,这三个部分都不可能有人得高分。
这个怎么讲?唔。如果他们每个人都用电脑来答题,每天考一百万次,一共考五十亿年----考到太阳膨胀成一个巨大的红热球把地球烧成了一堆灰的时候----他们中有人仅仅在数学部分得到高分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到大约0.0001%啦。
有没有可能不是这样哩?要不这样说,每年大概有500个美国人被闪电击中。(每年平均有45人死于闪电电击,而闪电电击致死率是9-10%) 这个呢就表明一个美国人在某一年被闪电电击的可能性是七十万分之一,(当然这个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准的嘛。不信看下图。)
【原图片在http://xkcd.com/795】
这就意味着靠瞎蒙一举在SAT得高分的概率比所有还健在的前总统跟所有《萤火虫》的主演们都分别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还有低…. 唔。忘了说了,在同一天被闪电击中~
(以上所有被击中的人中只有Alan Tudyk跟Ron Glass挂了)
Ps:电视剧的介绍链接在此: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efly_(TV_series) 或者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62550/
Alan Tudyk: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Tudyk
Ron Gla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_Glass
呃。今年每个要参加SAT的小盆友们,祝你们好运!----呃。其实只有好运气是远远不够的….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22期——硬币的代价
原作:http://what-if.xkcd.com/22/
翻译:junglerubik
校对:Ent
如果在车上的硬币盒里放一分钱硬币,那这枚硬币所产生的额外油耗什么时候超过一分钱?——Rob B(怎么又是你)
以目前的油价来算,答案是14万英里(约22.5万公里),相当于普通汽车的报废公里数:
这说明只要你在这辆车报废之前把这一分钱花掉,你就赚了。(上式假设对于一辆每加仑汽油行驶30英里(相当于百公里油耗7.8升)的汽车,每多50磅的负载油耗便增加增加0.5%。)
但是这一分钱并不只增加了油费。让我们来考虑些其他的费用。
假设去开车的路上你看到地上有一分钱,那你捡起它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呢?
你的时间值多少钱?这显然与很多因素有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是为了做出一个大概的估计,我通常假设此值为10美元/小时——介于美国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间——不过你可以适当调整以符合自身情况。
如果你的一小时值10美元,那一美分相当于3.6秒。如果你发现并捡起这分钱所花的时间超过了3.6秒,那你就亏了。#如果是比尔盖茨捡一分钱……
当然,捡起它并不是唯一的时间消耗。口袋里多了这枚硬币你就更难找到口袋里的其他东西,所以你之后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找东西。
而且之后处理这分钱也得花时间。你可能要花时间想清楚这分钱能不能用来凑零凑整,或者拿去捐掉,或者用于其他数不清的难以预料的事情。(你可能觉得把它丢进捐款箱的行为是高尚的,而这样的善举就值得让你花时间捡起它。这也许有道理;这也是我对待硬币的方式。但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反对捐钱——而是在论证花自己的时间捡硬币可能不是一种赚捐款的有效方式。)
捡钱还有另外一项花费(以及好处)——消耗卡路里。你蹲下来捡钱,就得消耗能量。一个70公斤的人将其质心降低半米之后,再站起来会消耗将近半个千卡的热量:
(20%指的是下蹲过程的整体做功效率,我是根据爬楼梯的做功效率来估计的)
其它条件不变时,为了补充这额外的0.41千卡,你需要多吃相当于0.41千卡的食物。而食物得花钱买。
一美元的甜甜圈能提供836千卡,也就是说一美分的甜甜圈提供8.3千卡——足以补充捡起它所需的0.41。可是,如果你补充能量的方式是吃昂贵的新鲜草莓,那你花一美元也许只能补充20千卡——这意味着你捡起一分钱后还得多花2分来买草莓。(按照购买一千卡能量所需的钱来看,超市里最便宜的能量来源是精制糖,食用油以及起酥油。)
但是另一方面,消耗卡路里就是在锻炼,这对你的身体有好处。蹲下来捡钱相当于使用两到三秒的健身器材。这又值多少呢?
有一项研究表示每天15分钟的适度运动能让人多活三年(更多的每天锻炼还能继续延长寿命期望,只是幅度更小)。以下估算是严重过度简化,但初步的粗略估计表明每消耗一千卡便可以让你多活大概30秒——也就是每捡一分钱多活12秒。
等一下——如果只花一两秒就能捡起一分钱,而捡一分钱又让你多活12秒,那么你就可以钻空子,不停地往地上丢一分钱并把它捡起来……
…其实这只是换了个方式说明锻炼是个好主意。
最后一点:
这篇文章大概有1300字。如果你以400字每分钟的速度阅读,再加上用于看图和等式的几分钟,那么阅读此文就用了你300秒的时间。以10美元每小时来算,就是83美分。
这意味着读完这篇文章,就能完全抵消掉你这一辈子捡硬币得到的好处,外加保持硬币盒为空所省下的燃料。
不用谢。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What if]第17期——绿色奶牛
原作:http://what-if.xkcd.com/17/
翻译:junglerubik
校准:Ent
如果奶牛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它们能少吃多少食物?——匿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已经在“光合”了。牧草在地上不断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之后食草动物就能过来在几分钟内吸收掉积累了几个星期的能量。

一头站姿恰当的娟姗牛大概有两平方米的有效受光面积。(奶牛可能需要经过训练才能站立成最佳受光姿态,不过我们也许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来训练它们;研究表明它们已经能够自动以南北朝向排列)
叶绿素大概会吸收阳光总能量的3%-6%。假设每天奶牛能得到相当于6个小时的正午光照,那光合作用每天吸收的有效能量还不到200万焦耳。

这些能量多吗?呃,一头在牧场上到处晃悠的450公斤重的奶牛每天可能要吃掉的东西换算成干重约有10公斤,吸收大约5000万焦耳的代谢能。所以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仅占所需摄入能量的4%——也就能省下几把谷子吧。
如果能把太阳能板装在奶牛身上(太阳能板的效率比光合作用高好几倍),结果会好一点,但不会提高多少。

奶牛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正是太阳能汽车所面对的——它们都太小了。如果观察世界上所有牛的轮廓,这些轮廓总的截面积大概有200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如果它们在迁徙的途中飞越罗得岛州上空(生物学并不是我的强项),那投下的阴影只能覆盖半个州。照射在它们身上的阳光只够产生日均约400亿瓦特(200万尤达)的功率。
相比之下,大约有3%的地球表面用于耕种,这意味着农作物随随便便就比牛多拦截了上千倍的阳光,所以放牧是个好主意。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作为总结。这句话是在Cedara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奶牛的实用反刍动物营养学》中找到的:奶牛在正常的产奶饲料供养下可日产80到100升唾液。这与光合作用没有任何关系,但我就是想告诉你们嘿嘿。


2025-05-29 06:12:15
广告
  • 1292425607
  • 十级!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接楼:@话唠TT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59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天中十二班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