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昧生吧 关注:57贴子:11,128
  • 30回复贴,共1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读到这句,总觉得老杜欠厚道。现在竟渐渐能体味他的心境了。
杜甫久陷困顿,怜黄钟毁弃,恨瓦釜雷鸣,与“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气脉相通。
但一般认为《画鹰》为杜甫早期作品。那么,这种“不厚道”,其实透出了他豪言壮语背后的自信缺失。语气是俯瞰的,但视角是仰望的,自身是不得舒展的。
先自期“何当击凡鸟”,到头来是“儒冠多误身”。其中悲辛,让人不堪承受。


1楼2014-06-25 09:57回复
    杜甫: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李贺: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陶潜诗喜说荆轲”,文人多有壮士梦。杜诗言“随李广”,有引为同调之意,“李广无功缘数奇”。李贺“事猿公”,不知何谓也。鲁迅说他故作豪迈语,想来不错。李贺用典不及杜甫意境深。


    2楼2014-06-25 10:11
    收起回复
      唐代文人多怨,很大程度上是惯出来的。明清文人就自觉得多了。
      诗人治国,选官的考试考诗歌,本来就太浪漫主义了,太欠缺逻辑关联性了。
      这让会写诗的人个个觉得自己非当宰相不可,官小了就不干,但很少审视自己的政治才能,总是自夸文章好。杜甫就这样。
      明清的文人大多把当官作为一种职业,赚够了钱就回家逍遥,去做“文章“这一”千古事”去了,他们认准了文章才是自己的事业。这是进步。当然,也是被体制逼出来的。


      3楼2014-06-25 10:55
      收起回复
        唐代远行后,或有翦纸招魂的风俗。
        如: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盖旅途中风餐露宿、时时惊惕也。想到李时珍之类的巫医以“人魂”为药,为古代行人抹一把汗。。。


        5楼2014-06-25 16:30
        回复
          诗歌的对仗手法在后世曾走入极端,出现了“失半字”的说法。即对仗的句子中,每个字除了音律相反外,词性、词义范围都要相同。稍有偏差即是瑕疵。
          这样看,杜诗合要求的都不多了。
          观历代“神来之笔”,对仗多只重句法结构,即以词为单位,不苛求到字。至少不苛求到词义范围。
          邻对、借对、错综对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对仗的表现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对仗手法的表达能力。
          胶柱鼓瑟,正是不懂音乐的初学者容易办的事情。
          若“诗钟”,文字游戏,则无伤大雅。不可以作为规范。


          9楼2014-06-26 11:15
          回复
            中国古文人非常普遍、又最让人不能忍受的现象就是——自比女人。屈原得有多恶心才能创出这种手法。


            11楼2014-06-26 15:17
            收起回复
              中国的诗人能完全与丹道无涉的少之又少。
              像杜甫这样儒家气质浓郁的诗人,也常怀着丹道的梦想。尽管他的气质与丹道相违,却总时不时透出“未就丹砂愧葛洪”“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之类的情绪。
              至若李白,直以天仙自比,张口“餐紫霞”,闭口“开天关”。


              12楼2014-06-30 14:34
              回复
                回一楼,你不用可怜他,会写诗就摆出一副非宰相不当的高傲丑姿态,瞧不起纨绔,人家纨绔说不定也很有诗才,只不过日子过得太舒服没发掘出来。


                13楼2014-07-15 21:15
                收起回复
                  以我到高中为止的文化水平,最烦两个酸逼,一则杜甫,第二个文天祥。
                  文人嘛,酸不可避免。但是通篇酸,篇篇酸的,就吃不消了。一个人,不管他是俗人雅人诗人贱人,都得先吃饱了饭,再去做梦。杜甫一个大男人,好手好脚,能潦倒到那个地步,肚子饿得呼噜响,还要写诗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觉得自己在忧国忧民,本身就很不可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自身尚不能善,关心天下寒士,岂不是一句空话,老兄这顿饭还没吃上白浪费了那个写字的力气。穷酸穷酸,说的就是他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9-09 05:19
                  收起回复
                    @钩翼夫人 给你看一组诗的标题。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看出了什么?成都方圆几百里的长官,都被他烦了个遍。开口就是一百颗树,十亩果子。。。好像全都给了。这人摆儒林外史里,不知道多少名士要眼红死。。


                    15楼2015-09-09 15: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