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郎配”羞辱的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有当地的职业学校——如果所谓“差生”成为中职的唯一生源,学校质量又能强到哪里去?当学校以回扣的形式买卖学生的时候,与形形色色的黑心工厂又有什么不同?
无论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本质上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如何能身体力行着教育歧视而不自知?当职业学校以“拉壮丁”的方式扩充门面,毫无疑问宣示着这些学校自身的实力不济,难道这些学校就准备这样畸形地生存发展下去?
日前,贵州省开始中考,而铜仁市印江县的一些学生则无缘考试。《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当地一些中学自行设定分数线,劝退差生不要参加中考,并“动员”他们就读中职。个别学校被曝出,成功推荐学生后,可获得“生源介绍费”等利益输送。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曾幻想过可以不用参加考试;不过,每个人都绝对很难接受这样的“免考”——因为平时成绩差而被剥夺参加考试的权利,这无疑是一个足以令人难堪的“另类标签”。类似随便分门别类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屡见不鲜,而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本就相当脆弱,任何一种有欠妥当的举措都有可能损害到他们的尊严,给其内心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在以往的类似事件中,老师拒绝“差生”参加考试,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成绩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成绩的考虑——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成绩。以考试结果为标尺,上级衡量着老师的成绩,老师不免会同样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学生。压力向下层层传递之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必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受害者,要想杜绝此类“差生标签”,不仅需要老师懂得平等对待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同时,应试教育下片面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每次看到类似话题,都不免令人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一番话。他曾在2006年科协年会上坦言,“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转述此话,并非佐证成绩好的孩子无缘诺贝尔奖;只是想说明,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将来同样大有机会。在此之前,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一点点信心和耐心呢?
这些道理,印江县的学校和老师未必全然不知,他们之所以将学生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更多的还是为帮助完成中职的招生任务。这种为了所谓招生任务而拉郎配的做法,显然比单纯为学生“贴标签”更恶劣。无论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本质上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如何能身体力行着教育歧视而不自知?当职业学校以“拉壮丁”的方式扩充门面,毫无疑问宣示着这些学校自身的实力不济,难道这些学校就准备这样畸形地生存发展下去?
在此事件中,尤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态度——当地诸多学校都在积极为中职“拉壮丁”,一些学校甚至还能从中提取“生源介绍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岂会毫不知情?当“拉壮丁”被当做“任务”执行的时候,实际上也表明,类似的行为是政府部门统一布置,起码也是经过其默许通过的,由此不仅直接侵害学生的利益,而且势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更进一步说,这样的“拉郎配”羞辱的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有当地的职业学校——如果所谓“差生”成为中职的唯一生源,学校质量又能强到哪里去?当学校以回扣的形式买卖学生的时候,与形形色色的黑心工厂又有什么不同?
几乎就在印江县中职“拉郎配”的同时,《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舆论普遍关注——今年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劳动者工资,早已超出普通白领的工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技术工人日益走俏,低职高薪也渐成趋势。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原本大有可为,然而印江县的职业学校却在凭借幕后交易苟延残喘,这岂不是咄咄怪事?以此来看,除了严厉查处“拉郎配”的各方责任人之外,当地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本身也有必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无论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本质上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如何能身体力行着教育歧视而不自知?当职业学校以“拉壮丁”的方式扩充门面,毫无疑问宣示着这些学校自身的实力不济,难道这些学校就准备这样畸形地生存发展下去?
日前,贵州省开始中考,而铜仁市印江县的一些学生则无缘考试。《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当地一些中学自行设定分数线,劝退差生不要参加中考,并“动员”他们就读中职。个别学校被曝出,成功推荐学生后,可获得“生源介绍费”等利益输送。
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曾幻想过可以不用参加考试;不过,每个人都绝对很难接受这样的“免考”——因为平时成绩差而被剥夺参加考试的权利,这无疑是一个足以令人难堪的“另类标签”。类似随便分门别类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屡见不鲜,而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本就相当脆弱,任何一种有欠妥当的举措都有可能损害到他们的尊严,给其内心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在以往的类似事件中,老师拒绝“差生”参加考试,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成绩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成绩的考虑——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成绩。以考试结果为标尺,上级衡量着老师的成绩,老师不免会同样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学生。压力向下层层传递之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必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受害者,要想杜绝此类“差生标签”,不仅需要老师懂得平等对待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同时,应试教育下片面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每次看到类似话题,都不免令人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一番话。他曾在2006年科协年会上坦言,“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转述此话,并非佐证成绩好的孩子无缘诺贝尔奖;只是想说明,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将来同样大有机会。在此之前,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一点点信心和耐心呢?
这些道理,印江县的学校和老师未必全然不知,他们之所以将学生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更多的还是为帮助完成中职的招生任务。这种为了所谓招生任务而拉郎配的做法,显然比单纯为学生“贴标签”更恶劣。无论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本质上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如何能身体力行着教育歧视而不自知?当职业学校以“拉壮丁”的方式扩充门面,毫无疑问宣示着这些学校自身的实力不济,难道这些学校就准备这样畸形地生存发展下去?
在此事件中,尤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态度——当地诸多学校都在积极为中职“拉壮丁”,一些学校甚至还能从中提取“生源介绍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岂会毫不知情?当“拉壮丁”被当做“任务”执行的时候,实际上也表明,类似的行为是政府部门统一布置,起码也是经过其默许通过的,由此不仅直接侵害学生的利益,而且势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更进一步说,这样的“拉郎配”羞辱的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有当地的职业学校——如果所谓“差生”成为中职的唯一生源,学校质量又能强到哪里去?当学校以回扣的形式买卖学生的时候,与形形色色的黑心工厂又有什么不同?
几乎就在印江县中职“拉郎配”的同时,《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舆论普遍关注——今年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劳动者工资,早已超出普通白领的工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技术工人日益走俏,低职高薪也渐成趋势。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原本大有可为,然而印江县的职业学校却在凭借幕后交易苟延残喘,这岂不是咄咄怪事?以此来看,除了严厉查处“拉郎配”的各方责任人之外,当地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本身也有必要引起足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