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本报记者 王鸿哲 文/本报记者 李超 见习记者 刘璐
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古朴大气的门庭院洞,精刻细琢的房檐砖雕……走在周村李家疃村,穿梭于200多间古建筑中,明清民居形体简练、细节考究的形象,大巧不工而又精益求精的特殊气质,就这么倏然的扑到我们面前。
李家瞳村位于周村区王村镇,是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古村镇之一;有古建筑群落60亩、200余间,集中反映出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2013年李家疃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支书邓永荣介绍,尽管村名是李家疃,但村里现在以王姓居多。自从明洪武三年迁徙到这里以后,王姓族人便一直在这生息繁衍。他们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200余间明清古建筑多是王姓族人所建造。如今,虽然古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得有些破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精美的砖雕、飞扬的檐角以及院墙外众多的拴马桩上窥见当时村子的繁华。
村内的街道主要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东门街、南北大街、牌坊街、当铺街、盐店胡同、酒店胡同。其中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的名称颇具特色,邓永荣说,这很可能是古代的集市,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街道名称。漫步在刻满时光痕迹的街道上,依稀可以感觉到当年的热闹场景。如今的静默与沧桑难掩当时的人烟阜盛,青砖黛瓦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陈年往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古朴大气的门庭院洞,精刻细琢的房檐砖雕……走在周村李家疃村,穿梭于200多间古建筑中,明清民居形体简练、细节考究的形象,大巧不工而又精益求精的特殊气质,就这么倏然的扑到我们面前。
李家瞳村位于周村区王村镇,是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古村镇之一;有古建筑群落60亩、200余间,集中反映出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2013年李家疃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支书邓永荣介绍,尽管村名是李家疃,但村里现在以王姓居多。自从明洪武三年迁徙到这里以后,王姓族人便一直在这生息繁衍。他们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200余间明清古建筑多是王姓族人所建造。如今,虽然古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得有些破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精美的砖雕、飞扬的檐角以及院墙外众多的拴马桩上窥见当时村子的繁华。
村内的街道主要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东门街、南北大街、牌坊街、当铺街、盐店胡同、酒店胡同。其中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的名称颇具特色,邓永荣说,这很可能是古代的集市,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街道名称。漫步在刻满时光痕迹的街道上,依稀可以感觉到当年的热闹场景。如今的静默与沧桑难掩当时的人烟阜盛,青砖黛瓦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陈年往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