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质论吧 关注:71贴子:878

《磁质论》理论成果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磁质论》主要的理论成果如下:
一、把有质量的质体按质量的大小和稳定性分为4个状态层:
1、分子原子状态层。这是构成一切宏观物质基本粒子,是稳定状态的粒子。
2、质子、中子和电子状态层。这是构成一切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是亚稳定状态的粒子。
3、微观基本粒子,包括一切重子、轻子和介子。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经撞击粉碎或者衰变产生的。
4、超微观粒子。是由基本粒子衰变后的终极产物,是一种质量更小,处于稳定状态的粒子。这种超微观粒子就是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以太”“光子”或者“暗物质”等。这种超微观粒子充满一切空间。一切宏观物质都在这种超微观粒子的包裹之中。我们把这种超微观粒子称为“磁光子”。游离磁光子的集合体称为“磁质”。显然,磁光子是构成一切基本微观粒子最小的粒子,也是构成中子,质子和电子的最微小的粒子。元素的原子可以粉碎为基本微观粒子,基本微观粒子进一步衰变为磁光子


1楼2014-06-18 20:22回复
    二、揭示了引力的本质。磁质由星体的引力边缘向星体中心聚流。磁光子可以便利地透过原子中电子云的空间,而电子云的空间是占据原子绝大部分空间的,但磁光子不能透过密度大的质子和中子。磁质向星体中心聚流的动量就使得星球上的物质团聚在星球之上。


    2楼2014-06-18 20: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揭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本质。磁质向星球中心聚流,通过星球体内外球面空间的流量相等,这就导致了离星球中心的半径越小,磁质流的速度和密度就越大。磁质向星球中心聚流本身存在加速度,必然使物体降落产生加速度。计算表明,磁光子的运动速度由星球的引力边缘到星球中心有各种不同的运动速度。


      3楼2014-06-18 20:32
      回复
        五、揭示了地球内部有化学元素的合成。磁质向地心聚流,密度越来越大。通过对磁质密度的计算并结合地震波传导的规律,可以推导出化学元素合成的况概。在地面下6270千米处,磁质的相对密度达到5.97×10¹º倍,相当于中子的密度。在地面下4980千米处,地震波消失的第二过渡圈,磁质相对密度为2.22×107倍,相当于电子云的密度。于是我们可以确定在地面下4980至6270千米之间是化学元素合成的区域。地球内部有化学元素的合成,必定导致地球膨胀扩大。有很多迹象表明,地球在膨胀。


        5楼2014-06-18 20:33
        回复
          六、揭示了星球合成化学元素的进程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地球首先是从合成氢氦开始的。然后过渡到增加合成第二周期元素的进程,然后再过渡到合成第三周期的元素。合成每一个周期元素的进程需要时间约为4至5亿年。现在的地球已经能够合成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地球能够合成化学元素已经进行了近40亿多年。


          6楼2014-06-18 20:34
          回复
            七、揭示矿物地质形成年代的顺序关系。由于地球内部合成化学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由低到高来进行的,每一种元素就应该有一到几种具有标志性的矿物出现在相应的地质年代中。这种规律为地质考察和探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例如我们要寻找锂,铍等矿物应该到最古老的地质区域中去探测,寻找原子序数大的矿物,则应该到地质年代较晚期的地质区域中去探测。由于各种元素化学物理性质不同,透出地层的历程也不同,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7楼2014-06-18 20:35
            回复
              八、揭示星球内部化学元素合成的机理和磁质模型的原子结构。我们对热聚核反应机理有质疑,把科学实验的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往往是不对的。元素是怎么形成的?磁转物聚合反应机理可以给出更好的解释。在地球内部生成元素的区域,磁质首先合成氢粒子后,进一步合成氘粒子。所谓的电子云是密度比质子中子的密度小很多的由磁光子构成的磁质团,质子则是包裹在中子外层的皮,也是由磁光子构成的。然后以氘粒子为基本单位实行电子云深度重叠相互包裹到相邻粒子的质中粒子的方式而合成其它各种化学元素。即有几个氘粒子结合,元素序数就是几。


              8楼2014-06-18 20:35
              回复
                九、揭示了新海岭的形成与地轴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古海岭的走向就是古地轴的方向。


                9楼2014-06-18 20:3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十、揭示磁质聚流的动力机制。磁质为什么会向星球的中心聚流?磁质模型的原子结构有一大特点:原子核外层的磁质团可以左右旋转,也可以内外翻转。依据磁质流向星球中心聚流的假设,太空中会有多个方向的磁质流。地球跟随太阳系往北极方向高速运动,就必定有一股北极方向的磁质流相对掠过地球,正如我们跑步时掠过身边的风。高速的北极方向的磁质流,冲击地幔中高温的原子,导致原子的磁质团高速地内外翻转。带动了原子周围的磁质在原子的周围形成环状回流,这就是一个最小单位磁偶极子。整个地幔中高温的原子,在移位运动的同时,其磁质团都在同方向地实行内外翻转。结果就象大量排风扇的列阵同时开动,把外面的风源源不断地往里送。任何星体都在运动,内部大量的磁偶极子都在协同运动,促进磁质向星球中心聚流。这就是引力的来源。


                  10楼2014-06-18 20:37
                  回复
                    十一、揭示引力与电磁的统一。磁场是局部空间的磁质流其运动方向、速度和密度有异于周围磁质环境的涡流。磁质流向星球中心聚流是引力的本质。而磁质流是磁光子的集合流体,磁光子是有质量的。通过磁光子的质量与电子质量之比,再与库仑电量,磁质流的速度、密度等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定量的引力与电磁统一的关系式。


                    11楼2014-06-18 20:37
                    回复
                      十二、揭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半周期的宇宙规律。一般认为,放射性元素衰变半周期是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当我们揭示出空间存在磁质的客观实在后,不得不考虑磁质密度对元素稳定性的影响。物质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是具有连贯性的。例如在一种晶体的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低了,会促进晶体的溶解,溶质的浓度过饱和了,则会促进溶质结晶析出。因此推导出重要的预言: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半周期在地球内部由于磁质密度大而延长;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由于磁质密度低,放射性元素半周期则会缩短。因此当我们用放射性元素衰变半周期的办法测定一块陨石的年龄时,所得到的数据是不准确的。在磁质密度低的太空中,中子、质子也会加速衰变。


                      12楼2014-06-18 20:38
                      回复
                        十三、揭示太阳光波产生的机制。光子总以光的速度运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定律。我们见到太阳的光芒就是太阳发射的光子以光速运动而来的,几乎所有的书本都是这样说的。当我提出磁光子向太阳中心聚流时,大家的心里怎么想我知道。我们首先应该把光波和微观粒子射线区分清楚。光波是由介质传播的波。当磁质流向太阳中心聚流时达到太阳半径480000千米至52100千米之间的区域时是磁质转化为质中粒子的场所。在这个厚度为427900千米巨大的空间,磁光子与质中粒子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如果把磁光子和质中粒子都看成是钢性的小球,他们的大小比例就如同一个小钢珠和一座巨型的大山。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只要质中粒子轻微的一动,磁光子就获得巨大的反弹动量。随着太阳半径的缩小,磁光子与质中粒子碰撞的频率增加,不同半径范围的空间就发出不同频率的碰撞,从而发射出不同频率的光波。


                        13楼2014-06-18 20:38
                        回复
                          十四、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反思。
                          1、宇宙的年龄,测定最古老陨石形成的年龄是46亿年,测定方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半周期法测定的。还有最遥远星体的距离等。据此认为太阳系的年龄约为50亿年。
                          元素的稳定性与磁质密度有关,尤其是放射性元素。放射性性元素在磁质密度大的条件下较稳定,在磁质密度低的条件下放射性半周期缩短。所以测定的年龄是不准的。以此来计算宇宙年龄是极不可靠的。


                          14楼2014-06-18 20:39
                          回复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据测定宇宙中存在均匀的各向同性的2.7K的背景辐射,认为这是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证据。其实,在地球上空900千米测定到2.73K的微波辐射温度,是等离子衰变造成的。靠近电离层,温度会升高;再远离该太空层面,微波辐射温度就会逐渐降低以至消失。这种情况在凡有气体的星球大气层之外都有,但不是所有的空间都有。所以微波背景辐射成不了宇宙大爆炸的依据。


                            15楼2014-06-18 20:4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轻元素的丰度,测定氢、氦、氘等元素在宇宙星云中的丰度有较大值。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是早期形成的。天文学家们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渲染下居然把恒星具有强大的物质抛射的现象健忘了。星际云中的物质分明是恒星物质抛射的结果。例如太阳每年的物质抛射就相当一个小星球,抛射的这么多物质到哪去了呢?恒星的物质抛射,氢氦氘等轻质元素会被抛射到远离恒星系的边际运动,固态类元素则在恒星系内部空间运动。恒星物质抛射出来的都是原子、离子状态的粒子,在长期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小颗粒的尘埃,进而形成陨石,并撞击到行星、卫星中去。
                              气体元素氢氦等则运动到恒星系的边缘。我们观测遥远的星际云,自然先观测到氢氦等元素。所以星际云元素的丰度也不能成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


                              16楼2014-06-18 2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