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封神吧 关注:1,111贴子:17,423
  • 13回复贴,共1

几个关于封神人物的民间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意中找到的,大家看个乐吧~


1楼2014-06-18 00:11回复
    折胫河
    朝歌城西,有一条小河,距城墙只有几十步远。这就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折胫河。
    传说,殷纣王晚年的时候,确实昏得不像个样儿,一天到晚跟苏妲己在摘星楼上吃喝玩乐,不问朝政。有一天清早,纣王和妲己站在摘星楼上往西一瞧,见小河西边有一个老人跟一个小孩挑了两挑柴火,准备趟河。当时正是十冬腊月,河里冻了一层薄冰。小孩来到河边,把脚往水里一伸,觉得怪凉,赶紧把脚又缩回来。老人到河边一脱鞋,担着挑“哗啦哗啦”趟过去了。挑过他自己的挑,又来挑小孩的,最后,把小孩也背了过去。
    苏妲己一瞧,觉得怪稀罕,本来应该是小孩把自己和老人的柴火挑过去以后,再来背老人。可是,他俩正好弄了个反个儿。纣王说:“这个你就不懂啦,‘老腿老胳膊,一个顶十个’,老人骨头硬,不怕冷;小孩骨头瓤,骨髓还没有长齐,所以怕冷。”
    妲己撒娇说:“我不信,我不信!老人和小孩的骨头有啥不一样。”
    纣王说:“那咋办哩?”
    “把他俩的腿都砍了,叫我瞧瞧!”
    纣王那家伙坏的很,杀个老百姓跟杀个小鸡一样。他马上叫他手下的人,把老人小孩拉过来
    ,当着他和妲己的面,把他俩的腿都砍断了。
    苏妲己咐哈哈大笑,说:“大王,你输了!你看,这老人和小孩的骨头并没有什么两样么!”
    两位无辜百姓就这样活活被他们杀死了。后来,人们为纪念两位死者,就把这条小河,叫做“折胫河”了。


    2楼2014-06-18 00:12
    回复
      摘心台
      朝歌城西南角,有个可高可高的大台,伟说当年殷纣王的“摘星楼”就修在这个高台上。那楼修得钻天眼儿高,往楼上一立,朝歌城里城外几十里以内的风景,都瞧得清清楚楚。纣王给它起个名叫“摘星楼”,意思说,上到这个楼上一伸手,就能够着天上的星星。
      自从这个楼修好以后,纣王和姐己见天在楼上饮酒作乐,朝里啥事一概不问。传说苏妲已是天上派下来的一个妖怪,叫她专门来破坏殷纣王的江山哩,不把纣王给弄垮,死活不算拉倒。
      这一天,苏姐己正在陪着纣王喝酒,突然心疼病犯啦,疼得翻波浪打滚“嗷儿嗷儿”叫。一群御医干瞪眼,吃啥药也不灵。妲己对纣王说:“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老头儿对我说,你这个病非吃比干的心才能好!”纣王一听,心里“呼腾”一声,这还得了,比干是我亲叔父,是当朝丞相,比干一死,我这江山靠谁来保啊!纣王说:“不行!吃其他人的心不行么?”苏妲己一听,哭得更厉害啦:看来臣妾的病是只死没活啦,大王赶紧拿刀来,把我杀了算啦,免得叫我零受!”纣王一瞧,他的小美人疼得死去活来,实在不忍心,只好一咬牙:“来人哪,快去把比干的心给我拿来!”纣王的几个贴身卫土赶紧去啦。
      姜太公早就给比干算过卦,说他有大灾大难,给了比干一道“符”。说如果遇到紧急关头,事先把这道“符”吃下去,一直往正南走,不要回头,不要说话,天黑以前赶到“心乡”(就是现在的新乡市)就平安无事啦。
      纣王的卫士见了比干说:“纣王有令,叫来取你心肝为苏娘娘治病!”比干一听,立刻火冒三丈,跑到摘星楼上,大骂纣王昏庸无道,列祖列宗开创的商朝基业,定会亡在你纣王手中!可是,既为人臣,又不能不忠啊,比干骂过之后,把姜太公给的那道“符”吃了,把自己的心肝掏出来,给了卫士,下来摘星楼,一直正南走啦。走到半路上,遇见一个剜菜的老婆,看了非常可怜。比干不由地问老婆:“老太太,您剜哩啥菜呀?”那老婆原是苏妲己变的,恶恨恨地说:“没心儿菜!”比干说:“那菜没心还能活么?”老婆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必死!”比干一听,非常气愤,“扑通”一声栽倒在地,气绝身亡。
      说话不及,刮起一阵狂风,刮得天昏地暗。大风过后,就在比干死的地方,刮起了一座小土山,方圆有几十亩大。老百姓说,这叫天葬比干。这座小土山就是现在淇县和卫辉市之间的比干墓。墓的周围长满了苍松翠柏、奇花异草。说也奇怪,这些花草、树木就是不长心儿!
      传说自从比干死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原来修建“摘星楼”的大土台慢慢叫成“摘心台”啦。


      3楼2014-06-18 00:13
      回复
        苏妲己修鹿台
        淇县有个歇后语:殷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紧接着还要加上一句,事儿都坏到苏妲己手啦。这话一点也不假。
        苏妲己在摘心台挖了比于丞相的心,她还觉得不过瘾,光显殷纣王垮得慢。又想了个鲜点儿,鼓动着纣王修“鹿台”。鹿台是个啥东西哩?就是专供纣王游玩和存放好东西的宫殿。传说纣王兵败以后,就是跑到这个地方,自己放火把自己烧死的。
        咱再说苏妲已,全国有多少闲人你不用,偏偏把镇守淇水关的大将黄飞虎调去修鹿台。限他三个月以内,必须在朝歌城西南30里的太行山脚下,修起一座小土山,要像太行山一样高,在这山顶上修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宫殿,要四季风景如画,常年鸟语花香。如完不成,定斩不容!
        黄飞虎哪敢怠慢,立刻带领全军将士来到太行山下丁丁当当干起来。没用几天时间,这座小土山就快撵上太行山高啦。黄飞虎看了心里暗暗高兴。一天早起,天不明一个大将跑来向黄飞虎报告说:“黄将军,大事不好!夜里刮了一阵大风,把咱修的小土山给刮跑啦!”黄飞虎说,世上哪有这种怪事!到工地上一瞧,果然不假。那咋办哩?只好加兵添将拼命干!谁知道白天修,夜里刮,早上又是一扫光。一连几天,天天照样。
        黄飞虎真着急啦,下决心要弄它个水落石出。这天夜里,黄飞虎带上弓箭,埋伏在离工地不很远的地方,观看动静。等到三更来天,突然刮起一阵妖风,刮得天昏地暗。这时候黄飞虎恍恍惚惚发现工地上来了一个又高又大的老鸡精,带领一大群小鸡,在工地上疯啦一样挠哇。
        黄飞虎气得火冒三丈,牙咬得咯吱吱响,我说是咋回事哩,原来是你在这儿作怪呀!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那老鸡精就是一箭。这一箭不偏不斜正好射在那鸡精细门头①上,疼得它咯咯哒哒可窜啦。
        打这儿往后,鹿台工地上平静啦。黄飞虎带领全军将士和全国的能工巧匠,连明搭夜连轴儿转,不到三个月的光景把鹿台就修好啦。
        咱再说这老鸡精,原来是纣王的老婆苏妲己变的。本来她想借修鹿台再把黄飞虎除掉,可没想到差一点送了小命。她带着箭伤逃回皇宫,害怕在纣王面前露了马脚,赶紧连夜缝了一顶小花帽,往头上一戴,不但掩盖了箭伤,还增添了一俏。过去豫北一带的老婆儿们一到冬天,都好缝一顶黑色或蓝色的圈儿圈儿帽②,有的还在正前头缀上块翡翠、玛瑙花,圆圈儿镶那花儿,怪好看哩。传说那就是从苏妲已那时候传下来的。
        (特注:淇县大部分传说都说苏姐已是个狐狸精变的,唯有(苏姐己修鹿台)说苏妲已是一个老鸡精变的。)


        4楼2014-06-18 00:14
        收起回复
          姜子牙
          姜子牙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曾经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头发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他在渭水河边钓鱼也很久了,在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不懂其中的奥妙!"依旧垂钓。
          一天,他正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垂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涕涕,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于是他问明原因后方知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出门拜师求学,突然间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都说是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不然就要死在外面。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三日内必好。"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急无聊的钓鱼的穷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对着姜子牙叩头就拜,嘴里不停说着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那人,家父是当朝重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此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给他当老师,因为他现在恰好正在寻访高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
          又有一天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个的面相,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不然的话,七日内必死。"哪想到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的扬长而去。
          原来这两人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一时在城里一个传两,俩个传仨的传了出去。姜子牙的名声大躁。 从百姓传到了朝廷,同时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所以周文王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事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可是这个穷老头还真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他反到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们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真的背起来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把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二百九十四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二百九十四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武王也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东周从公元前的770年直到诸候割据的春秋时代末期的公元前476年,恰好刚刚是294年,正应了当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这是后话。


          6楼2014-06-18 00:17
          回复
            继续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22 15:25
            收起回复
              还有说纣王发明的红盖头,因为闻太师惧内,他就把闻太师老婆杀了,拿白布给盖上,血染红了就成了红盖头了,不过这里面说闻太师是纣王的舅舅


              8楼2014-07-24 14:00
              回复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新娘子出嫁那天,不但要插花披红坐花轿,头上还要蒙块大红布。这是何故?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商朝君主纣王,有个皇叔叫闻仲,此人勇冠三军,纣王的江山千斤重,他横担八百还有零,满朝文武,各路诸侯,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才能.唯有一点使群臣们不太佩服的,就是他太怕老婆了.这一年闻仲征战凯旋,满朝文武,就连纣王天子也到十里长亭迎接。酒席宴前,欢庆祝贺之余,也不知哪位大臣无意中与老太师开了个玩笑:“老太师征战北海,平定反寇凯旋归来,真是劳苦功高,今日万岁都来为你庆贺,真乃十分荣耀;只怕回到府内,见了妇人就......”老太师的脸微微一红。
                赶巧,这一情景被纣王看见了,纣王心想难道皇叔真的惧内,于是便想看个明白,回到宫院,纣王巧装打扮,往太师府而去。
                他刚到皇叔门口,正好见皇叔半跪在婶娘面前请安。纣王那个气呀,把脚一跺转回来。来到金殿即刻传下一道圣旨:命满朝文武大小官员,各带妇人随旨上殿。不多一时,大小官员都带着夫人来到金殿。参拜已毕,刚想落座。只听见纣王大喝一声,命人将他的婶娘拿下!并对婶娘说,我皇叔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别说满朝文武,就是孤王我,也十分敬重于他。你竟敢这样在家屈辱他,你大模大样地坐在上面,让我皇叔半跪着给你请安!往日群臣议论,孤且不信,今日亲眼得见,你还有何话可讲?于是下令将婶娘砍头,武士们即刻拿过三尺白绫,往脖颈上一堵,一时染了白绫。纣王大声的说道:“就以这红绫为戒,不得虐待丈夫!今后女孩出嫁那天,头上还要蒙块大红布,记着这一教训,好好地侍奉丈夫!”
                人随王法草随风,圣旨一下,各路诸侯就慢慢地传开了,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9楼2014-07-25 12:20
                回复


                  IP属地:陕西11楼2016-03-16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