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无款《歌乐图》卷,经专家鉴定为南宋时人画。然其所属朝代和描绘内容有作进一步考释的必要。图中9位女子皆披背子外衣,此服饰出现于北宋年间,流行于南宋时代。在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北宋墓(元符二年,1099年)壁画《伎乐图》,和传世的南宋《瑶台步月图》页中都可见到。此外,女子梳高髻并簪有三朵花状饰物的发式与南宋《瑶台步月图》页和《荷亭儿戏图》页中的女子发式相近。图中另二个女孩装扮官员样,所戴直脚幞头也是宋时官帽样式。另一位手抱琵琶的男艺人,穿圆领窄袖袍衫,戴曲脚幞头,与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中的吹乐艺人相同。从此图人物的服饰和幞头考察,有宋制和辽制混合的形迹。
此图的主题标以“歌乐”,较为笼统。从戏曲史考之,应是从唐代优戏发展而来的宋代杂剧,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宋杂剧逐渐演化出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两大地方性戏曲类型,都是兼有歌舞和表演并带有一定情节的戏曲形式。南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采用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北曲杂剧则用锣鼓、笛伴奏,并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此图上的乐器,除锣鼓、拍板外,并有排箫、笛和琵琶,联系人物服饰特点,应是北曲杂剧的表现形式。故而其时代应定为金代,其主题为“北曲杂剧”。
此图的主题标以“歌乐”,较为笼统。从戏曲史考之,应是从唐代优戏发展而来的宋代杂剧,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宋杂剧逐渐演化出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两大地方性戏曲类型,都是兼有歌舞和表演并带有一定情节的戏曲形式。南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采用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北曲杂剧则用锣鼓、笛伴奏,并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此图上的乐器,除锣鼓、拍板外,并有排箫、笛和琵琶,联系人物服饰特点,应是北曲杂剧的表现形式。故而其时代应定为金代,其主题为“北曲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