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学生心吧吧 关注:11贴子:537

【思想品德】初二上册补充内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中学生逐渐成熟,初步走进社会,承担的社会角色由家庭扩大至学校、社会,他们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地增多、加重,由主要靠外在的督促逐渐转变为靠内心的自觉。可以说,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责任意识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机制,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无法承担他的社会角色,当然也无法实现他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责任的践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每个公民承担并践行自己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责任是社会和谐运转的核心动力,失去了这种责任感,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我们的正常生活就会被打破。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社会和谐运转的润滑剂。因此,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1楼2008-01-15 22:33回复
    2、责任是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遵守、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道德意识。 
    4、识别正义行为的能力和追求正义的情感。正义的行为在于对社会秩序与规则的遵守和维护。


    2楼2008-01-15 22: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5、人在交往中要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也要遵守外在的法律法规,而道德与法律的作用都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则,这些秩序和规则最终是保证人的交往关系的顺利进行。离开社会生活中各种的秩序和规则,人们正常的交往活动就无法进行,社会也就无法正常运转。秩序与规则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人们的自觉。
      6、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秩序的维护需要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人们内心的道德规则,也包括外在强制的法律法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调节着人们在各种公共生活中的交往活动。秩序和规则最终要靠人的行为去贯彻和执行,没有人的实践履行,各种秩序和规则就成为一纸空文,最终使社会生活陷于混乱。
      7、遵守社会秩序是文明的行为表现,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培养的良好品质。维护各种社会秩序和规则关键在于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自己本身不破坏社会秩序,也要自觉地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做斗争,作一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监督者。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把维护社会秩序内化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自身的行为习惯。


      3楼2008-01-15 22:43
      回复
        8、两幅图片,一幅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人群,一幅是秩序井然的队伍。两幅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9、秩序离不开规则,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完善的规则。规则是秩序的保障,秩序是规则的体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规则来保障社会秩序,这些规则既有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有有外在强制的法律法规。
        各种规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束缚,但规则最终保障了人们行动的自由,保障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失去这些规则,人们的自由就失去了保障,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10、“北京市民文明公约”的具体内容即表现了规则的多样性。


        4楼2008-01-15 22:46
        回复
          13、小华以自己是未成年人为理由而拒绝遵守对号入座的规则,这种想法在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和认同各种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过程。小华的想法首先是没有对社会秩序与规则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不能对社会的秩序与规则形成认同,因此才要破坏社会规则。遵守社会秩序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被动的循规蹈矩,而是自觉的文明行为,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一步纠正小华的错误想法。维护社会秩序,要从我做起。我们常常认为遵守社会秩序是别人的事,自己一个人 不遵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一种想法叫做“搭便车”,就是见到很多人都不遵守规则时,觉得法不责众,于是自己有跟着不遵守了,这些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的是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秩序和规则的贯彻与执行关键在于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中,只有人人都从自己做起才能保障秩序与规则落到实处。


          5楼2008-01-15 22:49
          回复
            18、规则存在于社会公共生活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私人生活中。
            人的生活包括私人生活,也包括公共生活,两者难以截然分开。因此,虽然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也要时刻注意各种规则,因为我们的私人生活不可能完全脱离公共生活而具有一种完全纯粹的私人性。学生往往认为遵守规则应该是在学校、社会中的事情,以为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就不需要遵守各种规则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没有完全纯粹的私人生活,我们的生活总是和社会有所联系。在自己家里弹钢琴,此时就要注意你的琴声是否打扰了别人的休息。所以说,我们要时刻注意各种规则的存在,越是在私下发生的行为越要自觉遵守各种规则。
            19、规则存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束缚人,而是要保障人的正当权益,保障人们在秩序中生活。例如,遵守交通规则虽然耽误我们个别人的小时间,但最终节省了社会的大时间,同时也保护了我们的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的最终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20、规则的性质。有些规则是人有意识制定的,也有一些规则是在人的长期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但可以肯定,规则是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的东西。规则不同于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律,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与人无关;规则也不同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这种规律虽然离不开人的活动,但本质上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规则却属于人的主观世界。规则虽然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东西,但规则的制定必须反映客观规律,不能胡乱制定,不反映客观规律的规则不但不能保障社会秩序,反而会对社会生活造成负面效应。


            7楼2008-01-15 22:52
            回复
              21、规则是发展变化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内容和形式。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打破一些原有的社会规则,同时也会建立起一些新的规则,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就表现为新旧规则之间的较量和交替。
              22、如果规则不合理,是否还需要遵守。规则是否合理要看它合谁的理,如果合大多数人的理,就是合理的规则;如果规则只合少数人的理,不合大多数人的理,就是不合理的规则。如果一条规则制定的不合理,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要遵守呢?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改变它。可见,一个社会要有一条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渠道就必须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
              23、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一种叛逆心理,开始形成对某些事情的批判性思考,包括对一些社会秩序和规则,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在挑战权威,想在同学中出风头。认识和遵守社会秩序是文明的行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相反,破坏社会秩序只能早到别人的鄙视和唾弃。要形成自发的舆论压力,也要及时纠正那些起哄、唱反调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


              8楼2008-01-15 22:54
              回复
                24、总结:规则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有的是强制的,有的是非强制的;有的是人们有意识制定的,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法律法规属于成文的、强制性的、有意识制定的规则,道德往往是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长期约定俗成的,但所有的规则都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产生一定的束缚。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做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各种规则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束缚,但这些束缚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更大自由。
                25、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都需要人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每种社会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卸的;未成年人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26、责任意识是美德的表现,是赢得他人信任、尊敬和赞赏的基础。责任源于主体的成熟,基于主体的自立。中学生正是处于逐渐成熟,主体意识萌发,并开始承担责任的时期,因此,重点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7、中学生步入青春期,面对着交往问题,面对着走进社会认识各种社会秩序与规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成长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才能在交往中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


                9楼2008-01-15 22: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8、责任是美德的表现和基础。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约定,对他人的约定和承诺就以为着责任。
                  29、我们承担的责任体现在方方面面,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体现出人的责任意识。同时,即使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必须去承担。负责任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检验出一个人的责任感。人的责任意识:首先,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这既是我们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美德的表现。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其次,我们要对他人负责。参与社会生活就要和他人产生交往,就会彼此约定和发出承诺,而约定和承诺的履行最终还是靠人的责任意识;最后,我们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做有志青年。
                  30、对责任意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负责任的人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尊敬和赞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都需要人们负起自己的责任。责任是美德的表现和基础;其次,责任的本质。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当我们对他人做出约定和承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种社会角色都相应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最后,未成年人同样肩负着一定的责任,这些责任来自家庭、社会,也来自自己。


                  10楼2008-01-15 22:57
                  回复
                    31、责任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就个人来说,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美德的表现和基础,是我们赢得他人信任、尊敬和赞赏的关键;责任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往往体现在人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完成情况上,那些实现了精彩的人生价值的人都是积极承担并积极履行自己责任的人。一个推卸责任的人,社会无法承认他,他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就社会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都要靠人的责任意识的提高。如果我们都推脱自己的责任,那么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人们的生活就 会陷入混乱。
                    32、责任的来源。首先,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与他人发生约定或是彼此做出承诺,有的以口头形式,有的以书面形式,有的涉及到法律,有的涉及到个人信用。约定和承诺都对双方有效,因此,对他人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其次,书中从人的社会角色来讲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每种社会角色都会为我们到来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就是这些责任的承载者,因而不可推卸这些责任。


                    11楼2008-01-15 22:57
                    回复
                      33、未成年人年纪还小,是不是就不承担责任呢?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只要是社会人,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学生走进青春期,逐渐迈向成熟,主体意识萌发,责任意识开始增强。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为父母分忧;作为学生,我们有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社会公民,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从小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为自己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如何对自己负责呢?首先,对自己负责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负责任”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行动中。“见微知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其次,对自己负责,还要认真思考自己言行的后果,三思而后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冲动,对自己言行的后果预测不足,容易因一时冲动而做错事。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就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反省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12楼2008-01-15 23:00
                      回复
                        35、“游戏人生”的态度就是把人生当成游戏,把人生单纯看成是对快乐的追求,这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歌德指出,这样的人将一事无成。
                        36、“我们要对他人负责”。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和他人交往,而交往是在人的彼此约定和承诺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责任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的利益,考虑到如果自己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将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和损失。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守约践诺,“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斤”季布。


                        13楼2008-01-15 23:02
                        回复
                          37、黑格尔的名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履行责任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一定约束,一个对自己无所要求、无所约束的人,不会很好地践行自己的责任,也无法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信任,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约束”自己和“发展”自己最终是辨证统一、相互转化的,这个转化的机制就在于认真践行自己的责任。完美履行自己的责任是实现由“约束”自己向“发展”自己转化的动力源。
                          38、“角色冲突”“舍小家为大家”
                          39、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责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和谐运转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
                          40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注意社会的和谐发展。


                          14楼2008-01-15 23:05
                          回复
                            41、“见微知著”
                            42、对他人负责并不是什么自己的“无私奉献”,而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对他人负责的核心是要设身处地和反省自身。
                            43、“荧光不是光”的错误思想,缺乏进取心,采取等待、观望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从自身本质起码的做起,对岗位和本质负责就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15楼2008-01-15 23: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124.164.240.*
                              天啊,亲爱的老师。为何如此之多。您亲爱的学生已经葬入题海


                              16楼2008-01-16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