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因为创作诗歌安排的诗人,可以说是变相的强制性,而非是自愿报名。
大家普遍持着”懒得写“”写不出来啊好烦“的思想,加之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并不支持我们的方案,她说”所谓的经典诵读会,就是应该朗读名家的经典,你们这样原创,学校不会反对吗?“
基本上那段时间除了备战段考外,就是不断周旋于老师、诗人之间,诗稿被反复打印,再反复修改,当时因为改多了,整首诗都自然地背了下来。为了能顺利通过,还去跟团委联系,不断的讨论才有了最初的第一版。



这是最初的稿子,布满了修改的笔迹。
我参与创作的部分是最后一段”今天明天……“那段
以及后来成稿中古体与新体的那一句”历史是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是驻守岁月的信念“
我不否认参考了席慕蓉的《青春》以及泰戈尔的《飞鸟集》,
当时在衔接部分实在太难写了……即便是最终成品也没能很好处理,
所以最后借助了舞台效果去处理这诡异的衔接。
初代作,大家的作品像大杂烩一样地汇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