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吧 关注:50,496贴子:573,192
  • 9回复贴,共1

祖辈平凡的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年前看完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感触颇深,文中讲述的一些事和物在我了解到的现实中都有发生,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从祖辈那里听来了旧社会的事,自己亲身经历了新社会发展快速的这些年。在吧里首次发贴,讲述下我了解的祖辈们平凡的这一生。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6-14 15:27回复
    由于有许多东西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事隔多年,儿时的事有些也记不大清楚了,所以有些描述可能会不太准确,还望大家指正。很久以前就有想法把这些记录下来,现在终于下定决心写出来,所以不管有无读者我都会坚持写完,以此献给我的祖辈们。


    来自iPad2楼2014-06-14 15:58
    回复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14 17:04
      收起回复
        http://ci.baidu.com/vZiI9HnswQ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6-14 17:04
        回复
          要崩溃了,每次输入了几百字,网页就出问题了,又得重新输入,看来只有先存在电脑中再粘贴上来,只能周一再更了。


          来自iPad5楼2014-06-15 00:28
          回复
            好!(虽然只有一个字,却是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破天荒的,不拘一格,妙笔生辉的点睛之作。简简单单一个“好”字,包含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精髓!深刻表达了回帖者的心声。足以证明作者本人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好汉。此贴不仅完美的配合了主题,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看客一目了然,透彻人心。具有快、准、狠,三大特点。仅此可以证明回帖者是一位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知识渊博,学腹五车,满腹经文并文学修养极好的旷世奇才!相信五百年后,也会出现在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像唐诗三百首一样广为流传!作者本人也会被载入史册,最后让我们气运丹田,大吼一声: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15 08:52
            收起回复
              我的家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个小山村,严格说来并没有山,连绵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在这些不规则的纵横中,蕴育着一座座村落,许多人安家落户在这里,生儿育女、繁洐生息。我的家便在这其中。家所在的县是四川的传统农业大县,农民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我们无比热爱着她,她也不断回馈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带,离江较远,仅靠老天爷恩赐的雨水是远远不够庄稼生长用的,需要从江里将水输送过来,于是产生了庞大的水利工程:在江河中修筑了无数的水库,再修建灌溉渠,将水引入各村各队挖掘的用于储水的堰塘。在丘陵包围的中心位置一般会有一块相对平坦的土地,堰塘便修筑在这里。村里人聚居在堰塘的四周,背山面水,以堰塘为中心一圈圈修开了房屋。在房屋的外围便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分为田和地,有水的是田,田主要用来种稻子;没水的是地,地又分自留地和坡地,离水源较近的是自留地,主要用来种蔬菜;离水源较远位于丘陵凸起位置的便是坡地,坡地主要用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红绍(学名红薯)等主要的农作物。这样的布局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的特点来安排的,水稻喜水便放在离水源最近的平地,蔬菜娇气,个把星期得浇上一次水,在夏天得天天浇,否则就会被太阳烤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比较耐旱,在生长过程中总共浇几次水就行了。整个村子的格局像一个大开囗的饭碗,碗底是堰塘,向外依次是民居、田、自留地、坡地。这样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给农民减少许多的劳动力,要知道,我们这里给地浇水全靠肩挑的,这可是个累人的活啊!白天人们从碗底四散开来,在地里田间辛苦劳作,晚上大家又齐聚在碗底开始休整,一复一日,周而复始,一代代延续着。
              对农民来说,一年四季大致可分为农忙和农闲季节,农忙主要集中在炎热的夏季,尤以4、5、6月份和9、10月份最为忙碌,也就是春种和秋收。每年9、10月份开始播种小麦,次年4、5月份收割,收割完小麦,立马马不停蹄地开始翻地种上玉米,为了赶时间玉米和小麦得套种,所谓套种就是把两种作物同时种在一起,在种小麦时,先把地挖上一遍,然后在松软的地里挖出一路路间隔5丶6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的小窝,路与路之间隔上一米的地方就会留上一路三四十厘米的空地,这个空地有两个作用,一是在便于播种时站在空地上向小窝洒种子、施肥、浇水、掩埋;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套种玉米,在小麦收割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套种玉米,农人会提前把小麦纵路间的空路翻一遍,打上小窝,将玉米种子播上,待到收割小麦时有些玉米已经冒出了绿芽。收完小麦后又会把之前种小麦的地翻好在玉米的两旁打好绍埂,绍埂是一个个三四十厘米见方的小土包,要做成这样红绍才有生长的空间,产量才会高。待到6月份下过一场透雨后大家就会冒着细雨迫不及待地把之前培育好的绍滕插到土垄上。种完红绍,第一个农忙季节就基本结束了,之后的三个月主要就是给庄稼除草、浇水、灭虫,到了九月份便开始忙着收玉米、红绍,种上小麦。就这样一年年重复着相同的劳作,年轻不懂事的小伙磨成了经验老到的老农,持续耕种着他们的生活。


              来自iPad7楼2014-06-15 15:04
              回复
                在儿时的记忆中,农村的生活是热闹而安宁的。早晨,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家家户户的公鸡像受到感召似的,都啼叫了起来,家里做饭的大人便估摸着起床烧火做饭,吃了饭,娃娃要上学,大人要上坡劳动,所以还得准时些,不能误了时辰。早饭快煮熟的时候,家里其他人也陆续起了床,洗漱一番后,抓紧时间吃完早饭便踏着晨露上学的上学,上坡的上披,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夜晚,天黑吃完饭后,人们早早地熄灯上床睡觉了,静静地只有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声。
                在农忙季节,因为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太阳太毒辣,一般在这个时间段都不会出工,为了抢在最好的时节种收庄稼,人们都是早晨早早地起床出工,晚上收晚工。早上,天刚麻麻亮,辛勤的人们就早早地在地里开始了劳动、锄地、洒种、施肥、浇水,地里田间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劳动的同时,人们不时大声和挨得近的人交谈着,四处一派热闹的景象。到了午饭时分,家里的老人做好了饭便会打发放了学的娃儿去地里叫大人回家吃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娃儿们便站在自家院坝里朝着父母干活的方向,扯起喉咙大喊“爸爸”“妈妈”,大人们听到声音都会认真听上一听,若是自家娃儿的声音,便会停下手上的活,对着家的方向大声应答,信息传递完毕后,大人们收拾好劳动工具便迈着欢快但明显疲惫的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在路上遇上其他回家吃饭的人,还不忘交流上午的劳动成果和经验,围绕着庄稼展开着相关的话题。此时,村子里热闹非凡,大人娃儿的喊叫声,被惊扰到的狗叫声,人们豪放的谈话声,圈中肥猪盼着主人喂食的嗷嗷叫声,家里老人打骂偷食鸡猫的吵吵声,这一切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乡村交响曲,现在想起这些日子是多么的向往啊!
                大人们回到家吃过午饭,喂好牲口,便抓紧时间午休了,下午还有繁重的活等着他们,得有足够的休息才能保证下午的劳动干劲。待太阳不那么毒辣了,便结束了午休,开始了下午的劳作,下午出工得晚,人们一般都会忙到天完全黑完才结束一天的活,收拾上工具回家去,待吃过后,侍弄好牲口,便早早地洗了澡,溜达到堰塘边的田埂上,摆起了龙门阵,当然,话题的主角还是庄稼,稍凉快了,大家便结束了话题,各自回到家中睡觉了。十点过后,村里就几乎没了灯光和人声,大部份人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偶尔会传来几声狗吠,热闹了一天的村子安静了下来。直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这份宁静才被打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种紧张的气氛一直会持续到农忙结束,农人对农忙的时间是看得很重的,因为即使只相差几天,在同样的其它条件下种下的庄稼,生长和收获情况会差很多。人们对时机的把握主要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古代人民的智慧造福着子孙后代,先人创造的农历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春分、惊蛰、白露...每个节气该种收什么庄稼,都有明确的指引,而且,错过了时机,庄稼的长势可能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农忙季节,大家都会贪早摸黑,抓紧时间收种庄稼。农村人大多以农历来计生日也与此有关,这倒便宜了我,成家后,夫家不习惯记农历便以新历来给我过生日,但娘家人还是习惯农历,便会在农历生日时给我庆贺,所以,现在每年都会过两次生日,碰上润月还能过上3次生日,也挺好的。农历和新历一般都会有个把月的差异,在十七岁时,两种历法的日子会和出生时重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假如你出生在新历的八月二十日,当天农历可能是八月初二,此后,每年的八月二十日,农历都不会是八月初二,直到你十七岁时,这年的八月二十日刚好是农历八月初二,过后时间又错开了。


                来自iPad8楼2014-06-18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