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时的记忆中,农村的生活是热闹而安宁的。早晨,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家家户户的公鸡像受到感召似的,都啼叫了起来,家里做饭的大人便估摸着起床烧火做饭,吃了饭,娃娃要上学,大人要上坡劳动,所以还得准时些,不能误了时辰。早饭快煮熟的时候,家里其他人也陆续起了床,洗漱一番后,抓紧时间吃完早饭便踏着晨露上学的上学,上坡的上披,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夜晚,天黑吃完饭后,人们早早地熄灯上床睡觉了,静静地只有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声。
在农忙季节,因为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太阳太毒辣,一般在这个时间段都不会出工,为了抢在最好的时节种收庄稼,人们都是早晨早早地起床出工,晚上收晚工。早上,天刚麻麻亮,辛勤的人们就早早地在地里开始了劳动、锄地、洒种、施肥、浇水,地里田间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劳动的同时,人们不时大声和挨得近的人交谈着,四处一派热闹的景象。到了午饭时分,家里的老人做好了饭便会打发放了学的娃儿去地里叫大人回家吃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娃儿们便站在自家院坝里朝着父母干活的方向,扯起喉咙大喊“爸爸”“妈妈”,大人们听到声音都会认真听上一听,若是自家娃儿的声音,便会停下手上的活,对着家的方向大声应答,信息传递完毕后,大人们收拾好劳动工具便迈着欢快但明显疲惫的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在路上遇上其他回家吃饭的人,还不忘交流上午的劳动成果和经验,围绕着庄稼展开着相关的话题。此时,村子里热闹非凡,大人娃儿的喊叫声,被惊扰到的狗叫声,人们豪放的谈话声,圈中肥猪盼着主人喂食的嗷嗷叫声,家里老人打骂偷食鸡猫的吵吵声,这一切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乡村交响曲,现在想起这些日子是多么的向往啊!
大人们回到家吃过午饭,喂好牲口,便抓紧时间午休了,下午还有繁重的活等着他们,得有足够的休息才能保证下午的劳动干劲。待太阳不那么毒辣了,便结束了午休,开始了下午的劳作,下午出工得晚,人们一般都会忙到天完全黑完才结束一天的活,收拾上工具回家去,待吃过后,侍弄好牲口,便早早地洗了澡,溜达到堰塘边的田埂上,摆起了龙门阵,当然,话题的主角还是庄稼,稍凉快了,大家便结束了话题,各自回到家中睡觉了。十点过后,村里就几乎没了灯光和人声,大部份人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偶尔会传来几声狗吠,热闹了一天的村子安静了下来。直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这份宁静才被打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种紧张的气氛一直会持续到农忙结束,农人对农忙的时间是看得很重的,因为即使只相差几天,在同样的其它条件下种下的庄稼,生长和收获情况会差很多。人们对时机的把握主要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古代人民的智慧造福着子孙后代,先人创造的农历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春分、惊蛰、白露...每个节气该种收什么庄稼,都有明确的指引,而且,错过了时机,庄稼的长势可能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农忙季节,大家都会贪早摸黑,抓紧时间收种庄稼。农村人大多以农历来计生日也与此有关,这倒便宜了我,成家后,夫家不习惯记农历便以新历来给我过生日,但娘家人还是习惯农历,便会在农历生日时给我庆贺,所以,现在每年都会过两次生日,碰上润月还能过上3次生日,也挺好的。农历和新历一般都会有个把月的差异,在十七岁时,两种历法的日子会和出生时重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假如你出生在新历的八月二十日,当天农历可能是八月初二,此后,每年的八月二十日,农历都不会是八月初二,直到你十七岁时,这年的八月二十日刚好是农历八月初二,过后时间又错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