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文刊吧 关注:8贴子:59
  • 2回复贴,共1

金竹关公庙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对于壶镇镇金竹村村民来讲,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都要举办一个叫做“关公庙会”的盛大节目。
  金竹村是一个千年古村,约建于北宋中叶,原名叫琴溪,因溪的上游狮子潭边有一泓清泉自岩缝里溢出,顺流而下的清泉叮叮咚咚,极像琴声,故名“琴溪”。后又因山上长有一种竹节上下斜生(一般毛竹的竹节是平生)的观音竹,色泽如金,故又称“金竹”。村民将近三千人,多朱姓,跟新建镇的河阳村朱姓同祖。
  金竹村又是一个极富有历史文化的千年古村。相传早在东晋时期,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所写《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一诗中的“斤竹涧”,即是金竹的最前身。宋元之际,曾经名列浙江三大书院之一的美化书院,就位于现在金竹村的雁门山,中国传统社会中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朱熹曾多次莅临书院讲学,并入住金竹村民家中。明嘉靖时期,金竹村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朱桷。我们缙云民间广泛流传的“代王和番”故事,主人公就是金竹村的朱桷。也是在从明嘉靖时期开始,金竹村有了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公诞辰举办庙会的传统。
  对于关公,大家并不陌生。关老爷一生义薄云天,忠肝义胆,锄强扶弱,济危救困,被誉为“武圣”。在金竹千年历史上,相传是关公多次显灵显圣,帮助村民度过一个又一个劫难。早在元末的1360年,金竹村民就在村口的龟山上建了一座武安庙。明中叶后倭寇犯境,金竹村自备棍棒、大钢叉、短刀,演练护村,其排兵布阵形式就是今日钢叉舞的雏形。
  就是在纪念关公的庙会上,金竹村民“迎其神案,佐以刀灵,供以三牲,祭以纸马,伴以罗汉”,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金竹关公庙会”。2007年,迎罗汉活动中“钢叉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的“关公庙会”又多了一项“非遗艺术节”,所以传统的“关公庙会”现在改为“关公庙会暨非遗艺术节”。节目内容除了迎游乡亭、罗汉表演、哑口背疯、山歌舞、迎纸马案、烧纸马和婺剧外,又新增添了一项“少年钢叉舞”。
  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优美有力的姿态、轻脆嘹亮的声音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个节目的领队是左库小学校长叶建忠。
  “这个少年钢叉舞队是由我们左库小学组织起来的,在今年4月份刚刚成立起来。60名队员都是来自学校中3-5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是金竹村民的孩子。我们组建钢叉舞队,就是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忘记金竹村的传统文化,好好地把它继承、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接受采访时,叶建忠高兴地说。
  文化穿越时空,传统历久弥新。关公文化、钢叉舞文化既给金竹村民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给壶镇“千年古镇长寿城”的建设带来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6-13 12:39回复
    文章写得精当,赞!


    2楼2014-12-24 21: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