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坟堂的阶梯~
由坐山朝向上拍摄,这个落差比例很容易明白~~
蓝色是水线,图无法明显看见水痕。
好了图片就只有这些而已~
在平洋地葬坟一般地师都会取客土堆高来建造坟冢,像这个往下挖的例子却相当少见。
那对於这种葬法我心中是有诸多疑虑的,风水是取自然之道,而葬法只能依存於此理来造作,一切亦不能脱离自然而独存,这是我个人的拙见。
在我们这一带是属於台湾中部县市地理位置属於浊水溪南岸。浊水溪在古代尚未增设堤防的年代通常会随著雨季所以河道也会有所更动。这种河道都属於散流或破碎形式的河滩地。上游山高温度变化大再加上地震频繁,所以在温度与气候的交或作用之下,岩石结构都较松散与破碎。
那这些破碎的岩石最终还是要滚入山谷河道之中,经过於雨水的近一步冲刷与洗礼~~
台湾西部沿海经年饱受东北季风吹拂之地,粉尘沙覆盖严重。从高山上冲刷入浊水溪的岩石,与河道中的石头互相撞击与冲刷,在这些作用后常常出现许多极为细小的砂粉。这些砂粉淤积在河床上曝晒,只消东北风一起那就会四处飞扬了。
飞扬的沙石经年累月淤积于河的南岸甚至造成地形地物的变动。那这一带的土地就会有不同的特性,此等地质有以下几种特性:
其一上层水分不易渗入。因表面张力作用,致使地表径流水容易流失,就算渗入土表亦是有限。(可于一场大雨之后,前往试挖看看,到底水渗入多深,便可明了。
其二在这种区块生长的植物是有趣的。因为能够在严苛条件下生长的植物,除了本身有特殊的条件之外也可利用自然环境的因素来限制、并排挤对手,而植物要胜出的方法不是叶子就是根。
说说这里植物的根吧!在缺水的区块,根的长短可直接淘汰竞争对手。伸得够远、伸得够广就能追到水分,所以根会不断的搜索水分及养分。因此植物的根也会从棺材的通气孔洞进去争取吸收水气的机会。
如果该井已进入水层,其实根并不会大费周章追过去,因为毛细现象让其根可在高一点的地方摄取到水分。不用多浪费资源。但是穴位应该已经深入较粗的砂砾层(此部分缺少含水量高的黏土层)。此土层排水迅速导致每逢大雨过后灌入的积水都能够迅速退掉,所以植物应该还是不容易摄取到水分,因此根进入棺木内抢水分的机会,将会大增。再加上棺木具有吸湿除湿的作用,我认为其内应该不湿但寒。
其三粉尘沙相当容易加热,因此水分蒸发的速度很快。所以在经过一连串粉尘沙的热脱水作用之下,成为干尸的机会相信很高。
以上三点是个人在葬坟的土地选择上一点见解,但不代表全部正确。只能说此坟虽然不是什麼名坟但实在有意思。
至於大家所关心的是此坟后代的情况,十分钟前我才询问了一下。后代是两房,这两房目前都不错。到目前为止还没什麼大问题发生,在下将密切关注后代的发展与荫生子孙情况,甚至以后迁葬时要开棺,在下都要搬张凳子排第一位,抢得先机好记录尸体的整体变化。是化成枯骨还是荫尸?或是半具腐烂半具荫尸?如果荫尸那大体是属於干尸还是豆腐尸......。
有兴趣的投一下票改日当如实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