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广大雅蜜“重金”委聘,担纲萧雅老师泥人张塑像押运“总镖头”,于5月28日圆满完成常州之行押运任务后,有幸随吾妻梅芬和轩窗、赛妹三位痴情雅蜜与萧雅老师晓夜畅谈。作为一名局外人,少了一份三位雅蜜的激动、兴奋和幸福,多的是一份理性的对话、思想的交流。一杯柠檬水、一壶铁观音、一盏大红袍没有冲淡话题的浓度,聊戏曲、话人生、谈感悟,很投机、很默契,正如萧雅老师自己所说,一般情况下很少说话,今天侃侃而谈,说的很多。当然于我而言,与萧雅老师的这次交流也是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如果说听萧雅老师唱戏,犹如喝一杯醇醇的咖啡,润在口中,香甜醇厚,回味无穷;如果说看萧雅老师表演,犹如品一壶香茗,清新淡雅,沁人心扉,神清气爽;那么与萧雅老师一席话,则犹如读一部深邃的哲学书籍,需要细细的品读,需要用心去叩开作者思想的天窗,才能站在同一平台上去对话。如果说品评萧雅老师浓郁醇厚如咖啡的唱腔和自然天成如清茶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我觉得用心去品读萧雅老师这部哲学书籍,应该更有意义和价值。以我个人的学识和经历,不敢妄言能够读懂其中深邃的思想火花,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思想越深邃者,越是孤独者,也越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懂,正如轩窗所说萧雅老师也希望雅蜜们能真正的懂她。我想那我就试着去读读吧!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重情重义的人格品性。回顾戏曲人生,萧雅老师言必恩师,可以听的出,继承并发扬光大恩师尹派的愿望是其努力演好戏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言及同门师兄妹,萧雅老师充满了尊重和欣赏,并一再告诫雅蜜们网上言论力求客观。也未曾想萧雅老师是一位佛家居士,聊到佛时会不由的双手合十,甚是虔诚,并告慰我们要懂得“惜福”。我想萧雅老师与师的感恩、与同门的敬重,应皆源于重情重义的人格本性吧,也应该是因信奉佛家理念的升华吧。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对完美艺术的执着追求。放弃美国养尊处优的生活,毅然决然的回到心目中的越剧舞台,我想萧雅老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痛苦的。萧雅老师多次提到在美国耽误了十年,一定要加倍的努力去练习演和唱,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这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向天再借五百年”,虽不像康熙大帝叹世间无情,没能足够的时间扭转乾坤,为天下黎明苍生计的悲壮。但其中的情怀是相通的,孜孜追求完美艺术的道路曲折漫长,只恨时间无情。同样是《盘妻索妻》等经典曲目,萧雅老师依然不断的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持续的去修改完善,用心的去演、去唱,正如她自己所说,唱每场戏都怀着是第一场戏的心情去唱。我想对艺术的如此“敬畏”之情,只源于对完美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回归本位的人生价值。从国营剧团走出来,自己闯荡一片天地,成立第一个民营艺术演出团体,固然是萧雅老师勇于开拓,赋有拼搏、创新精神的一面,但我想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挣开束缚,创造更大的自由艺术空间的无奈选择。也许应该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悲哀,让一个本不该承担的人承担了不属她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开创民营剧团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但是其中所付出的艰辛我们自不必说,如将牺牲的时间精力与所能创作的艺术相比,其价值我想是不足的。而后走上剧团合作的道路,让萧雅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经营转向艺术创作,我想这是一个艺术家人生价值的本位回归。但萧雅老师所流露出的更多的则是宽容,从促进艺术整体提升的高度着眼。或许这也是萧雅老师曲线为艺术无奈的选择吧,殊不知人的一生都是在无奈中选择、都是在选择中无奈。
读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算是我读萧雅老师这部哲学书籍的第一遍心得体会吧,其中更深邃的思想也许需要我两遍、三遍、四遍,更多遍的读下去,也许今后的人生将从此与萧雅越剧结下不解的缘也未可知。
其实,世间万千,千丝万缕,皆因缘起。漫漫人海,与吾妻今生携手,恍然原是数年前佛山九华已结缘;芸芸众生,与众位雅蜜相识,细细品味起来亦皆因一缘字。还记得,高铁快到常州站前,轩窗给妻子发来短信,下车后先不打电话,看看是否默契,能否认出对方。一出站口,我便对妻子说看见那个紫衣女子没?她应该就是轩窗。妻子将信将疑,再一细看,手中拿着车钥匙,我坚定的说百分百就是她,不信你打电话。果不其然,正如我所说,但我想这远非是纯属巧合这么简单。
此次常州之行与众雅蜜接触过程中,被雅蜜们为偶像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雅蜜们之间纯粹的真诚所感动。特别是轩窗不仅接站、请吃饭,还特大方的把车借我们自己开两天,并送我们到扬州,非常感谢。当然还有爱雅等等,为吾妻有这班好雅蜜姐妹感到荣幸,我想这应归因于缘起背后,雅蜜们一样的志趣、一致的心性吧。【徽子情怀,2014年6月9日夜】
如果说听萧雅老师唱戏,犹如喝一杯醇醇的咖啡,润在口中,香甜醇厚,回味无穷;如果说看萧雅老师表演,犹如品一壶香茗,清新淡雅,沁人心扉,神清气爽;那么与萧雅老师一席话,则犹如读一部深邃的哲学书籍,需要细细的品读,需要用心去叩开作者思想的天窗,才能站在同一平台上去对话。如果说品评萧雅老师浓郁醇厚如咖啡的唱腔和自然天成如清茶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我觉得用心去品读萧雅老师这部哲学书籍,应该更有意义和价值。以我个人的学识和经历,不敢妄言能够读懂其中深邃的思想火花,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思想越深邃者,越是孤独者,也越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懂,正如轩窗所说萧雅老师也希望雅蜜们能真正的懂她。我想那我就试着去读读吧!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重情重义的人格品性。回顾戏曲人生,萧雅老师言必恩师,可以听的出,继承并发扬光大恩师尹派的愿望是其努力演好戏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言及同门师兄妹,萧雅老师充满了尊重和欣赏,并一再告诫雅蜜们网上言论力求客观。也未曾想萧雅老师是一位佛家居士,聊到佛时会不由的双手合十,甚是虔诚,并告慰我们要懂得“惜福”。我想萧雅老师与师的感恩、与同门的敬重,应皆源于重情重义的人格本性吧,也应该是因信奉佛家理念的升华吧。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对完美艺术的执着追求。放弃美国养尊处优的生活,毅然决然的回到心目中的越剧舞台,我想萧雅老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痛苦的。萧雅老师多次提到在美国耽误了十年,一定要加倍的努力去练习演和唱,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这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向天再借五百年”,虽不像康熙大帝叹世间无情,没能足够的时间扭转乾坤,为天下黎明苍生计的悲壮。但其中的情怀是相通的,孜孜追求完美艺术的道路曲折漫长,只恨时间无情。同样是《盘妻索妻》等经典曲目,萧雅老师依然不断的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持续的去修改完善,用心的去演、去唱,正如她自己所说,唱每场戏都怀着是第一场戏的心情去唱。我想对艺术的如此“敬畏”之情,只源于对完美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与萧雅老师的交流中,我读到了回归本位的人生价值。从国营剧团走出来,自己闯荡一片天地,成立第一个民营艺术演出团体,固然是萧雅老师勇于开拓,赋有拼搏、创新精神的一面,但我想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挣开束缚,创造更大的自由艺术空间的无奈选择。也许应该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悲哀,让一个本不该承担的人承担了不属她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开创民营剧团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但是其中所付出的艰辛我们自不必说,如将牺牲的时间精力与所能创作的艺术相比,其价值我想是不足的。而后走上剧团合作的道路,让萧雅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经营转向艺术创作,我想这是一个艺术家人生价值的本位回归。但萧雅老师所流露出的更多的则是宽容,从促进艺术整体提升的高度着眼。或许这也是萧雅老师曲线为艺术无奈的选择吧,殊不知人的一生都是在无奈中选择、都是在选择中无奈。
读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算是我读萧雅老师这部哲学书籍的第一遍心得体会吧,其中更深邃的思想也许需要我两遍、三遍、四遍,更多遍的读下去,也许今后的人生将从此与萧雅越剧结下不解的缘也未可知。
其实,世间万千,千丝万缕,皆因缘起。漫漫人海,与吾妻今生携手,恍然原是数年前佛山九华已结缘;芸芸众生,与众位雅蜜相识,细细品味起来亦皆因一缘字。还记得,高铁快到常州站前,轩窗给妻子发来短信,下车后先不打电话,看看是否默契,能否认出对方。一出站口,我便对妻子说看见那个紫衣女子没?她应该就是轩窗。妻子将信将疑,再一细看,手中拿着车钥匙,我坚定的说百分百就是她,不信你打电话。果不其然,正如我所说,但我想这远非是纯属巧合这么简单。
此次常州之行与众雅蜜接触过程中,被雅蜜们为偶像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雅蜜们之间纯粹的真诚所感动。特别是轩窗不仅接站、请吃饭,还特大方的把车借我们自己开两天,并送我们到扬州,非常感谢。当然还有爱雅等等,为吾妻有这班好雅蜜姐妹感到荣幸,我想这应归因于缘起背后,雅蜜们一样的志趣、一致的心性吧。【徽子情怀,2014年6月9日夜】